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奥多尔·籍里柯
(Theodore Gericault)在1819年创作了油画
《梅杜萨之筏》
(Le Radeau de la Mduse),这部根据真实事件创作的充满戏剧性和表现力的作品从此成为同类主题改编的滥觞。
曾在纳粹执政后流亡瑞士的德国剧作家乔治·凯泽(Georg Kaiser)于1940年至1943年间完成的剧本
《梅杜萨之筏》是对籍里柯的致意,也是对另一场真实悲剧的改编:
1940年9月,一群英国的少年在北大西洋的一只救生筏上漂流。在纳粹对众多英国城市进行无情轰炸的初期,有许多英国儿童通过航运被送至加拿大避难。然而不幸的是,故事中讲述的这艘轮船被纳鱼雷击中,在烧焦的船只沉入海底前,只有一小部分少年幸免于难,蜷缩在一只狭窄单薄的救生筏上。
法国剧作导演
托马斯·乔利(Thomas Jolly)
在2003年便读到了这部剧本。剧作所展现的背叛与宗教悖论主题使他着迷。
“
13年来我一直梦想着执导它。
”乔利表示。乔治·凯泽描绘了一种复杂而紧张的例外状态:这群少年必须要在孤立无援的环境下存活7天,他们很快就失去希望,陷人怀疑与猜忌,甚至有人认为必须要杀死同伴中的一个,因为他们的总数13意味着诅咒与厄运。”
乔治·凯泽有意创造了
13个角色
,“使我们想起《最后的晚餐》,这个宗教故事中没有救赎。”乔利谈及剧本的内核,
“人类向来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判断好恶,并且认为自己永远做了对选择。”
而当此种情景从成人社会转移至孩童世界,故事又具有了更为深刻的警示意义,因为“孩子总是按照被教导的准则行事”;这同样为乔利的执导带来了挑战,他必须找到能够胜任角色的儿童演员。
来自斯特拉斯堡国立戏剧学院的小演员们完美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他们的能量、愤怒、想法、怪诞和渴望”
全部都展现在了剧场所构筑的封闭空间里,也为有关绝境与人性挣扎的古老主题注人了新的能量。
撰文/梁霄
受籍里柯名画《美杜莎之筏》启发
法国剧作导演托马斯·拉克·乔利
潜心酝酿
13年
根据二战时期的
历史真实事件
创作
充满
人性挣扎
的剧作
最豪华
的小剧场戏剧
《美杜莎之筏》
第四届天津曹禺国际戏剧节
暨第七届林兆华戏剧邀请展展演剧目展演剧目
皮科拉家族
剧团话剧
法国斯特拉斯堡国家剧院联合制作
《美杜莎之筏》
Drama The Raft of the Medusa
(可使用文惠卡)
2016年7月17日首演于阿维尼翁戏剧节
演出时间:2017年7月18日
演出地点:天津大剧院 多功能厅
票价:
400元
■剧情简介
二战期间,一只救生筏载着13名英国少年在北大西洋上漂流,他们来自一艘被纳粹击沉的航船。逃离战争硝烟,寻找和平家园的梦想几近破灭,这13个孩子背井离乡,成为了海上的流浪者,而更可怕的考验还在等待着他们:为了生存,他们将杀掉自己的同伴……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最负盛名的德国剧作家乔治·凯泽(Georg Kaiser),受到籍里柯同名名画灵感启发,根据历史真实事件,创作出这部充满人性挣扎的剧作。法国剧作导演托马斯·乔利(Thomas Jolly)潜心酝酿13年,终于成功将其搬上舞台,带领广大观众走进那个迷雾重重的海上绝境,切身感受到四散漂流的恐惧和内心善恶斗争的焦虑。
演出时长:105分钟
· 主创团队
原著:乔治·凯泽
翻译:
于盖特·拉德里萨尼、勒内·拉德里萨尼(Éditions Fourbis, 1997)
导演:托马斯·乔利
舞美设计:海蒂·佛列埃、塞西莉亚·加里
舞美制作:海蒂·佛列埃、塞西莉亚·加里、莉亚·加伯杜瓦-拉莫、玛丽·伯纳梅森和朱莉·罗埃尔斯
服装设计、化妆和发型设计: 奥利亚·斯汀克里斯特
道具设计: 莉亚·加伯杜瓦-拉莫
灯光设计: 劳伦斯·马涅
视频及特效设计: 斯巴斯蒂安·勒马尔尚
作曲:克雷芒·米尔盖
音响:奥瑞丽安娜·帕萨格利亚
舞台及机械:玛丽·伯纳梅森, 奥利维耶·勒华和朱莉·罗埃尔斯
技术总监: 玛丽·伯纳梅森
合作导演: 马蒂尔德· 德拉阿耶、玛艾勒·德几耶特
神学顾问: 科琳·麦涅埃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