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哪个孩子,可以仅靠听道理,就能过好这一生。
明智的父母都懂得摒弃冰冷的说教,润物无声地引导孩子成长。
——鹿妈
从幼儿园用到高三的小度AI学习机来了!
课内名师同步辅导,课外素质拓展拔高
还有6000多节
高思数学+新东方英语+朗文家会员
8月29日
上午
9:30
,
小度学习机
专场
强管控,真护眼,二字开头就能带走全能学习王
下单再送18次一对一真人作文批改,性价比超高!
▽
▽▽
作者 | 老猫
朋友是大厂BD,有名的谈判好手,只要她出马,基本上没有拿不下的客户。
但就这样一个猛人,最近出问题了:搞不定自己的儿子。
她说:“儿子马上小升初,但散漫的不行,成绩不上不下的。多唠叨几句吧,他就嫌烦。我实在是没辙了,他和你关系好,要不你帮我劝劝?最起码让我知道他心里咋想的啊。”
受朋友之托,当晚我就给她儿子打了电话。在孩子尚显稚嫩的话语中我知道了缘由——
“我是一个青少年,不是刚出生的小孩,我对自己有明确的认知,我知道自己的目标,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但她越说我越不想干。”
“蒋姨,你能知道那种感觉吗?就好像你头上悬个巨大的闹钟,从早到晚,一刻不停。”
我当然知道,因为我眼看着自己的亲侄女经过了这一阶段——青春叛逆期。
有人说:青春期的孩子和家长终有一战,孩子会为自己要成为自己而孤注一掷。
如果这个时候爸爸妈妈和孩子硬碰硬,那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面对青春期的孩子,父母正确的做法就是减少“填鸭式的沟通”,少讲道理。
往往结果就是孩子不理解父母的苦心,父母走不进孩子的内心,鸡同鸭讲,两败俱伤。
“打B+你还好意思跟我说B+,这个加号跟B放在一起一点用都没有!”
吴欢芮也翻起了白眼:“你回到家,就不能好好和我说话吗?”
“妈妈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你身上,就希望你能出人头地。我不希望你能改变我们的生活,我就希望你能把你自己的生活改变。”
“我既然有自己的目标,我就肯定会努力,这事你不用管。”
“妈妈现在管你这么严,也是为了让你早日实现你的目标。”
“我帮不了你,你只能靠你自己的努力,改变你的人生。”
被激怒的吴欢芮,彻底失去了沟通欲望,拍着桌子怒吼:
教育家卢梭认为:
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式,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和自我感动。
在很多孩子看来,父母讲道理的背后,就是指责和批评。
尽管父母的初心是好的,但破坏亲子关系的也正是这些道理。
有心理学家指出,孩子12岁左右会进入青春期的核心阶段。此时的他们已经处在一个自我意识要爆发的特殊时期。
他觉得他非常有能量,觉得自己已经长大,非常需要自主感。
如果父母的这些“大道理”打压到了他的自主感,他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叛逆。
曾在网上看过一个小男孩离家出走的视频:他在前面走得气喘吁吁,父母非但不劝阻,还开着车给他加油打气。
“就是为了在这件事情上对他进行一个体验式教育。你说一万遍,他也不会懂的。你就让他自己走,等他走累了、走哭了、走摔倒了,自己就明白了。”
道理再好,都是冷冰冰的语言。经验再对,也不及自我体验来得深刻。
“我听过的,我就忘了;我看见的,我就记得了;我经历过了,我就理解了。”
想让孩子真正懂道理,父母要嘴上少讲道理,学着用实际行动让孩子明白道理。
心理学上有个“麦拉宾法则”也叫“55387定律”,它讲的是:
当你跟一个人说话时,对方能感知到的,是55%的形象和态度+38%的眼神和语气+7%的具体内容。
也就是说,如果跟孩子讲道理,他最多只能吸收7%,而剩下的93%则是通过看肢体语言和听语气语调来理解的。
“我实在受不了我爸我妈了。从小到大,所有的大事小情,不是妈妈在唠叨,就是爸爸在讲大道理。
现在我除了吃饭时间,完全不敢和他们待在一起。因为只要呆在一起,他们就会不停地念念念。
我很烦,想要逃,但是越逃,妈妈指责我指责得就会越厉害。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一位心理学老师是这样说的:“父母的唠叨,看似是一种关心,其实是一种慢性心理折磨。”
我们仔细回想一下,在给孩子讲道理的过程中,是否总是习惯性地居高临下?
若孩子不听,我们就会逐渐提高音量,加重语气,想要通过家长的“权威”逼迫孩子去认同和遵守自己的观点。
“当语言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疏远和伤害时,这种沟通方式会让人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
所以,唠叨是一把小刀子,它会在不知不觉中削弱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和判断力。
冷冰冰地说教,除了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外,还会把他们越推越远。
所以,聪明的家长不会频繁地跟孩子“讲道理”,而是想方设法让孩子“体会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