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题目下方中国社会学,关注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社会科学领域非官方垂直媒体平台。
他曾是天津的一名中学教师,奥运会冠军,一列《火的战车》……
作者: 枫叶君,前新华社资深记者,现定居加拿大。
原创文章来源:精致小号( ID:toronto2016shanghai),枫叶君长篇小说《移民》在精致小号连载。
﹀
1988年夏天的一个中午,我坐在青岛江苏路附近一个僻静的街心公园,用随身听欣赏着刚买来的磁带。其中有一首音乐激情、昂扬,令人振奋,从远方传来,仿佛在呼唤什么……那是我第一次听到它。第一次听到,便被它感动。
后来,我知道,这是英国电影《火的战车》的主题音乐,电影取材于真人真事,以两名参加过1924年巴黎奥运会的英国运动员哈罗德·亚伯拉罕及埃里克·利德尔的经历为蓝本,描述他们在上世纪20年代初期间,克服困难,努力拼搏,成为英国奥运田径选手,最后分别赢得100米及400米金牌的故事。
从此,这首音乐便成为我最喜欢的电影主题音乐之一。可是,我无论如何没有想到,这两个运动员中的一个,埃里克·利德尔,其实并不在遥远的英伦,他离每一个中国人都很近,从青岛的那个街心公园向西北行160公里,便是风筝之城潍坊,那里,就是利德尔度过最后时光的地方。
埃里克·利德尔
1902年1月16日,利德尔出生于天津,中文名字是李爱锐,父亲是一名来自苏格兰的传教士。利德尔在天津度过了快乐的5年时光。1908年,父亲觉得他应该回英国上学,于是,6岁的利德尔和哥哥罗伯特回到英国,入读伦敦东南部的伊尔撒姆学院。
1908年,利德尔(左)与哥哥罗伯特
在伊尔撒姆学院,利德尔显示出超常的运动天赋,他曾当选学校年度最佳运动员,并且担任学院的橄榄球和板球队队长。他爆发力极好,短跑速度惊人,很多教练员都认为,他将来甚至可以在奥运会上大展风采。
1918年,利德尔(二排正中)与伊尔撒姆学院橄榄球队队友们的合影
1920年,18岁的利德尔进入爱丁堡大学学习自然科学。他依然是学校田径队和橄榄球队的明星,多次在各种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1921年,利德尔(后排右)和队友们获得一英里接力比赛获胜后的合影
1924年,大四的利德尔代表英国参加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八届夏季奥运会。利德尔本来是准备参加100米比赛的,但不料大会将男子100米跑安排在星期日举行,而身为虔诚基督徒的利德尔觉得,星期日应该敬拜上帝,所以放弃了该项比赛。即便英国王室成员劝他,他也不改变决定。于是,他招致很多非议,有人指责他不关心大英帝国的荣誉。
然而,被称为“苏格兰飞人”的利德尔并没有让英国人失望,他参加了200米和400米比赛,在200米决赛中获得铜牌,在400米决赛中,他不但战胜各国好手获得冠军,并且以47.6秒的成绩创造了新的奥运会纪录和世界纪录。而100米金牌,则被他的队友、身为犹太人的哈罗德·亚伯拉罕获得。
利德尔在巴黎奥运会男子400米比赛中获得冠军
师生们抬着从奥运会载誉归来的利德尔游行
利德尔和亚伯拉罕在巴黎奥运会上的精彩表现,在半个多世纪后被著名导演休·哈德森搬上银幕,该片获得1981年英国电影学院奖,并且获得该年度四项奥斯卡大奖,其中,由希腊配乐大师范吉利斯创作的主题音乐获得了最佳原创音乐奖。
影片中,利德尔冲线的一刻总是上身直挺,嘴巴大张,熟悉利德尔的朋友感慨地说,奔跑中的利德尔就是这个样子。
电影中,利德尔在比赛中冲刺的一刹那
在1924年夏季奥运会结束后,利德尔从爱丁堡大学毕业,获得科学学士学位。对于这样一位品学兼优,又头戴奥运冠军桂冠的优秀青年,很多机构都想让他留下来。可是,利德尔早已有自己的计划,他决定回到自己的出生地,回到中国去。
人们恋恋不舍,可是大家理解利德尔的心。在他启程前,格拉斯哥的一家报纸在送行文章中配了这样一首短诗:
他去中国跑另一个赛程
像奥林匹克一样勇往直前而且坚定
如果终点一时还难以知明
以他特有的速度,我们裁判他必胜!
1925年,利德尔回到阔别17年的天津,在新学书院(现天津第十七中学)做了一名中学教师,讲授数学、化学和体育,还负责管理一所主日学。这一年,利德尔23岁。
1925年,利德尔(后排左)与家人在北戴河
新学书院由英国基督教伦敦会利用庚子赔款于1902年创办,是外国教会在天津创办的最早的学院,学校董事中包括顾维钧、林语堂、张伯苓等社会贤达,校风开化,不但组建了中国最早的足球队,它的篮球队、棒球队也多次参加国内外体育赛事,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肯定。
天津新学书院
利德尔性格开朗,富于幽默感,对学生非常友善,很快就成为学院里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
每次下课后,利德尔从不先离开教室,而是礼貌地让学生先走。如果有学生留下,他也会留下,和他们交谈,询问他们有什么问题。如果有学生有不懂的地方,他就会把课堂内容再讲一遍。
于文级曾经做过利德尔的球童,后来成为他的学生,他清楚地记得,利德尔对他说过这样一段话:人生在世不容易,你必须得有一个专长,要对世界有所贡献,你才不白白来世上一回。人的一生就像在战场上拼搏、冲杀,要有不畏牺牲的精神。
1918年,天津英租界工部局在一片低洼地上建了一座4万平方米的体育场,以满足侨民的娱乐和体育需要,这就是著名的民园体育场。利德尔回到天津后,工部局邀请他参与体育场的改造工程。利德尔根据他的多年经验,对跑道结构、灯光设备、看台层次等改建提出了一系列建议,而这些建议在当时非常具有前瞻性。改建后的民园体育场成为当时亚洲设施最先进的综合性体育场。
民园体育场
1929年,英租界当局在民园体育场举行万国田径运动会,利德尔在比赛中击败了当时世界顶尖高手、德国运动员阿图·费尔沙,获得男子400米冠军,这也是利德尔运动生涯中的最后一枚金牌。
1932年,利德尔正式成为牧师。1934年,他和联合教堂的司琴、加拿大传教士的女儿弗洛伦丝·马肯兹结婚了。很快,他们有了两个女儿,一家人其乐融融。
利德尔与妻子弗洛伦丝·马肯兹
1926年,利德尔(后排右二)与教会同仁合影
可是没过多久,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了。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华北局势也更加险恶。在妻子第三次怀孕后,利德尔让她带着两个女儿回加拿大避难。当时的他没有想到,这就是他和妻女的永别。
利德尔在日占区
1943年,日军把天津租界英法等国侨民1400多人与芝罘(烟台)学校的宗教人士一起,押往山东潍县(现潍坊)乐道院集中营关押。利德尔也在其中。
集中营是个令人绝望的地方,可是,即便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利德尔也依然保持他的乐观和热情,并用自己的行动去鼓励身边的每一个人,令他们保持活下去的勇气。他犹如冬夜的一盏灯火,给人们带去光明和温暖。
潍县乐道院里被关押的外国侨民
据当年的狱友戴斯蒙德·鲍尔回忆,利德尔是集中营里自发组织“康乐小组”的主席,为年轻人安排各种文体活动。他还凭记忆自编化学小册子,给集中营里的儿童上课,带孩子们从事体育锻炼。孩子们特别喜欢他,都亲切地叫他“埃里克叔叔”。
除了教课,利德尔还会主动做一些别人不愿干的事情:如打扫厕所,用煤粉和粘土制作煤球等脏活。除此之外,他还主动照料营内的老人、病人和体弱者,甚至为他们排队买煤、买配给品、劈木材。
美国人兰格·登古凯在他所著的《山东集中营》一书中,对利德尔有过这样的描述:“当我在集中营的晚上,走过娱乐室时,经常看见埃里克·利德尔俯身在棋盘和船模型旁工作,或者在指导人们跳一种社交方格舞。他总是全神贯注,又兴致盎然地捕捉那些被囚禁者的想象力。他已经四十几岁,但身体仍然轻巧、柔软,步履灵活自如,不过最重要的是,他那时充满幽默感和热爱生命的热情,他的热心和魅力,使大家适应了那段苦难的日子。”
反映潍坊乐道院集中营生活的浮雕
在集中营里,利德尔把那双曾经为他赢得金牌的运动鞋,送给了一个同被关押的少年。这件事令他身边的朋友十分感动,他们说,利德尔看重一位赤脚的囚徒,远超过金牌的荣耀,他以爱,让生命超越了荣誉。
不幸的是,由于过度劳累和营养不良,利德尔患上脑肿瘤。1945年2月21日,利德尔在小屋的床上静静地离开人世。即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也没有向日军求救。
利德尔的去世让集中营里的人们感到十分悲痛。大家用简陋的棺材把他掩埋了,在坟前竖起一个简单的十字架,因为找不到油漆,只好用黑鞋油在十字架写下他的名字:埃里克·亨利·利德尔。
1995年,适逢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一位日本教授偶然发现了利德尔在潍坊集中营的死亡证明。这份证明显示,利德尔的死亡日期是1945年2月21日晚9点20分,大夫签字日期是2月22日。如今,这份死亡证书保存在设在香港的埃里克·利德尔基金会。
事实上,利德尔本来有机会走出集中营。当时,日本曾向英美等国提出以集中营里的侨民交换战俘,而利德尔名列于交换名单中。可是,他把自己的名额让给了别人,主动选择留在集中营。这也使得他再也没能见到妻女,而与在加拿大出生的最小的女儿玛琳更是未曾见上一面。
多年以后,利德尔的大女儿帕特丽夏回忆童年时说:“我们非常想念我们的父亲。那个时候我们在加拿大,晚上躺在床上聊天,想父亲在中国是怎样生活的。我们看到的月亮是不是跟他在中国看到的一样圆。在我们的感觉中,父亲离我们并不遥远。”
帕特丽夏说,她对父亲只有很模糊的印象
利德尔只活了短短43年,但是,他以自己的精神感染了很多人,让他们知道人生的价值是什么。
在利德尔的母校爱丁堡大学,人们可以看到纪念他的牌匾。这所著名的大学为有这样杰出的校友感到深深的自豪。
1988年,在利德尔最后长眠的地方潍坊,人们为他树立一块纪念碑,纪念碑由产自他的家乡苏格兰的马尔岛花岗石砌成,镌刻有中英文碑文,正面是:“他们应可振翅高飞,为展翼的雄鹰;他们应可竞跑向前,永远不言疲劳”。
利德尔纪念碑
1991年,利德尔的三个女儿到访天津,将父亲62年前在万国运动会上赢得的400米金牌赠送给天津市第十七中学,以作永久的纪念。
2008年8月8日,也即北京奥运会开幕的当天,英国《苏格兰人报》把利德尔评为苏格兰历史上最受欢迎的运动员。
利德尔离开这个世界已经70多年了。可是,每当听到《火的战车》主题音乐的时候,我总觉得,那个善良、正直、充满激情的苏格兰人从未离开过我们,他仍然在人生的跑道上飞奔向前。而对于每一个为理想而奋斗的人,利德尔在影片中的那句著名台词可以作为永恒的座右铭:“到达终点的力量从哪里来?来自内心。”
本文授权转载自“精致小号”
-END-
欢迎关注“社会学博览”
中国社会学高端读者聚集地
【本文经中国社会学编辑节选】
读中国社会,关注中国社会学
文章不代表中国社会学立场
版权问题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长按识别二维码
和我们一起读中国社会
微信公众平台:中国社会学
新浪微博主页:@社会学博览
合作事项请加微信ID:zhongguoshehuixue
社会科学媒体联盟成员同步入驻
腾讯微信 | 新浪微博 | 网易新闻
搜狐新闻 | 百度TA说 | 一点资讯
700000+人已加入并每天免费读社会科学
关注并回复 关键词 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年会丨考研丨干货丨博士丨研究生丨高考丨农民丨农村丨谣言丨朋友圈丨剩男丨大学丨毕业丨性别丨社会效应丨社会心理丨社会调查丨社会工作丨文化丨学者丨排名丨社会学史丨博客丨社科基金丨社会角色丨腐败丨改革丨精英丨二胎丨同性恋丨互联网丨差序格局
点击阅读原文,即时获取最新学术讲座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