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
↓
↓↓
大家好,我是
坚持说老实话,始终保持希望的
肖老师
▲ 点击上方关注
▲
再点击右上角的“
···
”,选择
设为星标
,
文章每天
自动推送
如图,就是这个典型案例的。实实在在的从文综及格边缘到一模班上第一,到中考的政治全市第一。尤其是政治,历史老师因为我不熟悉,不了解,没有特别去关注。
信息有壁垒很正常,但即使对于同样的圈层,有的人选择了早去尝试和受益,有的人,则拖到最后的节点才参与进来。虽然结果也不错,收获颇丰,但肯定不如某些行动力执行力更强的孩子受益更大。
毕竟从60到全市第一,这绝对不止是中考成绩的获益!可以想象,孩子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内驱力会得到多大的提升,这可不是普通的五位数能获取的价值。
当然,政治提升到这个水平,也没有花五位数的费用。只是简单的类比。这个受益很可能是贯穿终身的。
到三五十岁,他和爱人,孩子说起来的时候,大概还能记得这曾经的奇迹。毕竟,十万人的全市第一,谈何容易?
人和人的要求、标准就是不一样。8下的期中考试生地卷面分197,家长还想要更多?这个可怎么破?
要是高考成绩,我觉得有提升空间或者潜力,当然是指数学或者物理上面,可以考虑拔高。毕竟那也是700分的水平了。
如果只是地理或者生物这种选科,97以上是完全没必要再过度折腾,毕竟赋分制下也就是这样了。
生地会考同理,折分和赋分在某些角度其实是一样的。即使争到凤毛麟角的生地80满分,其实价值也是有限的。并不能说像五大学科竞赛或者创新一样保进四大。
我个人角度来说,是肯定不建议在这方面再花过多精力。如果我孩子生地能这个节点上考190,180,甚至170,我都觉得很不低了。
尤其是他们学校是郡系联考,并不是像之前案例所说的简单试卷,以普高为目标。这个郡系联考,本身要求都已经是大于全长沙的生地会考标准了。
这个评价不可谓不高。小学加初中三年,作为青一拔尖的学生,没有接触几十个补课老
师,也最起码超过10位补课老师的经历,加上校内校外还有一些带编老师的课程。
历史万老师能得到这么高的评价,实属难得。而且,我看到的可不止一个家长这么评价,包括在中考结束之后好评简直多到炸锅啊。
当然,这是23届中考初识。到了24年,目前还没到中考,很多反馈还没开始。加上学生的体量比之去年应该是翻倍式的增加,包括学习服务战线拉长到一整个学年。
固然在某些方面提供了更大的价值,同时,对各科老师和助教老师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想想,要做一点有价值有体量的事情实属不易。如果要说容易,可能还是一个人闭门造车,多读书,多思考,自主创新比较容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