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刚刚刷微博才看到,瑞士
2015
版的《海蒂和爷爷》确认即将引进内地上映了!预计定档五月中旬!
把我给激动的啊!
这些年,有不少经典小说改编的好电影,比如国内的《流浪地球》、《寻龙诀》,或者国外的《小丑回魂》、《湮灭》等等;
也有不少漫画改编的作品,比如日漫改编的《阿丽塔:战斗天使》,更不用说正如日中天的美漫改编的“漫威宇宙”和下周即将上映的《复仇者联盟
4
:终局之战》了。
但是童话改编的电影,往往质量并不突出。
往早了说,家喻户晓的《灰姑娘》却只是让观众记住了凯特女王演的后妈和王子迷之突起的裆部,往近了说,去年的《胡桃夹子与四个王国》,又是一部华丽精致的平庸之作,而票房上最为成功的《美女与野兽》,在我看来唯一的看点也仅仅是艾玛·沃森的漂亮脸蛋罢了。
2
到底童话改编电影的瓶颈在哪?
是技术吗?
我想不是,迪士尼出品的《奇幻森林》,几乎用全
CG
技术构建画面,片中大量的动物不仅形态真实,而且细节做到每一根毛发都清晰可见,逼真程度简直登峰造极,令人叹为观止。
在这样高度成熟的电影工业技术的支撑下,相信任何童话故事里的场景,迪士尼都可以完美地复制出来。
是故事吗?
诚然,传统的童话故事不少都存在过于简单或者立意低幼的问题,作为商业片,很难打动成年人观众。
所以我们看到电影公司都在尽力地用更加成人化的方式来呈现童话,但结果却不尽如意。
比如《白雪公主与猎人》就成了标准的“魔改”,白雪公主竟然闹起革命?而《小红帽》中竟然还有三角恋和激情戏,则更加让人大跌眼镜。
9
年前蒂姆·波顿版的《爱丽丝梦游仙境》倒是个相对成功的例子,在保证色彩运用的美学层面上的水准之后,蒂姆·波顿将这个奇幻的故事与个人成长、是非辩证的命题结合了起来,可惜到了第二部导演换人后,也变成了稀松平常的花架子。
3
但
2015
年由德国、瑞士和南非联合出品的《海蒂和爷爷》却是童话改编作品中的一个异类,它没有需要大量特效来支撑的华丽场景,只有让人心旷神怡的自然风光,它也没有故作深沉地将童话故事讲得更加“成人”,而是选择以最朴素的方式将这个童话呈现出来。
当然,说是著名童话,可能很多朋友还不知道《海蒂和爷爷》改编自什么童话。比起安徒生、格林兄弟或者迪士尼的各种经典
IP
,瑞士儿童文学作家约翰娜·斯比丽的《海蒂》在国内的知名度可能并不那么高。
然而,《海蒂》自十九世纪末出版以来,就深受各个国家孩子的喜爱,其被翻译次数之多,在人类世界中仅次于《圣经》和《共产党宣言》。
而《海蒂》被搬上大银幕也不是第一次了,
1937
年,年仅
9
岁的秀兰·邓波儿就曾主演过一版《海蒂》,
1993
年版的《海蒂》也是豆瓣
9.0
分的神片,而日本动画导演高畑勋也曾将《海蒂》改编为动画电影《阿尔卑斯山的少女》。
事实上《海蒂》作为一个经典的童话故事,在全世界范围影响力之大,已经被誉为“永不过时的小说”了。
4
殿堂级的原著、珠玉在前的电影改编之下,
2015
版的《海蒂和爷爷》依然能够博得满堂喝彩,豆瓣评分达到惊人的
9.1
分,到底是靠什么呢?
未免剧透,在这里我先不谈影片的故事,事实上只要看过《海蒂》的原著小说,你就会发现《海蒂和爷爷》并无在故事层面的深化,可以说是相当原汁原味了。
但即使是在故事层面之外,《海蒂和爷爷》也有三大亮点,足够让它在一众流水线产品式的童话改编电影中脱颖而出。
第一,
就是极其出色的摄影。
《海蒂》本身就是个朴素的人间故事,并不像《白雪公主》、《灰姑娘》之类具有魔幻元素,所以也就无需太多依赖于现代电影特效技术的支撑。
而让《海蒂和爷爷》不落俗套的,恰恰是片中大量的自然取景。
阿尔卑斯山终年不化的积雪把天地装点得像一位微笑的慈祥老人一样,田园里的绿茵旁流过的小溪,则像孩子的笑脸一样欢畅。
当我们看过太多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电影特效之后,再看《海蒂和爷爷》,才会发现大自然最原始的风貌,往往才最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其次,小演员未经雕饰的表演是加分项,可谓浑然天成,可爱动人。
当年的秀兰·邓波尔无疑是从小就活跃于大银幕的“小戏骨”,而《海蒂和爷爷》中主演海蒂的小演员阿努克·斯特芬则从来没经过任何表演训练。
可是,恰恰是这种普通孩子的特质,让阿努克·斯特芬的表演更加纯真,她的大眼睛里能看到专属于孩子的奇思妙想,她的笑声中有一百首春天里欢快的民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