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 提出,推动传统产业以产业链高端化延伸为重点发展精细化工,打造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产品体系,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核心竞争力。
石化行业
(含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
重点做好烯烃、芳烃的利用,发展高端聚烯烃、工程塑料、聚氨酯、特种合成橡胶、高性能纤维、功能膜、专用化学品、高性能胶黏剂等。
煤化工行业
重点发展煤制可降解塑料、聚萘二甲酸乙二酯(PEN)等高附加值新品种,做好甲醇、烯烃的高值利用。推进费托合成油、煤焦油中环烷烃、含氧化合物、芳烃等高值组分的综合利用,发展特种油品、高端碳材料、橡胶助剂以及农药、染料、医药中间体。
盐(矿)化工行业
重点加强氟、硅、磷等矿产资源的高值利用,发展超净高纯氢氟酸、特种含氟单体、第四代含氟制冷剂等含氟化学品,高品质氟树脂、高性能氟橡胶等含氟新材料;新型有机硅单体以及高性能硅油、硅橡胶、硅树脂等先进硅材料;磷系新能源材料,高性能含磷阻燃剂、增塑剂、净水剂、医药农药中间体、黑磷基材料等高附加值含磷化学品。
生物化工行业
重点打造基于大宗农作物秸秆及剩余物等非粮生物质资源利用的生物基材料体系,强化与石化、煤化工、盐(矿)化工等产业耦合,发展乳酸、1,3-丙二醇、丙烯酸、丁二酸、反式乌头酸、戊二胺、呋喃等生物基化学品,聚乳酸、聚氨酯、聚呋喃二甲酸乙二醇酯、聚碳酸酯、尼龙、特种橡胶等生物基聚合物等,形成对现有化石基材料的有效补充。
问:《方案》强调加快关键精细化工产品研发,研究院围绕这一领域都做了哪些工作?目前取得了哪些进展?
伊 卓:近年来,我院以市场为导向,加强精细化工学科建设,强化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功能单体、新型催化剂、化工中间体、新型材料助剂、油田化学品、医卫材料、电子化学品等领域强化布局,多项产品技术取得重要进展。
发展酸、胺、醇、酯和烯类等关键单体及中间体制备技术,为高性能材料开发提供单体保障。例如,自主开发乙烯齐聚制α-烯烃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首创全新结构的JS系列内给电子体,用于BCZ、HS聚丙烯催化剂,成功生产高端聚丙烯专用料,大幅提升产品附加值。
围绕油田钻井、压裂、采油和集输等工艺迫切需求,创新开发系列牌号油田化学品,多项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胜利、河南、西北等油田实现工业应用,为油田企业增产稳产提供技术支撑。
自主开发高端关键医卫材料,建成国内首套工业生产装置,填补国内技术空白,为我国在该领域提供技术保障。
杨学萍:我院依托中国石化高端精细化学品重点实验室,一方面围绕主业延伸产业链,重点做好合成气、烯烃、芳烃等基础化工原料的利用,打造加氢/脱氢、氧化/环氧化、烷基化、氢甲酰化等共性技术平台,发展下游高附加值衍生产品。其中,合成气经乙醇酸甲酯制医用级聚乙醇酸(PGA)中试装置顺利投产;开发了二元酯加氢、二元酮加氢、苯环加氢、二元腈加氢等技术,相继开展中试验证和工业转化;烯烃环氧化制环氧丁烷、环氧环己烷、二氧化双环戊二烯等精细化学品技术完成中试验证,有望形成新的效益增长点。另一方面,我院为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用关键精细化工产品技术,针对化工新材料关键单体、先进复合材料、特种工程塑料、新型显示材料、医药中间体等“卡脖子”产品,加快重点突破,努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
问:面对市场对精细化工产品的需求,还有哪些技术难点亟待突破?
伊 卓:我院在精细化工业务方面积累了一定的技术研发和市场转化经验,但与国际领先企业相比,在技术上仍存在差距。
在精细化学品制备过程中,对新型催化剂作用机理、构效关系、分离纯化等方面的基础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对新产品、新工艺开发的理论认识还需提升。
先进催化剂的核心工艺和自主创新能力仍需提高。例如,均相催化剂的“非均相化”替代、催化剂的分离循环利用、廉价金属催化剂的开发等。
精细化学品的定向精准合成技术还需突破,需满足下游客户多元化、差异化的需求。
杨学萍:我院亟待突破的技术难点主要包括:一是开发绿色新工艺与先进装备,微通道反应器、超重力旋转床等过程强化技术具有高效节能、灵活生产的特点,但技术更新换代难度大、成本高,反应精准控制系统相关的重要装备及零部件国产化率低,有待加强生产配套保障;二是研制新型催化材料,针对特定化学反应,定向开发兼具高活性和高选择性的催化剂一直是研究热点和难点,亟须开展催化剂定向设计,构建新型高效的催化体系;三是开发高效分离技术,超临界、膜分离等分离提纯过程无毒无害,还可以大幅增强分离效果、降低能耗,但目前在精细化工领域尚未实现大规模应用;四是提升高端产品性能与品质的稳定性,我国尚未完全掌握一些高端化工新材料关键核心技术,有些材料合成工艺成熟,但上游重要原料无法生产,产业链风险较大。
问:下一步,研究院将根据《方案》的具体要求,从哪些方面发力提升精细化工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伊 卓:《方案》为石化产业精细化延伸和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我院将按照要求从以下方面发力:
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在新型催化剂创制、反应精准调控、过程强化、分离纯化、单元反应器设计方面加强基础研究。
坚持强链、补链、延链。以石化大宗产品碳1-碳9为原料,规划其深加工的产品树,开发成套工艺技术,促进产业链延伸,实现产品技术差异化、高值化,加强成果转化落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开发本质安全、降碳减污、资源高效综合利用的安全化绿色化技术。例如,绿色羰基化、选择氧化、高效酯化等连续化工艺技术开发,提升产品生产过程安全性。
杨学萍:《方案》为企业开展精细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指明了方向。未来,我院攻关研究的重点有三个方面:一是加强产品高端化、差异化、定制化研究,尤其电子化学品、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等化工新材料,要与下游终端用户形成紧密联系,为他们提供产品研发、合成精制、应用服务“一站式”解决方案;二是推进生产的绿色化、清洁化、循环化,在突破一批绿色化、安全化生产技术的基础上,研究采用生物质、废弃油脂、废弃塑料等原料替代传统化石资源生产精细化学品,形成对现有化石基材料的有效补充;三是提升研发与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数字化水平,尤其要加强数据驱动的材料与产品研发,为精细化工加快新产品开发与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问:《方案》强调提升精细化工关键产品供给能力,企业近年来在精细化工关键产品的生产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郑 岩:川维化工紧紧围绕“一个基础、四朵金花”的战略路径,不断增强精细化工关键产品供给能力。立足现有的原料和技术优势,加大新牌号开发力度,促进优势产品提质。公司在聚乙烯醇(PVA)和乳液(VAE)优势产品上不断提升质量,同时推广功能化、专用化、系列化的产品和服务,PVA产品开发出PVC(聚氯乙烯)专用分散剂系列、乳液专用系列、造纸专用系列、建筑专用系列、PVB(聚乙烯醇缩丁醛)专用系列等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专用料产品;VAE产品针对下游客户需求,开发出抗流刮产品、胶粉系列产品、防水系列产品、复合系列产品等。
何志勇:在产品升级方面,南化公司围绕苯胺、橡胶助剂传统优势产品,组建产销研用科技创新团队,氯化苯提纯至99.99%,邻硝基氯苯提纯至99.96%,副产盐酸100%精制,硝基苯生产碱耗降低70%。
在技术创新方面,持续开展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开创性开发贵金属催化剂连续缩合加氢制备防老剂6PPD技术,实现万吨级工业应用,产品纯度提高1~1.5个百分点,副产物醇减少95%以上,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首次开发防老剂TMQ连续化技术并实现工业应用,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高软化点TMQ、低伯胺TMQ、高含量型TMQ等系列差异化技术的开发,可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PPD系列橡胶助剂产品完成吨级生产及应用,丰富了橡胶助剂产品品种。
在产业化应用方面,南化公司结合生产实际不断优化橡胶助剂技术,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套技术,有力支撑福建古雷苯胺-橡胶助剂产业链项目提档升级。
问:按照《方案》的要求,企业将如何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在未来的长期竞争中抢占先机?
郑 岩:川维化工将加快未来产业的培育布局。做好现有拳头产品PVA、VAE 的提质增量工作。PVA产品瞄准重点应用领域,开发中高端水溶膜专用PVA、PVB生产专用PVA、聚合助剂用PVA等市场迫切需要的产品,开发无定型PVA、反应性PVA等高精尖产品。VAE产品持续做好新品开发。比如,开发卷烟胶用VAE,突破防腐体系的技术瓶颈;针对防水领域、胶粉领域,加大市场验证和推广力度,实现放量生产。同时,做好特种PVA产品项目建设和乳液再扩能项目建设。
我们在注重新品开发的同时,也关注产业链的发展。不但为客户提供产品,同时也提供技术服务。开发市场需要的宽幅、薄型、易加工等产品,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加速产品向商品、商品向效益的转化。
何志勇:一是打造苯胺-橡胶助剂技术策源地。紧盯国际前沿,围绕PPD系列高端产品替代,开发绿色环保生产工艺及新型耐迁移、低毒性、功能化大分子量防老剂系列产品,攻关固体酸制TMQ和盐酸减量化技术等;推进贵金属催化剂生产6PPD、TMQ废水资源化利用、贵金属催化剂生产4010NA的全面工业应用;实现苯胺和橡胶助剂下游新产品延伸,分产品、分阶段逐步实现产品链升级,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
二是布局新领域支撑高质量转型发展。围绕多晶硅、电子化学品等新产品、新路线,联合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协同攻关,推进核心技术自主化,引领行业技术发展。围绕苯化工产业链,开发对二氯苯、对苯二胺等工程塑料单体合成新技术,助力公司产业链延伸。开展高性能聚醚酰胺共聚物、聚酯酰胺共聚物、自清洁/抗菌己内酰胺等产品持续攻关,形成系列化功能聚酰胺技术,支撑新领域高质量发展。
问:如何培养敏锐的市场嗅觉,找准精细化工新产品开发方向?
殷喜平:精细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是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需要增强高端技术供给能力推动其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而高端技术的核心是催化技术和催化剂。
对催化剂公司来说,找准精细化工新产品开发方向,首先要寻找制约行业的痛点、难点问题,提供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低成本、可实现过程增值的绿色、低碳、循环生产技术,包括本质安全的原子经济性反应生产技术、资源回收再生循环充分利用技术、低成本废物零排放处理技术等。其次,配套提供绿色、低碳的高性能催化剂,并提供催化剂全生命周期管理,支撑行业高质量绿色低碳发展。最后,必须坚持需求牵引和创新驱动相结合,聚焦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需求,开发精细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生产技术,支撑精细化工产业高端化、绿色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