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医脉通
医脉通是以疾病为中心的专业医学信息网站,关注医脉通微信公众账号,可以及时收取最专业、最精华的医学资讯,也可以抢先知晓医脉通旗下移动产品最新信息。
51好读  ›  专栏  ›  医脉通

2024 SABCS丨巅峰对话——中外大咖共论重磅研究进展,助力中国原研创新征途!

医脉通  · 公众号  ·  · 2024-12-19 18:17

正文


导读


日前, 2024年第47届圣安东尼奥乳腺癌研讨会(SABCS)已在美国圣安东尼奥圆满落幕。 在本届 SABCS大会上,中国研究之声众多,共有 3项口头报告,21项焦点壁报和200余项壁报 展示,代表了领域内最具突破性的研究进展。在激昂的中国之声背后,恒瑞医药以 26项研究入选(涵盖3项口头报告、3项焦点壁报及20项壁报) 的成绩脱颖而出,充分 展现了 中国学者的智慧以及民族药企的强劲实力,再次 掀起讨论热潮 。基于此,医脉通特邀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徐兵河院士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志敏教授 李俊杰教授 ,以及 得克萨斯大学 MD安德森癌症中心Virginia G. Kaklamani教授 齐聚一堂,从国际视角全方位深度解读中国原研药物重磅研究,共话乳腺癌诊疗未来发展。






Part 1

互鉴共荣


对话SABCS大会执行主席,聚焦国际舞台的“中国之声”


李俊杰 教授

在此次会议上,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格外引人注目。作为本次SABCS大会的执行主席,请Virginia G. Kaklamani教授谈谈大会组织者是如何筛选出口头报告、Spotlight poster的?近年来中国学者的研究水平在不断提升,您如何看待这一趋势?

Virginia G. Kaklamani 教授

事实上,当我们在查看研究者提交的一众摘要时,我们不会过度关注研究者来自哪里,而是更关注研究的质量。质量足够出彩的研究才能入选成为口头报告。可以看到,在过去的数年中,有很多中国学者先后进行了大量关于吡咯替尼的临床试验,并且SABCS大会每年都会接收到很多关于吡咯替尼的研究。在最近几年中,我们还接收到了很多其他中国原创药物的临床试验,例如新型ADC药物SHR-A1811等,这些研究的突出成果也令我们感到振奋。



Part 2

更进一竿


PHILA、DAWNA-2研究PFS最终数据更新,助力乳腺癌患者长生存


李俊杰 教授

SABCS大会是展示乳腺癌领域科研实力和创新成果的重要平台。中国专家和民族制药企业的共同努力,推动了中国在乳腺癌自主研究、药物研发领域的发展。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徐兵河院士领衔的PHILA研究和DAWNA-2研究,所使用的药物均源自中国知名药企恒瑞医药。此次这两项研究的更新成果又再次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能否请徐院士介绍一下这两项研究以及最新公布的结果?

徐兵河 院士

首先非常感谢SABCS大会组委会邀请我们参加这次会议。关于吡咯替尼,这已是我们在该会议上第三次进行相关研究报告,国际同行对这一药物已颇为了解。正如Kaklamani教授所指出的,虽然过去我们的研究重点多集中在吡咯替尼上,但现在我们也在关注更多新药物的研究,这与国内企业的成长和新药研发的进步是分不开的。当然,我们也期望能进一步参与国际临床研究,以此提升国内团队的研究水平,并与全球科学界共同推动乳腺癌治疗的进步。

在今年的SABCS大会上,我们继续报告了PHILA研究中吡咯替尼+曲妥珠单抗+多西他赛(PyHT方案)一线治疗的PFS最终分析结果 1 ,数据显示,PyHT方案的 中位PFS获益在最终分析中得以维持,达到22.1个月,而曲妥珠单抗+多西他赛(HT)组仅为10.5个月(HR=0.44;单侧P<0.0001) 。并且PyHT方案 已表现出OS获益趋势,HR达到0.64,PyHT组与HT 组3年OS率分别为80.9% 和72.4% 。所以总体来看,PyHT方案更新的长期疗效数据给予了临床足够的信心,进一步巩固了该方案在国内的治疗地位。另外,尽管国外专家提到,吡咯替尼与其他TKI一样,腹泻问题较为常见,但目前腹泻的管理相对容易。大多数患者在1-2治疗周期内出现腹泻,随后较少见,临床上可以通过药物减量或预防给药来进行管理。

图1 PyHT组、HT组经研究者评估的PFS


图2 PyHT组、HT组1-4年OS率

关于原研CDK4/6抑制剂达尔西利的 DAWNA-2研究 ,我们也在今年的SABCS大会上报告了该研究的最终PFS分析结果 2 。此结果与之前的中期分析一致,达尔西利组显示了持续的PFS获益( 33.4个月 vs 19.3 个月 ;HR=0.56;95% CI:0.44-0.72;单侧p<0.0001),而OS尚未达到。当然,除了以上两种药物外, 邵志敏教授、 李俊杰教授的研究团队也在本次大会上带来了其他中国原研药物研究的口头报告,我们也期待未来有更多新药和新研究的出现,为乳腺癌治疗领域带来更多突破。




Part 3

向“新”而行


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SHR-A1811新辅助治疗实现新突破


李俊杰 教授

邵志敏教授今年也有两项牵头的研究入选了大会的口头报告,分别是探索TNBC免疫联合新辅助治疗的CamRelief研究、SHR-A1811新辅助治疗的FASCINATE-N研究,能否请邵教授也介绍一下这两项研究的主要结果?

邵志敏 教授

SABCS会议是乳腺癌领域内最盛大的学术会议,自1996年起,除了疫情期间,我几乎每年都会出席。回想起复旦肿瘤团队首次在SABCS大会上就乳管镜(Ductoscopy)主题发言,当时在会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因为这是中国专家首次在SABCS会议上发声。在今年的盛会中,我们团队非常荣幸有两项研究被选为大会口头报告,在此也非常感谢Kaklamani教授为大家提供了宝贵的学术交流和讨论的平台。


一直以来,复旦肿瘤团队都特别注重于临床研究的开展,我们几乎是按照临床研究中心的标准来建设,近70%的患者都可以纳入多元化的临床研究项目。在近期的研究进展中,TNBC新辅助治疗和HER2阳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领域都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其中,在TNBC新辅助治疗方面,团队利用恒瑞医药自主研发的PD-1抑制剂卡瑞利珠单抗进行了一项III期多中心临床研究 3 评估了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含铂化疗新辅助治疗在早期或局部晚期TNBC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该研究已取得了阳性结果,数据显示,在所有患者中, 卡瑞利珠单抗组pCR率较化疗组显著提升12.2%(56.8% vs 44.7% ;95%CI:3.3-21.2;单侧P=0.0038)。此结果再次验证了KEYNOTE-522研究结论,即在TNBC新辅助治疗中,免疫联合化疗的疗效优于单纯化疗。当然,我们此项研究还有一些独特之处,比如入组患者临床分期更早,pCR结果与PD-L1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并不显著等。这些数据对于指导国内TNBC新辅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非常幸运的是,这一成果在General session汇报当天同时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 JAMA ),收获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

图3 总人群以及HR+、HR-人群pCR结果

在HER2阳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方面,我们首次探索了新型抗HER2 ADC药物SHR-A1811单药或者联合其他治疗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并于标准新辅助治疗方案进行了比较。我们惊喜地发现, SHR-A1811单药治疗疗效(pCR率63.2%)与PCbHP标准治疗方案(pCR率64.4%)相当 4 。所以新型抗HER2 ADC除了应用于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外,其在新辅助治疗和辅助治疗中的潜在价值和应用前景同样令人期待。未来,我们团队也将公布更多的临床研究成果,希望这些研究成果能够为乳腺癌治疗领域带来新的启示,并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项。




Part 4

未来可期


中国学者、民族药企携手并进,加速中国原研药物出海


李俊杰 教授

正如邵教授所言,我们团队一直将SABCS会议视为乳腺癌领域的殿堂级学术会议,所以每次参会都致力于展示团队最新的研究成果。此次我们也带来了中国民族药企自主研发药物的相关研究成果。 请问Kaklamani教授,作为全球乳腺癌领域的专家,您如何看待这些来自中国的原研新药以及它们今后的发展前景?

Virginia G. Kaklamani 教授

我认为这些药物都非常优秀。你们已经成功展示了吡咯替尼的研究数据,以及将其作为标准治疗的临床实践,并向我们分享了积累的临床经验。例如,我们学习到了,对于那些接受了标准新辅助化疗但没有获得良好缓解的患者,可以换用吡咯替尼治疗。随着新型药物,比如新型ADC药物的问世,我们面临着如何使用这些药物、如何设计和开展临床试验的挑战,而这一过程对所有人而言,都是一个学习和应用这些新药的绝佳机会,希望未来可以将这些新型药物提供给全球更多的乳腺癌患者。乳腺癌是一种全球性疾病,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我们必须携手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开发出最有效的治疗方案,以期治愈这一疾病。


李俊杰 教授

Kaklamani教授,面对T-DXd DB-11研究中队列A治疗臂的关闭以及pCR结果分析的缺失,您如何评价新一代ADC 药物SHR-A1811在HER2阳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中的重要性和潜在地位?

Virginia G. Kaklamani 教授

中国、澳大利亚、欧洲和美国都已拥有自己的ADC产品线,它们多聚焦于TROP2、HER2、HER3等相似靶点,这使得区分它们的疗效和适用场景尤为困难。所以在当前情况下研发新型的ADC药物是一件难事。对此,我认为在临床试验中开发生物标志物以明确ADC药物的应用场景至关重要。另外,关于中国的原创药物,尽管吡咯替尼已问世多年,但仍然未来国际上推广开来。 请问徐兵河院士、邵志敏教授,你们如何看待中国的药物研发?对于中国药物研发出海,走向美国和欧洲,你们有怎样的看法?

徐兵河 院士

我们正积极寻求与国际同行的合作,既往我们开展了一项双特异性抗体药物联合化疗与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多西他赛方案进行头对头比较的研究。该药物在I/II期临床研究中的表现令人鼓舞,III期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与此同时,我们也在与美国同行接触,探讨其是否愿意在美国进行此类研究,以进一步验证这些药物的广泛适用性。前期医药公司的反馈也显示,美国同行对此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这种双特异性抗体药物在设计上颇具科学性,它将曲妥珠单抗和帕妥珠单抗结合在一起,疗效似乎优于两种药物的联合应用。总之,对于这类原研创新药物的推广,关键在于与国际同行合作,以获得不同人群的疗效认可。

邵志敏 教授

刚才Kaklamani教授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即如何将中国的临床经验、研究成果推广到其他国家。其实实现这一点的核心在于,我们必须确保自身的实力,只有将最基本的东西做得足够出色,获得了足够的影响力后,才能将这样的成果推广到国际上。当然,这一过程无疑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也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一方面增强能力建设,展现科研创新实力;另一方面通过优质的药物和组织,将这些成果推广出去。相信未来将有更多由中国主导的临床研究、临床药物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其风采和价值。
李俊杰 教授

谢谢徐院士和邵教授。我们相信,在徐院士、在邵教授的带领下,在国际同行们的支持以及民族药企的持续发展之下,随着中国乳腺癌领域更多“拳头产品”的推出,我们将在未来的SABCS大会或其他国际大会中更多地展现中国的科研实力。我们有信心将这些研究做好,并推出更优质的治疗方案,最终造福广大乳腺癌患者。


专家简介


徐兵河 院士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