点击【
历史园地
】
→
点击右上角【···】
→点选【设为星标
★
】,及时查看更多文章
夏梵森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毕业,杭州七中青年历史教师。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
清朝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
,认识这一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清朝时期
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认识
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
康乾盛世: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了
100多年的鼎盛局面,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被称为“康乾盛世”。
一、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表现
1.
皇帝乾纲独断
皇帝独断朝廷大政方针,对地方具体事务也要详加过问
2.奏折制度的形成
(
1)内容
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
(
2)特点
迅速、机密
(
3)作用
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3.军机处的设立——中枢政务机构的变化
(
1)设立
雍正时,在皇帝寝宫
(养心殿)
旁边设立军机处
(
2)职责
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无决策权
(
3)官员来源
由被皇帝指派的朝臣兼职充任
(钦定)
(
4)特点
①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而无吏
②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办事效率高
③保密性强,政治决策封闭性突出
(
5)影响
军机大臣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只能承旨办事,标志着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4.大兴文字狱
(
1)含义
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冤狱。
(
2)目的
加强对思想文化的控制
(
3)危害
造成了社会恐怖,对文化和人才造成严重的摧残;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二)影响
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是传统官僚体制发展的产物,虽然有可能提高决策效率,但导致了一人独尊,将国家的命运系于一人之手,最终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
二、国家疆域的巩固
(一)国家版图的开拓与巩固
1.平三藩
(
1673-1681年)
2.统一台湾
(
1)背景:明末荷兰占领台湾
(
2)收复
①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②
1683年,郑氏后裔投降清朝
(
3)管理:1684年,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3.保卫东北
(
1)背景
明末清初,沙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侵占雅克萨、尼布楚等据点
(
2)措施
①清军围攻雅克萨,迫使沙俄同意进行谈判
②
1689年,
两国
签订《尼布楚条约》,
划定了
中俄东段边界
,
从法律上确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4.经略蒙、疆
(
1)背景
蒙古、维吾尔贵族叛乱
(
2)措施
①平定准噶尔部、维吾尔贵族叛乱
②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
1762年设立伊犁将军
5.治理西藏
①册封“达赖”、“班禅”;金瓶掣签制度
②
1727年始派遣驻藏大臣
,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③
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
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清朝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
6
.
改革归流
7
.
设立理藩院
(掌管蒙古族、藏族等少数民族事务)
*特点:
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恩威并施、剿抚并用
(二)意义
清朝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三、统治危机的初显
(一)盛世行暮
1.表现
(
1)人地矛盾、贫富矛盾尖锐
人口压力下的社会危机:人均耕地面积减少,粮食价格上涨,社会日益贫困化,社会动荡。
(
2)政治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