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中国乘用车驱动电机市场扁线电机占比增长,国产设备企业巨力自动化瞄准海外市场。章日平分享了巨力自动化的出海历程、挑战与经验。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中国乘用车驱动电机市场扁线电机占比超过77%,意味着未来增长将依赖整车市场。
随着扁线电机市场份额的扩大,增速将放缓,产能投资速度和国内扁线设备市场需求将降低。
关键观点2: 国产设备企业巨力自动化瞄准海外市场,尤其是欧洲地区。
巨力自动化已经获得欧洲多个客户项目定点,并将发送装备产线到欧洲。
关键观点3: 巨力自动化出海的挑战与经验。
挑战包括品牌认知度、与欧洲本土装备企业竞争、标准差异等。成功经验是坚持技术创新、实行本地化战略、与海外服务商合作等。
关键观点4: 巨力自动化出海的历程。
巨力自动化一直围绕国际化发展全球布局的目标,在海外市场设立分公司、建立生产工厂,以供应服务能力提升。
关键观点5: 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趋势和拐点。
新能源汽车市场日趋紧张,但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全球汽车行业影响不断增强。电动车渗透率将再次快速上涨。
正文
根据NE时代数据统计,2024年上半年中国乘用车驱动电机市场中,扁线电机占比已经超过77%。
随着扁线电机市场份额的扩大,意味着未来扁线电机需求的增长将完全依靠整车市场,以往通过提升渗透率带来的高速增长态势将会不复存在。
增速的放缓,意味着产能投资速度也会降低。随之国内扁线设备市场的需求也会降低。尤其会影响国内设备企业,在过往的几年中,正是得益于国产设备企业的助力,使得扁线电机的产能得以快速扩张。
因此下一阶段国产设备企业的目标均瞄准了海外市场,尤其是电动化比例较高的欧洲地区。
NE时代获悉,
国内本土扁线装备企业巨力自动化已经获得欧洲多个客户项目定点,并且均是整线定点,而非仅是单个设备。
具体的交付节奏为首条装备产线将于2024年底发往欧洲, 2025年年初将发送第二条装备产线,第二条装备产线年产能为40万套扁线定子。
今年6月,在NE时代“2024第四届全球xEV驱动系统技术暨产业大会”期间,巨力自动化设备(浙江)有限公司董事长章日平就巨力自动化出海进展做过系统性分享,以下为演讲内容。
当前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环境日趋紧张,包括美国财长对中国产能过剩的抱怨,欧洲发起的反补贴关税提升,以及美国的关税增加。尽管环境紧张,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仍然对全球汽车行业影响不断增强。
在此环境下,中国的汽车出口数量迅速上升,但尚未在海外布局整车生产,依赖出口推动汽车销往世界各地。然而,国际环境和汽车列强意愿相互制约,我们需要找到破局之道。
作为定子扁线电机设备制造商,巨力自动化在出海过程中遇到了挑战,同时也总结了一些经验。
01.
巨力自动化出海历程
巨力自动化实际上很多年前就一直围绕着国际化发展全球布局的这样的一个目标去的,所以在2015年的时候,我们收购过一家瑞士本土的装备公司。由于疫情的关系,2021年我们选择关闭这家公司,但这家公司带给我们很多欧洲的技术和标准,有效在我们公司执行和落地,对我们来讲非常关键。我们还有一个合作伙伴叫AWS,我们一起联合去拓展一些海外业务。
今年巨力自动化在匈牙利开始设立了海外分公司,接下来在匈牙利也会考虑建设生产工厂。这主要考虑未来要在欧洲市场更进一步突破,必须要有一个 Local for local的供应服务能力。
此外巨力自动化在北美那边目前也有两个合作伙伴,但是也不排除在北美去建立工厂的可能。
客户是谁非常重要。站在装备供应商的角度上来讲,我们也一直在探讨一个话题,当前现在的我们全球的前十是这些,那么5年后或者10年后,我们这个世界上的前十的排名的这个整车厂会是谁,然后相应的Tier1们又是谁?
这个是新能源汽车销售Top10,整体上来讲,我相信就新能源整体的这样的一个趋势和它的一个渗透率的增长,我相信一方面是不可改变的,另外一方面未来会出现一个明显的拐点。这个拐点就是当新能源汽车渗透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所投入的成本和它所产生的营收发生正向盈利的这个时候,燃油车不能覆盖它成本的时候就会产生亏损。电动车的渗透率会再次快速上涨。所以这也就是我们一直在研究的在讨论的,然后一直想要搞清楚将来我们的一个前进的方向,以及我们重点投资的一个时间点在哪里。
这里还包括Tier1层面,因为从任何一个汽车产业来看,比如当德国的汽车品牌全球领先时,它会带动德系Tier1成长。日系同理也一样。
当中国的汽车工业快速成长,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一定的这样一个国际地位的时候,那么我们中国本土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类似于像刚才汇川杨总讲的扬帆出海,它一定会有这样的一个国际地位的,我相信会有更多我们本土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能进入到国际上面,排名前10这样的一个位置。
02.
巨力自动化出海的挑战与成功的经验
首先品牌认知度的挑战。
我们哪怕收购过瑞士公司,我们在欧洲的本土,包括对汽车的整体的OEM这一块,整体上我们的一个层次存在度还是相对比较有限的,然后我们的品牌知名度也是有限的。我们比较强的是在Tier1,这是因为整车厂它原先不做电机,做电机的大部分都是Tier1或Tier2。但现在越来越多的整车厂开始自制电机,这对我们而言是个明显的挑战。
然后是与欧洲本土装备企业竞争的挑战
。欧洲本土的成长起来的类似于GROB、Felsomat,原先都是做主机厂业务的,所以他们跟主机厂关系会非常好,所以我们在这一块跟他们竞争时,起步要晚一点。
还有便是标准的挑战。
还有一块就是说欧洲那么多年他们执行的这样一种机械的这些标准和产线自动化的这样一种标准,他的标准是非常高的,就是站在我们的角度上怎么去接近他,是吧?能达到他们的一个基本认可,这其实挑战也是非常大的,对于我们一个中国本土的企业来讲,这个挑战也是非常大的。
在技术对比方面,巨力自动化和海外装备企业相比,互有胜负。
这一张是委托第三方机构,帮我们去调查市场上我们跟我们的友商,实际上它的产线一种能力和性能的一种差异点,对象是巨力自动化给客户的量产线和GROB给特斯拉的量产线。
整体上来讲,我们在很多的地方,图中绿色的部分,我们是优于GROB的。
我们这边不足的是一项是计划外停机这块,调研机构拿到的数据是110分钟一天,然后GROB在特斯拉那边是90分钟一天,这个是他们优于我们。但是这里面一有一些地方我认为也是不公平的,不公平的地方是什么?
因为我们给客户做的是6层的产品,但是GROB给特斯拉做的是10层的产品,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产线的比较也不能作为一个完全合理的这样一个比较的对象,只是给大家一些参考我们当前的这样的一个数据的状态。
整体上来讲,从巨力自动化产线来看,以OEE和直通良率来看。实际上我们的OEE是在80-90%之间波动,平均下来大概是能做到85%这个样子,我们直通良率能达到95%。
在出海进展方面,其实巨力自动化此前已经一些产线已经出口到欧洲了,但是我们正式的第一条扁线定子整线,我们会在今年发往欧洲,明年年初我们第二条40万产能的产线也会发往欧洲。
所以说自从2023年我们重新回到欧洲去拓展欧洲的市场,到现在我们还算是比较幸运。已经拿到两个欧洲项目的定点,并且接下来我们将产线发到欧洲那边去验证,我们在欧洲那边有一个怎样的这样的能力和响应。
总结下来,我们出海主要遇到的是技术方面的竞争的挑战,然后在文化服务半径,品牌的认知度,还有当地的一些法律法规,这些东西普遍都是我们都遇到挑战。我们给出的一个解决方案,就是我们要坚持自己的一个技术创新,然后要坚持本地化的一个战略,我们一定要实行 local for local的这样的一种解决方案。
如果说我们要从中国派人去解决,我觉得我们很大可能性上我们拿不到国外的这样一个项目机会,所以一定要到海外去布点去海外实现local to local,包括我们的品牌建设,还有包括我们跟欧洲北美一些当地的设备服务商进行一些国际上的合作,从这些方方面面我们来来解决我们那些欧美客户的一些担心。
我们到欧洲以后,参加了一些展会和客户沟通,这次我们去了大众、奥迪、马勒、VOLVO、斯特兰蒂斯,然后我们也在日本这边去拜访我们的客户,最后我在这里讲一下,这张照片是我跟一个外国人PK,我还是非常认真的。所以说我在想我们出征欧洲,谁来最终定沉浮,我想我们会努力去实现我们的目标的,好,谢谢大家。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