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年初制定各项金融、经济、贸易政策时,恐怕没有人会把外交因素纳入其中。
结果,目前而言,与有关大国的深度谈判进展,竟然成为所有金融模型中变量权重最大的一个。到底有多少出口会受到影响?到底新的压力测试结论是什么?极端下会有多少就业需要重新安排?
结合最新已公开的几份文件,以及官方提词调整,我的看法是:
当前,发展是第二位的,稳定是第一位的。
要稳定,首先要稳定经济平稳前进。有了这个底,那么,结论也就不太难:要放松,坚定放松,做出姿态,留出余量。
那么,翻译为一般人最近投资的几条应对之策,也就有了清晰脉络和明确结论。
怎么放松?
第一个货币政策要放松。
这个宽松,对内,要用宽松之水冲洗实际利率上升的盐碱度,确保社会整体资金成本平稳有降,要不各地老板们都抗拒投资了(当然国企们还在努力前行)。对外,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万一摩擦加剧,汇率、出口要有充足的弹性空间,硬挺着可能突然就断了。这一条,如何翻译为老百姓的投资理财?我觉得是积极负债,积极借款,积极投资有价值的资产,以负债对应宽松,宽松曲线只是开始,不要错过。话,也只能说到这里了。
第二个财政政策更积极。
这句话,是国常会上的金句,我觉得说的很好。怎么能在当前形势下继续加快财政收入呢?这不合理,财政要少要钱,要多花钱,要适当多背一些财政赤字。本来就是,中国一个集中体制,何必与其他国家比资产负债率?我们本来就可以背负更高。当然,财政不是冲到民间投资领域去争抢,那样的挤出效应反而得不偿失。多投基建,多及时下拨款项,让财政也成为生产力。今天看报告,看到有人写了一个有意思的话:古代皇帝要减免赋税,往往是绕过户部的。虽然不知真假,看完,我还是乐了一阵子。财政积极,证明有人愿意多花钱了。
第三个信贷规模必须强制扩大。
监管的语调,此前在《政府工作报告》和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是“维护流动性合理稳定”,而最近,譬如6月2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则要求“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就是说明不很宽裕、很不宽裕嘛!在金融去杠杆的压力下,银行信贷发挥了几乎是增量全部的特殊功效。够不够?作为金融主力,信贷当然还不够,要给各家银行强制下达信贷任务,逐一监督完成。适度放松信贷额度外,央行还通过下调短期利率,以及普遍降准、增加MLF等工具增加中长期资金供应等,来有效对冲强监管的不利影响,央行能干的事儿,几乎都冲到了市场前面。当然,您也许会说,也许实体经济根本不需要那么多信贷呢?呵呵,你这个问题,让我有点难以回答。有时候,学生必须完成功课,老师有老师的想法,与你个人的意愿,没什么关系。如果你还得去争论对错,那我觉得你是弱智,人生要随波逐流。
第四个稳定表外。
从上个月的社会融资总量情况来看,非标转标,表外进表,依然在继续。资管新规允许适当投资非标后,非标转化的速度肯定会下降一些,但配套细则对非标有个限额管理,这还是个压力。而且,委托贷款已经连续第四个月负增长,去年7月信托贷款是2300亿,今年7月只有1200亿,几乎丢了一半的动力,这块暂时没有什么好办法。如果这种最具活力、最看好经济的金融汽油流不到经济发动机里,你说经济怎么热络?
第五个地产调控将更严。
十年来,我第一次看到“坚决遏制房价上涨”这样的郑重表达,太有意思了。怎么才能保证房价绝不上涨呢?那市场调控肯定是不行了,只能行政调控。问题是,如果货币更宽松,财政更积极,信贷要扩大,表外要稳住,我是真的不知道怎么才能保持一线房价不上涨。那必须上涨啊!顶多就是加快房地产税的推出。不过,多个国家的多个历史发展阶段经验表明,房地产税不会从根本上影响房屋的涨跌趋势。
好,给各位订阅者一个态度:短期内,中期内,政策组合肯定是要放松了,风险暂时让渡给了机会。这时,你一方面要看到外贸前景的不利,但也要看到内部调整带来的宽松机遇。在宽松的初期,必须负债,必须投资,而不是观望。
更直接一点的结论:
一线城市,不要卖房子,该买的要早买;
利率仍有下降空间,信用债价格到底了;
可以适当做空钢铁、原油;
对股市不悲观,持有观望,等待转机动力;
适量做多黄金。
外汇本文不评论。自己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