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女儿派
我家有女儿,有女万事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阿里开发者  ·  Spring容器的本质 ·  14 小时前  
阿里开发者  ·  微调碾压RAG?大模型意图识别工程化实践 ·  23 小时前  
海外独角兽  ·  扛住 DeepSeek 黑天鹅,AGIX ... ·  2 天前  
阿里开发者  ·  高并发编程知识体系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女儿派

为什么父母越不讲道理,孩子反而越优秀?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答案

女儿派  · 公众号  ·  · 2024-08-23 20:40

正文


▲家有女儿,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没有哪个孩子,可以仅靠听道理,就能过好这一生。

明智的父母都懂得摒弃冰冷的说教,润物无声地引导孩子成长。

——鹿妈

♬ 点上方播放按钮可收听女儿派主播林静朗读音频

从幼儿园用到高三的小度AI学习机来了!

课内名师同步辅导,课外素质拓展拔高

还有6000多节 高思数学+新东方英语+朗文家会员

8月29日 上午 9:30 小度学习机 专场

强管控,真护眼,二字开头就能带走全能学习王

下单再送18次一对一真人作文批改,性价比超高!

▽▽

作者 | 老猫

来源 | 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

朋友是大厂BD,有名的谈判好手,只要她出马,基本上没有拿不下的客户。

但就这样一个猛人,最近出问题了:搞不定自己的儿子。

“怎么讲道理都不行,油盐不进!”

朋友的脸愁得恨不得都能拧出苦瓜汁来。

她说:“儿子马上小升初,但散漫的不行,成绩不上不下的。多唠叨几句吧,他就嫌烦。我实在是没辙了,他和你关系好,要不你帮我劝劝?最起码让我知道他心里咋想的啊。”

受朋友之托,当晚我就给她儿子打了电话。在孩子尚显稚嫩的话语中我知道了缘由——
“我现在一听我妈说话就头疼。”


“我是一个青少年,不是刚出生的小孩,我对自己有明确的认知,我知道自己的目标,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但她越说我越不想干。”


“蒋姨,你能知道那种感觉吗?就好像你头上悬个巨大的闹钟,从早到晚,一刻不停。”
我当然知道,因为我眼看着自己的亲侄女经过了这一阶段——青春叛逆期。

有人说:青春期的孩子和家长终有一战,孩子会为自己要成为自己而孤注一掷。
如果这个时候爸爸妈妈和孩子硬碰硬,那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面对青春期的孩子,父母正确的做法就是减少“填鸭式的沟通”,少讲道理。

道理越多,孩子越烦。
往往结果就是孩子不理解父母的苦心,父母走不进孩子的内心,鸡同鸭讲,两败俱伤。

频繁输出
只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与青春期孩子沟通方法不得当,究竟能有多可怕?

《放学后》里面有一个典型案例。

即将要小升初的吴欢芮有个盼女成凤的妈妈。

每次吴欢芮写作业的时候,她妈妈就在旁边不停输出:

“打B+你还好意思跟我说B+,这个加号跟B放在一起一点用都没有!”

吴欢芮也翻起了白眼:“你回到家,就不能好好和我说话吗?”

这下好了,妈妈立即开始唐僧的唠叨模式:

“妈妈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你身上,就希望你能出人头地。我不希望你能改变我们的生活,我就希望你能把你自己的生活改变。”

“你不希望像妈妈一样干活吧。”

此时的吴欢芮想尝试和妈妈沟通,带着哭腔说:

“我既然有自己的目标,我就肯定会努力,这事你不用管。”

但妈妈依旧不依不饶:

“妈妈现在管你这么严,也是为了让你早日实现你的目标。”

“我帮不了你,你只能靠你自己的努力,改变你的人生。”

妈妈像个复读机一样,没完没了。

被激怒的吴欢芮,彻底失去了沟通欲望,拍着桌子怒吼:

“如果你再这样逼我,也许我还真的会反呢。”
教育家卢梭认为: 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式,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和自我感动。

在很多孩子看来,父母讲道理的背后,就是指责和批评。

因为我做得不好,你才要给我讲道理。

因为我做得不对,你才一直喋喋不休。

尽管父母的初心是好的,但破坏亲子关系的也正是这些道理。

有心理学家指出,孩子12岁左右会进入青春期的核心阶段。此时的他们已经处在一个自我意识要爆发的特殊时期。

他觉得他非常有能量,觉得自己已经长大,非常需要自主感。

如果父母的这些“大道理”打压到了他的自主感,他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叛逆。

曾在网上看过一个小男孩离家出走的视频:他在前面走得气喘吁吁,父母非但不劝阻,还开着车给他加油打气。

在接受采访时,这位母亲说:

“就是为了在这件事情上对他进行一个体验式教育。你说一万遍,他也不会懂的。你就让他自己走,等他走累了、走哭了、走摔倒了,自己就明白了。”

道理再好,都是冷冰冰的语言。经验再对,也不及自我体验来得深刻。

就像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说的:

“我听过的,我就忘了;我看见的,我就记得了;我经历过了,我就理解了。”

想让孩子真正懂道理,父母要嘴上少讲道理,学着用实际行动让孩子明白道理。

被“道理”裹挟的孩子
不会拥有快乐的人生
心理学上有个“麦拉宾法则”也叫“55387定律”,它讲的是:

当你跟一个人说话时,对方能感知到的,是55%的形象和态度+38%的眼神和语气+7%的具体内容。

也就是说,如果跟孩子讲道理,他最多只能吸收7%,而剩下的93%则是通过看肢体语言和听语气语调来理解的。

心理咨询讲师鱼儿老师,曾分享过这样一个案例。

一个初三的女孩,患上了轻度抑郁。

她流着泪和鱼儿老师倾诉道:

“我实在受不了我爸我妈了。从小到大,所有的大事小情,不是妈妈在唠叨,就是爸爸在讲大道理。

现在我除了吃饭时间,完全不敢和他们待在一起。因为只要呆在一起,他们就会不停地念念念。

我很烦,想要逃,但是越逃,妈妈指责我指责得就会越厉害。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为什么父母讲道理会给孩子带来这么大的痛苦?

一位心理学老师是这样说的:“父母的唠叨,看似是一种关心,其实是一种慢性心理折磨。”

我们仔细回想一下,在给孩子讲道理的过程中,是否总是习惯性地居高临下?

若孩子不听,我们就会逐渐提高音量,加重语气,想要通过家长的“权威”逼迫孩子去认同和遵守自己的观点。

哪怕我们的初衷并非如此,但情绪上头,人难自控。

至此,亲子沟通不知不觉便演变成了一场语言暴力。

心理学家马歇尔曾提到一个观点:

“当语言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疏远和伤害时,这种沟通方式会让人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

所以,唠叨是一把小刀子,它会在不知不觉中削弱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和判断力。

冷冰冰地说教,除了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外,还会把他们越推越远。

聪明的父母都是“不讲道理”的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倒U曲线”。

指的是到了一定程度,说服效果和次数就会呈现反比。

大道理讲一次两次是道理,讲十次八次就是噪音。

所以,聪明的家长不会频繁地跟孩子“讲道理”,而是想方设法让孩子“体会道理”。

1. 以身作则,便是最好的教育

童话大王郑渊洁老师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阿里开发者  ·  Spring容器的本质
14 小时前
阿里开发者  ·  微调碾压RAG?大模型意图识别工程化实践
23 小时前
阿里开发者  ·  高并发编程知识体系
2 天前
艾瑞咨询  ·  2016年平安WiFi案例报告
8 年前
算法与数据结构  ·  算法题 29:随机播放音乐(腾讯校招)
7 年前
199IT互联网数据中心  ·  2017年会员积分奖励计划报告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