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京师心理大学堂
京师心理大学堂,北师大心理学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京师心理大学堂

爱是想伸出又收回的手|《为什么我们想回家,但又不愿久留》

京师心理大学堂  · 公众号  ·  · 2024-03-10 19:47

正文

作者 | 姜林屾



“感觉放假是为了逃避上班生活,上班是为了逃避家庭生活,但无论哪种,最终的结果都是精神崩溃,所以我最喜欢回家的那段路”

——源自微博@人间心事



负重长大——机能不全的家庭


提到“家”时,人们往往想到的是一些积极词汇,比如温暖、安定、归处。



然而,每个人的人生剧本都不同,家庭关系也可能会引发人们不同的联想、唤起各自的情绪。 在一些令人遗憾的剧本中 ,家庭、父母也可能与忽视、控制、指责、伤害乃至虐待紧密相关—— 家庭也可能是“有毒”的场域



比如,许多年轻人对于春节是又爱又怕,有些人甚至提前开展针对家人各种越界行为的预演,包括但不限于已读乱回等速成技能。



通过对大量临床工作的总结,心理治疗师塔瓦布指出,那些存在冲突和严重问题的家庭环境,即被称为“机能不全”的家庭中,总是有一种 典型的“毒素”——越界 ,而其主要表现方式为依赖共生和互相纠缠。



依赖共生是指一种强烈渴求别人对自己依赖的状态。 陷入依赖共生的人, 从关心他人、照顾他人这件事情上获得价值感或满足心理需求,并且不管对方是否真的需要。 其实就是另一个版本的“我不要你觉得,我只要我觉得……”。



这样的模式如果出现在吃饭穿衣这些普通的生活细节上,或许是可以拿来调侃的;但如果涉及到个人的兴趣爱好、朋友关系乃至人生发展的重大决定上(比如工作、婚姻),窒息感扑面而来。



(图源网络,侵删)



互相纠缠(enmeshment)则是指未发展的自我以正常的个性和社会性为代价,与重要他人(通常是父母)过分亲密,有过多的情感卷入。 在这种模式下生活的人通常认为,如果没有重要他人的不断支持,自己会无法生存或者不快乐。



当我们还是孩子时,无论是从生存上,还是情感上都需要依赖那个最亲近的人,但在我们逐渐成年的过程中,发展出独立的力量去面对自己的人生是必要的。



可是,并不是每一位家庭成员都能适应或认同这种变化, 设立新的边界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反对或抗拒 ,因此,人们容易陷入一种高强度的互相纠缠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人和人始终紧紧地捆绑在一起——一方面,是随意插手他人生活、越俎代庖地帮其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则是放弃自己的需求去满足别人的需求......



很多“有毒”家庭中长出来的孩子,不仅在幼年时容易患上情绪障碍等心理疾病[1],在成年后也更容易陷入不健康的人际关系中[2-3]






那些童年的委屈似乎没有随时间淡去,它们漫长而绵密地缠绕在心灵某处,以一种难以察觉地方式引发阵痛。



塔瓦布在治疗中发现,在机能不全的家庭中长大的人,可能会认为如下一些情况是很正常的:



(1)否认问题的存在

(2)有些事情本应该说出来却守口如瓶

(3)假装自己很好,一切正常

(4)从不表露情感

(5)通过攻击行为得到你想要的



为什么人们会重复不健康的家庭模式?


当我们长大回首,很可能会发现, 有些父母也只是有了孩子的孩子。



生理的成熟并不意味着情感上的成熟,并且很少有人专门去学习“如何当家长”。



一些父母情感不成熟的标志包括“对你的理解流于表面”,“不会暴露脆弱的一面”,“要求你服从”,“不尊重界限”,“要你为他们的感受负责”等等。



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如果你让自己的父母回忆他们自己在小时候是如何被教养的,很可能会听到一些熟悉的方式。 研究发现,在多种文化背景下,养育模式都存在着代际传递的现象[4-5]。



可是,为什么许多自己淋过雨的家长,并没有为孩子撑起伞?



人们并不总是能意识到这种模式存在, 或许,会认为随着时间,很多事情会被忘记,只要表面或者某些时刻是和谐的,就够了。 但是,一些问题如果不面对,就很难发生改变。



也有一些人,曾经试图提出问题、促成改变,可很难应对随之产生的“背叛感”,甚至可能被其他家庭成员孤立,而失去重要他人的风险,大多数人难以承担。



只要不去面对,就可以不承受发生改变的代价。



因此,不健康的模式会以一种潜在又稳定的方式长期运行,甚至代际传递下去,就像一条河流,表面平静荡漾着,却始终暗流涌动,每一代人都为此受伤,却无人改变航迹



(图源网络,侵删)



我们有新的可能吗?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人类都需要他人,而亲人往往是我们最能依赖的对象。然而,需要帮助,并不代表要给予其没有原则的帮助,共同面对困境,也并不意味着只有失去自我这一种解法。 有时候,健康的爱,或许是想伸出,却懂得收回的手。



当我们一步步探索、读懂了过去的剧本,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也会有许多被压抑的情绪爆发,毕竟忍耐不健康的行为会让人心生怨恨,而不是耐心。



长大后,我们对自己的了解更多,也拥有更独立的力量,似乎可以在父母面前进行辩驳,但结果往往收效甚微,甚至会再次受伤,感到自己其实从未被理解,陷入无力又愤怒 的状态。



长大后,我们的父母渐渐老去,每一根白发和皱纹都牵动我们的心,在外打拼的疲惫又让我们无比怀念那些臂弯下的安全感,看着这样的父母,好像又无从清算那些旧账。



这其中的张力与拉扯,对于许多家庭、许多人,都是一场鏖战。可是,改变真的无需发生吗?当这些过去不被正视,成为无法建立健康关系的来源、心理健康的隐患,让本该有新剧本的人生重复祖辈的恶性循环,这实在是不幸的故事。



我们或许很难去改变他人, 但幸运的是,在关系中,当一方改变,其实这段关系就已经发生了改变 [6],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我们可以将过去的苦难转为改变的力量,而不是让其成为一个世代背负的诅咒。



家庭的问题已不是不能说的秘密,我们也无需再囚于“家丑不可外扬”的羞耻感。出生在不幸福的家庭不是你的错,而你可以选择的,是从这些伤害中看到自己、理解自己、并促成改变。



最后,学堂君想对所有受困于家庭创伤的孩子、已经长大的孩子们说: 改变是必要的,也很需要力量,在这个过程中请积极寻求外部的帮助



如果已积攒好力量,那么请调动勇气和智慧面对,去改变能改变的部分,努力成为你童年时希望拥有的那个人;如果现在没力气,就先放一下,只有你自己才能决定一段关系对你来说是否值得,背负太多,要怎么拥抱新的可能啊,无论你此刻是否有力气,我们在这里,拥抱你,支持你,期待你拥有一个更自在的人生。



专栏君


篇幅宜人性: ★★★★★

趣味可读性:★★★★★

科学严谨性:★★★


心理治疗师塔瓦布在本书中详细谈及了各类家庭关系带来的创伤,包括了父母、兄弟姐妹、伴侣家人、重组家庭等家庭成员的复杂关系,也涉及到越界、成瘾、忽视与虐待等创伤类型。塔瓦布针对各种情景给出了具体的应对方法,是一本基于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建立健康家庭关系的实用指南




赠书活动

你为了让家庭变得更好做出过哪些努力?在留言区告诉我们吧,截至 2024年3月13日(周三)中午12:00 ,大学堂编辑部会在 留言点赞数最高的前8条评论 中,选出最棒的 3条评论 ,每位评论者可以获赠由中信出版集团赠送的《为什么我们想回家,但又不愿久留:家庭关系的维护、修复或结束》一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