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关我P事
1、长期分享原创商务汇报、高校答辩PPT模板; 2、PPT原创小教程;3、作者臭P猪的P事分享,每一件P事都有一个G点。 敬请期待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搜猪  ·  生猪现货日报|全国均价14.78元/公斤 ... ·  17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关我P事

020:我读到的腾讯

关我P事  · 公众号  ·  · 2017-01-01 12:59

正文

◆ ◆ ◆ ◆

2017新年快乐

HAPPY NEW YEAR

◆ ◆ ◆ ◆

我们相识于2016,相识于微信公众平台。今天是2017年的第一天,关我P事没有特别的新年内容,臭P猪在这里送上我最真挚的祝福给所有关注臭P猪的朋友们“新年快乐!”


前段时间一直没有更新,我不是个矫情的人,没有这么多理由,唯一的原因是因为臭P猪没有做出很好的内容,而且越来越懒了。


今天,给大家推送的是一篇《腾讯传》的阅后感。因为我们都在使用腾讯的产品——微信。因为微信大家能够在这里看我推送的内容,看到大家的留言。我也希望,我们相识于2016,相知于2017。

以下内容为个人阅后感,仅此而已。谢谢!

这是一次一旦开始就无法停止的阅读,它让我迫不及待的想要去探寻它的发展路径。但愿没有错过书中的每一个细节。五天时间,仿佛经历了1998-2016的时间长河,这不仅是腾讯的历程,也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历程。当我读到最后一页时才发现,这不是结束,而是刚刚开始。

吴晓波的书读起来总是让人无法停止,那跌宕起伏的商业历程,每一次都步步惊心。从《激荡三十年》到《大败局》,从《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到《腾讯传》。看过之后总是意犹未尽。


01 为什么选择《腾讯传》

于我而言,一直以来不太愿意去阅读人物类传记和企业传记类的书籍。因为感觉这些成功的人士和企业,在书中所呈现出来的状态多是被主观化,甚至是套路化的内容,不是还原真实,而是美化历史。

而选择阅读《腾讯传》,我想是有以下三种原由:

1. QQ从高中一直陪伴我到现在,对于性格内向的我来说,QQ交流似乎更容易些。后来,QQ空间、腾讯游戏、微信等产品慢慢融入了我的生活,让我想要去了解这些产品是怎么来的。

2. 一直以来对于腾讯的评价,身边会有几类看法,一是认为腾讯就是靠抄袭起家的,二是认为腾讯目前控制着巨大的流量和用户资源,导致它的新产品发布后总能够迅速爆发。我希望能够从中找到答案。

3. 这是腾讯唯一授权的权威传记,而且是吴晓波用了5年时间调研来呈现这部腾讯发展史。就像吴晓波自己说的那样“我从来没有花这么长时间和如此多的经历去调研一家公司——以后恐怕也不会有了。”


02 不是每一次成功都想得明白

1998年11月11日是腾讯创办之日,我不觉得在腾讯创办之日,腾讯的几个创业伙伴就想清楚要怎么做,要做到多大的规模。我更愿意相信腾讯乃至其他互联网企业都是那个时代催生的产物。而1998年到1999年的两年间被作者称为不可错过的“互联网世代”。

在这个互联网世代, Google、搜狐、新浪网、网易、第九城市、京东、阿里巴巴、携程网、百度等公司陆续出现。这些企业在今天也依然影响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

而对于腾讯来说,创立之初,在上述这些互联网企业中可以说是毫不起眼。而他开展的网页寻呼业务也一度让其陷入狼狈不堪的岁月。但是,他终究会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从ICQ到OICQ,从OICQ的中国式改造到QQ,这一路摸着石头过河,直至柳暗花明的感觉让我觉得真实。我讨厌那种一切尽在掌握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高谈阔论。

QQ一度让腾讯找不到方向,不知如何实现盈利。但是有些事不能等想明白了再做,到那时,风险是没了,机会同样也不会落在你的身上。


03 互联网基因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让很多传统企业开始转型,可在转型的过程中,虽然该做的都做了,可总是差那么一点感觉。我想这就是互联网基因。

在腾讯创业初期,曾李青、马化腾、张志东一起构成腾讯的“铁三角”,马化腾擅长产品,张志东擅长技术,曾李青擅长市场。这是腾讯的核心能力。而陈一丹负责后方,许晨晔稳定门户。这是一个互补的创业组合,也是互联网基因的一部分。

说到互联网基因,不能不提今天很多人会谈用户体验,这也许是互联网时代最热门的词,但是,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用户体验,即便是理解了,又有多少人能做到重视用户体验呢?口号喊得震天响,做起来却雷声大雨点小,甚至是四不像。

在腾讯的发展中,作者将马化腾团队所形成的核心能力概括为“马化腾的七种武器”

1. 产品极简主义

2. 用户驱动战略

3. 内部赛马机制

4. 试错迭代策略

5. 生态养成模式

6. 资本整合能力

7. 专注创业初心

读后,我觉得互联网基因需要至少包含其中三点:产品极简主义、用户驱动战略、试错迭代策略。

马化腾除了是腾讯的首席执行官,更是一个真正、严格几近苛刻的互联网产品经理。只有用产品经理的思维来做产品,站在用户体验的角度,实行“小步快跑,试错迭代”的策略,所作出的产品才能够符合互联网的性质,才算有互联网的基因。

苹果的乔布斯除了他的营销能力,对产品的极致追求才成就了他,也造就了苹果公司。小米的雷军,同样是极致体验,快速迭代。而网易的丁磊、搜狐的张朝阳、新浪的王志东、百度的李彦宏,他们共同的特征应该都是产品经理吧。


04 抄袭还是超越

腾讯算不算得上是只会抄袭,毫无创新的企业?至少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都认为腾讯是抄来的。因为,在腾讯的众多产品中几乎都能找到相似的前身。

QQ相较于ICQ、QQ秀相较于韩国的阿凡达、QQ空间相较于韩国的赛我网、QQ农场相较于开心网的开心农场、QQ堂相较于泡泡堂、QQ电脑管家相较于360安全卫士、微信相较于Kik……

这叫不叫抄袭或者模仿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他最终却超越了前者。就像书中程苓峰所说“腾讯紧盯市场动态,以最快的方式复制成功者模式,利用QQ用户优势进行后发超越。而马化腾也称“后发是最稳妥的方式”。

听起来,感觉确实挺流氓的。但这让我想起高中时作文,在我们学生之间流传过一句话“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这些前身为什么在腾讯做的时候就火了呢?

1. 模仿不可怕,可怕的仅仅在模仿

如果只是Ctrl+C然后Ctrl+V,那活的不是你,死的才是你。QQ来自ICQ,但是他却因为微创新一步步超越了ICQ。腾讯基于当时的互联网环境及用户体验,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的用户会在哪里上网?”。

1998年的中国,个人电脑并未普及,网吧成了网民上网的首要选择。为了让用户在不同的电脑上登录QQ时不会因为联系人列表丢失的问题而烦恼。

(1)腾讯将用户内容和朋友列表从客户端搬到了后台的服务器,这一改进适应了当时中国的上网环境。

(2)其次是软件体积,当时的上网速度很慢,早起的QQ版本竟被优化到只有220KB的安装包,这无疑是一个杀手锏。

(3)当然还有离线消息功能、个性化头像选择、消息提示音这些创新让模仿变得更像是一种超越。

也许这就是商业上的“适者生存”。

2. 了解市场比了解对手更重要

eBay与淘宝的竞争,亚马逊与当当,谷歌与百度,Hotmail与网易邮箱。这些竞争的胜利是模仿还是超越呢?

引用书中安踏丁志忠的比喻,他说:“耐克、阿迪达斯的篮球鞋主要是在塑胶地板上穿,弹性是重要的考核指标,而安踏的消费者只有1%能在塑胶地板上打球,其他都是在水泥地上。安踏更关心的是,在水泥地上打球的孩子如何才能不扭脚。”

由此可以看出,模仿还是超越,最终在于你是不是停留在模仿上,而被淘汰的对象不是败给了竞争对手,而是败给了市场,是被市场淘汰而已。


05 控制“入口”就控制了话语权

“移动梦网”业务曾经是腾讯的救世主,中国移动统计在2002年通过移动QQ发出的短信数据约占整个“移动梦网”短信数量的70%。而中国移动的流量“入口”也给腾讯带来的不菲的收益。这项业务在腾讯整体收入中占比较大。但是随着中国移动的“驱逐”让腾讯陷入困境。中国移动在2006年上线飞信,强势要求移动QQ与飞信合并,否则将把移动QQ从梦网业务中踢出。

虽然移动QQ强大的用户群给移动带来了短信收益,但是中国移动才是”入口“的控制者。在日常工作中,跨部门、跨体系、跨公司的协同或者合作更为密切,如果我们的核心工作或者业务是基于某一个部门、体系等的配合上才得以开展,那么此时我们就应该有危机意识,应该去思考如何摆脱这种将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囧境了。

“入口“被他人控制,但是”命运“应该掌握在自己手中。


06 人才的吸收

读完《腾讯传》,发现在书中出现的关键人物几乎都被腾讯收入囊中。人才吸收能力也是腾讯发展到今天的关键。

1. 任宇昕

任宇昕陪同同学去腾讯推销一款棋牌游戏,洽谈之后马化腾突然问任宇昕:”你愿意来我们这上班吗?“,刘宇昕后来加入了腾讯,问他后来也让腾讯在游戏市场上大放异彩。

2. 刘炽平

高盛亚洲投资银行的执行董事,负责腾讯上市事宜。在上市成功之后,陈一丹向刘炽平提出了邀请:”喂,你愿意加入腾讯吗?“

刘炽平在腾讯得到的薪水却比在高盛少2/3。但是他却依然选择了腾讯。

3. 收购”张小龙“

为了应对微软的Hotmail,腾讯选择收购Foxmail,而他的开发者张小龙开始进入腾讯工作。他的”微信“也为腾讯抢到了移动互联网的第一张车票。

4. 熊明华

曾经的对手,今日的战友。

熊明华是负责微软MSN在中国市场的研发负责人。然而,跨国企业的”大公司病“让他举步维艰,同样也迫使MSN被腾讯在主场打败。熊明华受到张志东邀请加入腾讯,同时还有MSN旧部郑志昊和殷宇。

5. 刘胜义

阳狮中国执行合伙人,曾经在麦肯广告工作,而当时摆在他面前的有三个选择:谷歌、eBay和腾讯。而他选择了腾讯,因为在一次沟通中,他被这群比自己年轻近10岁的中国年轻人的敬业、专注、认真深深地感动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