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21年1月22日,在银保监会官网上贴出了《商业银行负债质量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征集意见通知。原文链接如下:
http://www.cbirc.gov.cn/cn/view/pages/ItemDetail.html?docId=961805&itemId=925
我浏览了整个征求意见稿,此文件主要是银保监会准备建立一套完成的负债管理监控体系,整个征求意见稿分为五章,分别是:总则,负债质量管理体系,负债质量管理要素,负债质量管理监督,附则。其中,比较重要的是第三章负债质量管理要素,里面列举了负债质量管理的六大方面:
每一个方面又包含1-5个监管指标,其中不乏一些我们早已熟知的指标:比如净稳定资金比例,流动性匹配率等等。我匆匆扫了一眼,绝大多数指标都是从现有监管体系中抽取的,特别是和流动性监管有很多重合的指标。文件中也特别声明了:“商业银行负债质量管理体系与流动性风险等相关风险管理体系存在重复的内容,可不再单独确立。” 唯一比较新的内容是强调了“合规经营”,明确了不得采取靠档计息,第三方中介等方式吸收存款。
应该说,这份文件对于上市银行本身是偏中性的,因为主要的监控指标都包含在现有监控指标内,而上市银行已经基本消化了指标的影响。所以,对于上市银行的影响我并不太关注。
我更多思考的是为何在这个时间点银保监会要单独建立负债质量管理体系
。
个人理解,监管层在这个时候出台负债管理体系主要是出于几个目的:
1,监管层看
到了未来几年负债管理上可能出现的风险而进行提前预防
。因为,未来几年是我国金融行业迎接全方位海外资本冲击的几年,金融行业的全面开放势必会带来一定冲击。海外金融资本在混业经营上经验丰富,金融产品种类多样,如果对负债类金融产品不加以适当限制可能会对我国银行业的负债基础产生一定冲击。
2,监管层可能在为未来我国金融业的金控混业试点做沙箱
,逐步放开金控混业的同时,限制新兴产品的规划和发行,摸索新兴金融业态下的负债监管思路。
3,监管层可能看到未来几年随着经济的复苏,银行业扩张资产负债表的冲动,提前通过负债质量管理控制银行盲目扩张的风险。
由于我国现代银行业的发展时间较短,在短短几十年内走过了西方200年的演进历程。所以,
我国的银行的负债管理存在演化快,多种负债管理思路并存的特点
。从西方银行负债管理发展历史来看,前后经历了3个阶段:
顾名思义就是银行的负债主要来自于吸纳存款。银行在吸收存款过程中是被动的,所以为了保证银行营运的安全和稳定,银行的资产投放需要以其吸收存款沉淀的余额为限。存款付出的利息构成银行的成本。
这一套理论最大的特点是其稳健性和保守性,但是反过来也扼杀了银行在负债管理上的主动性,降低了银行的盈利性
。
存款负债论是我国早年银行业发展遵从的主要理论,其标志性指标就是贷存比。
这是在上个世纪50-60年代出现的一种负债管理理论,它和存款负债论刚好相反。它强调银行对存款不是消极的,而是可以主动购买外部资金,其购买对象包括同业,央行和国际货币市场等。
银行购买资金的目的一个是增强流动性,第二个是可以支持更加积极的扩张策略
。
购买负债论的优点是可以充分调动银行的经营主动性。但缺点是助长了银行业片面追求规模扩张忽视了风险。我国在2010-2017年这一段时间经历了明显的购买负债论大发展,同业之王兴业银行的异军突起。但是,随后的同业穿透监管打压了这一理论的过度发展。
负债销售论产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它的主要观点是银行是金融产品的制造企业,银行负债管理的任务主要是设计出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并销售给客户。
负债销售论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一个重要原因是银行依然是分业经营。所以,银行生产金融产品的范围较窄。但是以2014年理财业务崛起为起点,以理财子公司批量成立为标志,标志着我国步入负债销售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