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
家庭”……
这些原本代表温暖的词语,有些时候,却是给孩子带来最大的伤害。
——鹿妈
◆
◆
◆
文 | 新父母课堂
来源 | 兰海说成长(ID:lanhaishuochengzhang)
“爸爸妈妈,我们走了。带走妹妹,我深知自己不对,但这也算帮助她解脱了......”
留下一纸遗书后,17岁的丽丽携妹妹跳河,结束了她们年轻的生命。
而这场悲剧的起因,让人有点难以置信:
一个周末,妈妈买了一碗凉皮。
三姐弟都想吃,妈妈偏心儿子,便引起了争执。
争吵过后,父母没有注意到女儿的心理变化。
没想到“一桩小事”最终“酿成大错”。
随后,女孩留下的遗书被找到。
每一句话都透露出对生活深深的绝望:
“爸爸妈妈,对不起,我走了。
我很高兴离开这个世界。以后就不需要浪费家里的钱了,你们千万不要责怪弟弟......”
很难想象女孩写下遗书、选择投河自尽时的心情。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凉皮事件”虽小,但只不过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随着调查的深入,这场悲剧的真相被一点点揭开。
原来女孩的爸爸常年在外打工,妈妈独自带大姐弟三人。
常年得不到父亲的关爱,妈妈又溺爱弟弟,这使女孩患上了抑郁症。
因为担心同病相怜的妹妹内心受苦,所以选择了一同解脱。
而最可悲的是,女孩的死没有唤醒妈妈。
妈妈依然一口咬定,她是为了没吃到凉皮而选择投河的。
她没有反省自身的错误,甚至当着记者的面责怪起弟弟。
她从来没有想过:
在这个家庭中,爸爸的缺席,自己的偏心,才是诱发悲剧的原因。
那些日积月累的委屈,随着两个花季少女的消逝,如今又有谁知晓?
在这个社会,多少弟弟妹妹被宠坏,多少女孩没人爱?
父母情感天秤的失衡,必然会让一个家庭走向悲剧。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父母重男轻女是什么体验,如何自我开解?
你能想象吗?这个问题有2776个回答。
每一个回答的背后,都是一段段虐心的往事、一个个让人不忍直视的伤疤:
有的女孩,从小被亲生父母送走。
长大后好不容易有了出息,亲生父母却寻上门来,只为她能够帮衬亲兄弟;
有的女孩,一直是家里的免费保姆。
从小被灌输女孩不做家务就是不懂事,却眼睁睁看着年长自己好几岁的哥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有的女孩,众星捧月地长大。
直到结婚后才发现,家里的房产证全写上了弟弟的名字,自己对于这个家,不过是泼出去的水......
这一切的一切,难道只因女孩们生错了性别?
男孩女孩真的一样吗?
在重男轻女的父母眼里,别说手心手背都是肉,手心手背还真不一样。
多少受旧观念影响的老人一有事找女儿,一有钱就给儿子?
《欢乐颂》樊胜美一句
“一个人的家庭就是一个人的宿命”
说出了多少人的心声。
《都挺好》苏明玉一句
“你们生了我,却不好好养我”
令多少人心碎。
父母的爱不应该分为三六九等,因为有条件的爱对男孩女孩都是悲剧。
原生家庭的伤,不是一个人的,而是所有人的。
柯罗里曾说过:
母亲的心是女儿的天堂。
被父母轻视,嫌弃的女孩们,长期的内伤会让她们觉得自己不配得到任何爱;
知乎有个匿名用户谈到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时,说:
我恐惧婚姻,我觉得婚姻恋爱好可怕。
这可能源于我爸爸,他的性格和对婚姻,子女的态度,让我很苦恼。
而那些被溺爱的男孩们,最终会长残成一事无成的“妈宝男”。
在人际交往中缺乏同理心,在亲密关系中只知索取,不懂付出的道理。
一个家庭中,小孩子往往是最会察言观色的。
如果父母都不能一碗水端平,那孩子又怎么会明白公平的道理呢?
这样下去,十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二胎政策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家庭拥有了两个宝宝。独生子女一代已经逐渐过去,二胎家庭慢慢成为常态。
父母们应该如何平衡两个孩子的教育呢?
1. 提前为大宝做好心理预设:
提前告诉大宝家里未来会发生的这个变化,非常有必要。
这样做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重视和尊重,而孩子非常需要被重视的感觉,那是他安全感的重要来源。
而在表达方式上,父母要给孩子更多正向的描述,比如他会有一个小伙伴,让他感觉到这会是一件美好的、值得期待的事。
2. 明确家中物品的归属:
3岁以上的孩子,处于自我意识萌芽的时期,对于物品的归属也会非常敏感和重视。
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关系仍然很强烈,是安全感建立的重要时期。因此,如果大宝处于这个阶段,我们也不能忽略了这一点。
3. 让大宝参与迎接二宝的过程中:
在迎接二宝的过程中,大宝不应该被完全排除在外,而是让他参与进来,让他从实际行动上感受到作为一个哥哥(姐姐)的价值感。
尽管孩子可能还小,什么都做不了,但是这种参与感、被需要感、价值感对于他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4. 提高对孩子的陪伴质量:
首先一定要用行动向大宝表明:爸爸妈妈对他的爱是一样的,对他的关心和重视也是一样的。
父母还可以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跟孩子保持联系,保持日常的关注。
询问他每天的心情,玩了什么,吃了什么等,让他感受到他仍然是被关心和关注的。
写在最后:
在文章的结尾,要跟大家分享一个正能量:
在我们的身边,那些受过不公正待遇的孩子,往往要比被溺爱的同胞兄弟更加独立、坚强,拥有更多优秀的品质。
令人不愉快的挫折,也许是上天布置给每一个人的功课。
不放大痛苦,不独自舔舐伤口,学会与自己和解,学会与世界握手言和,才能让阳光重回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