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1米长的曲面电脑屏幕上,蓝色的长江水域从中间穿流而过,两岸的建筑物如积木,高低错落。轻滑鼠标,沿江大道附近的礼堂、广场上的雕塑以及公园小径都看得一清二楚,一个真实的武汉就这样展现在眼前。
要实现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
一张融合了自然资源、城市建筑物、城市设施、交通、单位等多维度数据的武汉数字“云图”,必不可少。
由武汉云计算科技有限公司建设的武汉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平台
(以下简称:武汉数公基平台)
一期,已成为我市数字经济发展的坚实底座。通过汇集全市各部门数据,让城市管理者足不出户就能掌握武汉每个角落的实时动态。
工作人员点击一个路牌标识,查看基础属性,屏幕上立即弹出一个表格,就像一本电子户口本。实习生陈星雨 摄
在武汉数公基平台上,工作人员点击范湖路,街区上的交通道路、绿化造型等迅速显示,这些全都是按照城市实景建模还原而成。地图上显示有各种各样的图标,这是路名牌等城市部件的标识。
点击一个路牌标识,查看基础属性,屏幕上立即弹出一个表格,就像一本电子户口本。
工作人员指着屏幕告诉长江日报记者:第一行是统一识别代码,后面还有一串数字,42010……这串数字就是该部件的数字身份证。同时还标有北斗二维网格位置码、分类名称、监管单位等详细信息。点击一栋小区楼房,还能够显示出该楼栋的居住人口数量、性别、户籍人口、流动人口等信息。
“这些数据之前都分属于不同的政府部门,相互之间是不能互联互通的。”武汉云计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钟收成告诉记者,武汉数公基平台一期建成后,这些分属各部门的数据经过脱敏处理,成为大家都能利用的公共数据。
钟收成介绍,即便是一个井盖“走失”,根据数字身份证,也能够找到它原来的位置。发生意外灾害,救援人员可依据一标三实
(即标准地址、实有人口、实有单位、实有房屋)
信息,制定最佳救援方案;城市举办大型活动或赛事,可依托武汉数公基平台,进行赛事路段的设计选择与安保工作方案制定。
2020年7月,我市出台《武汉市突破式发展数字经济实施方案》,提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存算一体的数据中心。
2021年9月,应运而生的“武汉云”揭牌启用,由武汉云计算科技有限公司负责运营,聚焦基础设施服务、数字技术应用、数字经济运营等业务,赋能政府管理、惠民服务、城市治理、产业创新、生态宜居等智慧城市应用领域。
2023年1月,省市部署建设武汉数公基平台,武汉云作为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工程,承接武汉数字化战略的核心载体,负责建设开发,构筑新型智慧城市数字底座。一年后,平台一期通过验收。
钟收成介绍,武汉数公基平台是我市拥抱数字时代的新型数字基建项目,通过市级各政府部门共享数据,打破了数据孤岛,形成了完善的数字武汉版图。
据悉,武汉数公基平台目前已汇聚了城市模型、地形地貌、行政区划、城市道路、城市部件、水域河流和一标三实在内的7大类基础数据,集成城市信息模型(CIM)、编码赋码平台和一标三实平台,
绘成一张武汉“云图”,全市已有超过2000万的实体对象“上了户口”
。
目前,我市各政府部门已开始申请调取和使用武汉数公基平台上的融合数据,并据此开发数智化应用场景,建设升级系统管理平台,在超大城市治理、城市全生命周期建设运营管理、服务数字经济产业等多方面开展应用验证,实现优政、利企、便民。
全市812座桥隧戴上“心电监测仪”,24小时监测健康信息。实习生陈星雨 摄
在江河湖泊密集的武汉,桥梁隧道是城市交通的“生命线”。目前,
全市822座桥隧中,已有812座都戴上了24小时的“心电监测仪”
,可以随时通过武汉市道路桥隧安全监管平台查看到这些桥隧的健康信息。
武汉市城市道路桥隧事务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每辆车经过桥隧时都会产生振动,每次振动都会被安装其中的传感器所记录在案,一旦超出预定的范围,系统便会弹出异常警告。
这个“智慧桥梁”的实时监测管理系统,其基础来自武汉数公基平台。通过融合建设、交通、交管、长江委、城管等多部门数据,确保全市桥梁和隧道安全健康运行,实现了“看得见、调得动、用得好”。
武汉市城管执法督察总队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9月11日凌晨1时至5时,武汉市道路桥隧安全监管平台发现,通行三环线的超限货车出现异常增加。系统在经过数据自动比对后,发现一辆货车在一个月内已涉嫌4次超限运输。次日凌晨,东湖高新城管联合交管部门展开综合执法,在东新大道豹澥地铁站附近拦截了涉嫌超限的大货车。
他告诉记者,城管执法队员以前在线下“治限”,有点像拆盲盒,虽然查获了一些超限超载车辆,但靠人海战术费时费力,效果也不理想武汉市道路桥隧安全监管平台上线后,为全市治理城市桥梁超限超载,提供了精准的大数据支撑。
“我们这里是全天候盯着天,看着地,管着人。”武汉市水务防汛信息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整合利用武汉数公基平台上的水文、气象、城市视频和网络舆情和投诉、交通运行等多方数据,这个智慧水务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将全市划分成407个网格,
每个网格未来24小时累积降雨量都有预报信息,为排涝调度提供数据支撑
。
点击网格里的每个站点图标,立即能看到实时监测数据,还能够直接联系到每个站点的交管、城管、街道、水务等部门现场负责人。
平台还能预演排查易积水路段
,运用机理模型和数据模型,结合历史积水、降雨预报、城市地形以及排水设施等数据进行推演,预判可能出现积水风险的路段,并及时推送预警信息到相关责任人,提前做好应对准备,被动应急转变为主动预防,实现“雨未来,人先到”。截至目前,该平台累计推送积水预警信息近万条,协助应对了我市20余轮较强降雨。
武汉市水务防汛信息中心工作人员在智慧水务“云图”上“盯着天,看着地,管着人”。实习生陈星雨 摄
4月22日,记者在江汉区常青街道网格中心,探访武汉云与常青街道联合打造的“数字常青”智慧街道数字化平台。
在工作人员陈诗涵的办公桌上,没有高低堆摞的文件,只有一台电脑,界面显示“武汉云智慧街道数字化平台”。
“叮咚”,系统提示响起,陈诗涵点击查看,巡查员晏阳通过“守望常青”小程序上报,马场角小路一商户门口有暴露生活垃圾未清理。陈诗涵立即点击片区对应的环卫人员,通知其到现场清理。
陈诗涵告诉记者,以往收到涉及多部门工作处理的案情,她要打好几个电话,将事情重复叙述多遍。而现在,她只需要在智慧街道数字化平台后端事件处理系统上,勾选分派人即可,流程推进更加高效,响应居民需求的速度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