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控技术的无用性前面说了,风控更多还是制度性安排。
单一的风控技术其实往往是无效的,尤其是在市场同质化极为严重和饱和的情况下,更是无效。
这里有个深层次的解答,因为,
金融很大程度是维持社会稳定的一种工具应用。
信用过度的情况下,金融往往是零和博弈的游戏,整体金融的盈利一般被封顶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上限制,超越这个值的很多都是自己跟自己玩的游戏。
所以,金融机构从短期和长期平均看,或者从整体和局部长期看,其实都是相对均衡的,往往都是社会平均理论值。
撇开这个角度,我们从微观来看,由于在同一市场里,大家最终的目标群体都是那些优秀的具备还款能力的人,因为最终都是通过收益覆盖,而这类人其实本身就是社会的少数,确切说是极少数。
因此所有的金融机构的本质都是需要一种良好的技术能把他筛选出来。
而事实上,银行在面临同业竞争的情况下,发现好的风控往往意味着没有业务可以做。
因为你坚持严格风控,人家就不跟你玩了。全球都一样。
很多人都跟我说:“我们的风控极端牛逼!”
第一,我是不相信;第二即使相信了,我说,那就等死吧!
谁来跟你玩啊?你要抵押,人家就不要抵押?你要担保,人家就不要担保?
市场是竞争的,博弈的,
谁都不是傻瓜?
你以为你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还真想着业务随便你挑呢?
也太把自己当一回事了。
现在,我们发现很多银行信贷机构都被套牢了。
你以为人家风控能力差,不知道客户的真实情况?
可能么?
现实情况是,银行的风控面对业务压力的时候,大部分都只能选择妥协,尤其是客户经理,当前跟未来之间,做什么选择?
肯定选当下,不然立马被扫地出门。所以客户经理每天想业务的同时,都想着如何绕弯子过风控?有时候想想,都是自己骗自己的游戏罢了。
怪谁?不知道。
只是觉得,每年要求银行40%的利润增长之下,谈风控本身就是很可耻的事情。
其实,现在的市场更有意思,今年二季度信贷规模数据下降,很多人很奇怪,有啥好奇怪的?
今年这种情况,往往牛逼的人,都不来贷款了,为什么?
因为贷款来的钱,赚不了钱,那贷款干什么呢?
白白给银行付利息,市场形势不好的情况下,他们不愿意扩张,自然就不来贷款,而这么差的行情还来贷款的人,基本上都是垃圾,要么就是之前流动性出现困境,就是想浑水摸鱼?
就是这么个事情,整体经济下行的时候,谈风控更是扯淡的事情了。
毫无意义。
2002年次级债在美国兴起的时候,很多银行都认为风险极高,坚持抵制。但是随着该业务越做越大,盈利越来越高,你如果坚持抵制,就必然会丧失极大的市场,逼迫一些银行开始涉水进行该项业务操作,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的结果。
好人往往都是被坏人逼死的,或者沦落为坏人,很正常。
这几年,很多人都开始指责银行的风控怎么那么差?明显的骗子都防范不了。
事实上,我们再来比较银行过去五六年,发现五六年前的银行和现在的银行,在风控层面上无论技术还是人员结构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但是实质的坏账率却是十倍之差。
难道是因为风控技术变化了么?都不是,实质是天气发生了变化,大环境在变化,导致你微观层面无论如何怎么动作都是无效的。
过去几年,我在一个民间高利贷班上课,经常让他们这几年如果没事就跟着我出去游山玩水,骗吃骗喝算了。
回头看看,跟着我到处游走的人,这几年至少都还活着,而那些窝在家里勤勤恳恳努力放贷款的人,基本上都趴下了,为什么呢?
跟技术毫无关系,你敢说在家勤恳放贷款的人一定比游山玩水的人要水平低?可能么?怎么可能?但往往世界上有很多人很悲催的地方就在于在不该努力的时候太努力了。过去十多年来看,往往发现一个真理是什么呢?
趋势比能力重要的太多,太多。
我们很多技术大牛在00年的时候进了一家当时巨牛逼的技术公司,那家公司叫UT斯达康,而能力不行,而被抛弃的人去了当时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叫阿里巴巴。
十年后,发现世界被颠覆了。
ut基本死了,所以那些技术大牛都悲催了。而那些万般无奈去了阿里的人,现在身价都是当技术大牛无法企及的了。
这种案例不可胜数,94年国企改革,大量下岗的人,转行经商,暴富,而那些没下岗的人都一个个现在开始下岗了。
其实,能力越强,反倒越容易被趋势给击垮,这个是实情。
我们很多人在02年出国读书,留在国外,其实恰恰错过的是中国发展最快的十年,虽然不能单物质来进行论述成败得失,但是错过的十年的确如此。
这个世界,我们大多数人总是无意识的在做一件跟趋势对抗或者顺应的事情,但还是希望能多抬抬头看看,有意识的希望看的更远点。
历史如同一条大河,奔腾而去,大气磅礴,我们如同河流里一条鱼,大部分的鱼都是随波逐流,而总有个别的鱼希望跳起来看看未来,希望能看的更远, 但大部分的鱼都只看到了
自己看到的方向,最终谁都无法得知正确与否,于是结果论是最好的论调了。
我对自己说的总是跳起来看,对不对压根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跳起来了,看到了更多的风景,哪怕错了也无值得,思考是自由的最好表现,不思考给了自由和民主,也都毫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