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冲锋号
传递军营资讯,提供原创评论,展现军人风采,缔造属于军人、军属、军迷及关心关爱国防建设者的精神家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半岛网官微  ·  首批200名嫌犯,被押解回国! ·  昨天  
解放军报  ·  南部战区新闻发言人发表谈话 ·  3 天前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  ·  兵器工业集团多个单位及班组在全国“安康杯”竞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冲锋号

政策丨你想要个家吗?军队统建房来了!

冲锋号  · 公众号  · 军事  · 2017-01-10 17:12

正文

你想要个家吗?军队统建房来了!

来源 | 解放军报


习主席在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上强调,深化军人医疗、保险、住房保障、工资福利等制度改革,完善军事人力资源政策制度和后勤政策制度,以更好凝聚军心、稳定部队、鼓舞士气。军队安置住房涉及广大官兵最关切的生活待遇,实施安置住房区域统建是一件促改革、安军心的大好事,是事关官兵切身利益的大实事,核心是克服过去分散自建的诸多弊端,解决苦乐不均等突出问题。近日,本报记者就统建试点的有关热点话题进行了采访调查。


●习主席亲自推动决策部署军队安置住房区域统建试点任务,下决心在全军走开住房统建新路子


●试点实施统筹规划计划、统筹建设用地、统一建设标准、统一房源配售、统一资金管理的“五统”新模式


●先期京内安置住房统建试点工作初见成效,京外首批10个城市、18个统建试点项目正在部署展开有序推进


记者:军队在京外10个大中城市开展安置住房统建试点消息发布后,引发广泛关注。请问启动试点工作的背景是什么?


负责人 :1999年军队房改以来,先后有70多万户干部职工家庭拥有了自己的住房,改善了广大官兵的住房条件,起到了暖军心、固长城作用。随着国家市场经济发展和房改政策不断调整,单位自建自管的住房保障模式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供需关系缺乏统筹。过去资源条块分割、单位各行其是,条件好的营连职干部都购买了住房,条件差的退休多年的老干部却无法安置。


二是建用行为难以规范。前些年,由于政策执行松弛、监督管理乏力,出现了超面积建房、低价售房、违规购房等现象,2014年全军组织展开专项清理整治。


三是保障负担越背越重。各级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搞建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队专务打仗、专谋打赢。单位垫资建房,物业难以推开,建成一个小区,就背上一个沉重的“包袱”。


四是与军队改革不适应。推进军事人力资源政策制度改革,优化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推进后勤政策制度和保障力量改革,要求对军队住房保障实行统筹统管,切实提高综合保障效能。单位自建自管模式难以实现资源整合统筹,客观上形成了单位之间苦乐不均。


另外,2004年和2007年,国家2次调整经济适用住房政策,保障对象由中低收入家庭调整为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户型面积也控制在60平方米左右,绝大多数军人家庭不在保障范围,不少城市已陆续取消了经济适用住房政策,军队经济适用住房在当地失去政策支持。

为此,2013年6月,经习主席和中央军委批准,从军委和原总部机关先严先治、先行先试,在北京率先组织统建试点,有效刹住了住房方面不正之风。2015年10月,中央军委决定,将安置住房区域统建模式推向全军。


记者:推行安置住房区域统建有何重大意义?


负责人 :习主席站在军队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和国防建设两个大局,亲自推动决策部署军队安置住房区域统建试点任务,下决心在全军走开住房统建新路子。这是服务改革大局、助力强军目标的政治任务,是住房领域治乱治散、革故鼎新的重大举措,有利于整合资源、集约保障、提升效能,有利于实现住房保障的公平公正和等同等距。特别是“十三五”期间军队面临重大调整改革,相当数量的干部将面临进退去留,符合安置住房条件的人员数量增加,能否解决好这个问题,事关军心稳定,事关改革顺利推进。从这两年多来京内统建试点工作的实践看,安置住房区域统建的优势和成效初步显现。


一是统住了地。通过归口征地、集约用地,彻底解决了多头要地、无秩序用地问题,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益。


二是把住了房。实施统筹规划计划、统筹建设用地、统一建设标准、统一房源配售、统一资金管理的“五统”新模式,从根本上遏制超面积建房、低价内售、违规外售等乱象,做到政策标准一体执行、住房配售一视同仁,有效解决了单位之间、购房人员之间苦乐不均和盲目攀比的问题。


三是管住了钱。统建试点建立专项资金保障制度,统一安排征地和前期启动经费,制订试点项目房款收缴和还款计划,确保专项资金良性循环,杜绝挪用、占用部队正常经费问题。


四是聚合了力量。集中统建,既整合了专业人才和保障力量,又使工程实施专业化运行、程序化操作、规范化管理,真正把单位领导从建房分房管房的繁杂事务中解脱出来。


记者:安置住房区域统建将以什么样的模式实施?


负责人 :随着北京地区统建试点的深入推进,初步显现出统筹资源、集中管理、区域保障的综合优势和效能。经中央军委批准,2016年12月,军委后勤保障部印发了《关于推进军队安置住房区域统建试点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了组织方式、工作机制、建设用地、户型面积、资金筹措等相关内容,并对全力推动试点项目落地提出了具体要求。


总体讲,京外试点也将按照“五统”新模式组织实施。在户型面积上,统建试点项目各职级干部住房户型面积,暂按军队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有关规定执行。在资金筹措上,试点项目建设资金主要通过收缴个人购房款、安排军职以上干部建房经费等渠道解决。同时,还将加大军民融合力度,积极探索民政服务管理用房代建、市政配套建设管理社会化等新模式,大力推行工程招标和大宗物资集中采购改革、工程造价咨询和结算审计改革,创新内控机制,努力把安置住房工程打造成为优质典范和廉政典范。


记者:安置住房区域统建正在实施的项目有哪些?


负责人 :北京地区规划统建的项目目前有8个,预计可建成住房1.7万套。近期在驻军比较集中的广州、成都、南京、西安、沈阳等10个城市确定18个地块,作为京外首批统建试点项目建设用地,成熟一个,启动一个,力争早见成效。这些项目建成后,可有效缓解10个驻军城市军队安置住房保障压力。


记者:下一步将如何推进这项工作?


负责人 :下一步将在首批京外统建试点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机制、加大力度,待时机成熟时,在全军范围全面推开区域统建,为深化军队住房制度改革积累经验、探索路子。同时还将逐步探索住房供应社会化保障路径,在住房保障领域进一步深化军民融合、强化军地协作,寻求地方政府给予更多支持。(记者王添翼、特约记者赵杰)


官兵对房改有啥期盼


记者调查 :1999年,军队紧跟国家住房制度改革的步伐,出台了《进一步深化军队住房制度改革方案》,确立了军队保障与社会保障、公寓住房与自有住房、实物供应与货币分配“三结合”的住房保障新体系,通过建立住房补贴制度、发展经济适用房、划区售房等方式,极大地改善了广大官兵的住房条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军队各单位自建住房面临不可持续的难题。


千差万别的住房待遇


记者踏访大江南北座座军营,发现住房待遇千差万别。


不同系统不一样。一般来说,省军区系统经济适用住房要比其他系统好些。因为省军区机关驻地都在省会城市,加上平时和地方政府打交道较多,土地协调、资金争取等方面要比作战部队更便利。


不同单位不一样。有的单位有钱又有地,如驻宁某学院,七八年前正营职干部就可以分到经济适用住房。而有的单位缺钱少地,只能望房兴叹。


不同批次不一样。即使在同一个单位,前一批和后一批的住房待遇也存在差别。原南京军区政治部,进入新世纪后,首批住房建在紫金山下、玄武湖畔,离大院近;第二批住房建在离大院两公里外的明故宫边上,位置也很好;第三批住房建在离大院10公里外的北崮山,官兵上下班不便。东部战区助理员臧高新感慨地说:“过去是赶上趟了,就能分到好地段的房子;赶不上趟,就只能自认运气差。”


机关部队不一样。有的单位建房机关干部往往“近水楼台先得月”,同样的级别,机关干部能分到房,基层干部却分不到房的现象不少。


自建住房窘况知多少


记者调查中发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单位自建自管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


——土地消耗严重,供需矛盾突出。10多年来,各单位大多利用军用土地建设经济适用住房,军用土地消耗较快。调研中,记者发现,不少部队可建房用地所剩无几,而且大多只能通过拆平建楼、拆低建高、拆旧建新的途径来实现。无锡联勤保障中心军事设施建设处副处长戴明告诉记者:“由于土地因素的制约,有的部队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后劲严重不足,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地段比较偏远,配套设施不全。大多数部队营区距离市区较远,再加上城市的中心地区建筑用地价格普遍较高,部队很难从地方政府拿到用地指标。不少干部告诉记者,因分到的军队经济适用住房地段偏远,教育、医疗、生活、交通等配套设施不全,家属上班、小孩上学多有不便。


——保障压力过大,物业管理滞后。过去建房,有的单位搞“大而全、小而全”,小区的管理运行难以社会化,导致包袱越背越重。现在全面停止有偿服务后,部队无法贴补小区建设,致使物业管理跟不上。


——牵扯大量精力,影响中心工作。建房是动钱动地的大事,有的单位项目一上马,就马上抽调精兵强将组班子、建队伍、抓建设,牵扯了很大精力。如驻沪某部,花了两年时间将住房建设搞了上去,但战斗力却出现了滑坡。


官兵对住房有啥期盼


关于住房,官兵有哪些期盼?


——期盼清房工作落到实处。2016年7月,中央军委办公厅印发了《军队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项目专项清理整治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明确规定一个家庭只能享受一套房改房。采访中,官兵希望清理务尽,并根据政策重新进行住房分配。


——期盼惠军贷款有效落地。2015年8月1日,《军人住房公积金贷款管理办法》正式施行,让官兵购买商品房感受到实惠。但在有些地方,这项贷款还存在审批周期长、下款速度慢、不能混合贷等问题,官兵期盼政策能有效落地。


——期盼住房改革尽快展开。2016年11月,军队在11个大中城市选定20余块建设用地开展试点,探索安置住房统建统分统管新模式。不少干部希望加快推进试点项目,并在条件成熟的地区扩大统建范围,拓展受益面。


“想要一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某部干事潘正军告诉记者,官兵最期盼的是能有一个自己的家。记者相信,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推进,军队住房建设将迎来一个新的春天。( 记者 代烽、通讯员赖文湧、谢伟昭)



统建房,究竟啥模样


文明围挡井然有序,安全标牌庄重醒目,作业区域整洁规范,施工机械紧张运转……1月初,记者来到京南某安置住房统建项目工地,只见一派繁忙有序的施工景象。


“这是全军第一个安置住房统建试点项目,旨在探索统建新路、打造样板工程,把探索到的经验做法上升为规章、标准、制度,为全军统建项目提供示范引领。”记者来到项目部办公室,项目部负责人介绍说,该项目占地350亩,分南、中、北三个区域,规划总建筑面积80余万平方米,现在南区部分楼座已建至9到15层。


寒冬不歇工,这是工地建设者们的共同心声,而军地各方也强化了对冬季施工质量的严格监管。当天,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和项目所在区政府有关部门领导同志,也冒着严寒赶赴现场办公,解决建设中的难题。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