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柜里陈列的《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是北宋宫廷画师王希孟作品,绢本大青绿设色,长11.9米,故宫博物院藏,是青绿山水的巅峰之作。老熟的画家多喜欢做减法,所谓取舍和概括,而18岁的王希孟在《千里江山图》中忙着做加法,
画面中每一个局部的细节都很丰富,充满了自称格局的景别,这是年轻气盛之人的雄心和细心。
【按住图片左右滑动可看全图】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绢本青绿设色,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由于是长卷卷轴,观看的最佳方式是随着卷轴的缓缓打开,画面空间逐渐推移,一点一点将形色收入眼中,所有的细节起伏最终汇成一个壮观的场面。由于这次特殊的展览,故宫为《千里江山图》定制了新的展柜,使作品得以全卷打开,在以往的几次展览中,由于展陈条件有限,作品都只是部分展出。
如此巨大的尺幅,站在绘画者的角度来看,也是难以驾驭的。找一件参照物对比,比《千里江山图》略早数年的《清明上河图》长约5.28米,不到《千里江山图》的一半。
王希孟要作此画,就要做到胸中有丘壑,所有山水的走势、屋舍人物的分布如何连贯统一,大概是对一个经验并不丰富的年轻画师最大的考验。
《千里江山图》局部
“18岁的天才画家”成了王希孟的标签,因为除此之外,人们并不知道他什么,而这个标签又如此惊艳。他就像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他很特殊,“只是通过一张画流传下来,而不是通过画史流传下来的。”在采访故宫博物院书画部副研究员,也是本次“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策展组组长王中旭时,他解释到王希孟的特殊性。
蔡京的题跋
根据蔡京的题跋可推断,王希孟作此作时尚不满18岁,关于他的记载极少,这段不满百字的题跋已是最早的可靠记述:“
政和三年润四月一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千里江山图》上没有题款,蔡京也只是写到“希孟”,甚至直到清代,我们才从其他记载中了解到希孟为“王希孟”,至于是如何推断出的,也是个谜。
在重重谜团中,可以确定的是,这件巨制是宋徽宗亲自调教出来的,也是希孟按照宫廷趣味和徽宗喜好创作的。王希孟初入画学(徽宗时期培养宫廷绘画人才的机构),后入文书库(整理中央赋税档案的库房),起初的作品徽宗并不满意,但又在其中看出天赋,便亲自“诲谕之”。从《千里江山图》的颜料和绢本材料来看,应该都是御赐的,半年绘此图的时间也并不宽裕,所以这可能是徽宗交代的一个“命题作业”。
《千里江山图》完成之后,徽宗非常喜欢,石青、石绿的大气典雅正是皇家偏爱的面貌。而王希孟画出《千里江山图》的1112年,也是宫廷绘画的黄金时代,李唐、朱锐、胡舜臣正当年,张择端刚画完《清明上河图》,宋徽宗自己也画出了著名的《瑞鹤图》。然而,本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中大有作为的王希孟,英年早逝又成了另一个谜。
宋徽宗赵佶《瑞鹤图》,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瑞鹤图》局部
在青绿山水乃至中国艺术史上,《千里江山图》无疑是一座丰碑。而故宫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不希望大家像来看一个明星一样来看《千里江山图》,而更希望借由这件巅峰之作,让更多人了解到青绿山水的脉络与成就,看到不同于水墨山水的另种面貌。这也是此次大展的初衷。
与人们熟知的水墨山水和浅绛山水相比,青绿山水显得有些冷门,在学界的研究也相对薄弱。现在定义青绿山水,通常以材料作为分野,以矿物质或植物性的石青、石绿为主要设色颜料,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中,对这种绘画方式的品论往往与“匠气”有所关联,不同于文人画的那般雅趣和自在。如今,这种误解随着研究和展览的增多也在慢慢减退。
在王忠旭看来,青绿山水在中国绘画史发展中经常出现明显的“缺位”现象,不像水墨山水一样有一个严密的系统,画家一直都有延续,有很明确的师承关系,基本没有间断过。青绿山水经常是隔一段时间冒出几个大家,隔一段时间再冒出几个大家,它的延续性不如水墨画,这种“缺位”现象与文人画兴起后的话语主导权有关,也使青绿山水的脉络不够清晰可寻。
在展览中,几幅敦煌壁画中的四幅青绿山水摹本格外抢眼。并非纸本或绢本,也非出自名家之手,但却在整个青绿山水的体系中,可以更好地指向其源头。
敦煌莫高窟285窟(开凿于西魏大统年间)壁画局部
展子虔《游春图》(局部),绢本青绿设色,高43厘米,宽80.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通常认为最早的一幅青绿山水,或者说也是最早的一幅能够称为山水画的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但它又是怎么发展而来的呢?敦煌壁画提供了早期最可靠的山水形态的图式。从十六国到魏晋、隋唐,洞窟里的山水壁画变化,可以映射出早期青绿山水的雏形。
赵伯驹《江山秋色图》(局部),绢本,设色,纵55.6cm,横323.2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赵伯骕
《万松金阙图》(局部),绢本,设色,纵27.7cm,横136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从这里开始,到展子虔,唐代李昭道、李思训,宋代的王诜,宋的赵令穰,赵伯驹、赵伯骕,元初的钱选、赵孟頫,明代中期的沈周、文征明、仇英,到了晚明的董其昌,清初的四王,都在展览中一一体现,这条线索也更加明晰了。
文征明
《
惠山茶会图
》(局部),绢本,设色,纵21.9cm,横67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仇英
《
玉洞仙源图
》轴,绢本,设色,纵169cm,横65.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关于故宫“青绿山水展”和《千里江山图》的详细报道,请关注近期《三联生活周刊》。)
⊙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转载请联系后台
。
点击以下封面图
一键下单
「
向儿童性侵说“不”
」
▼
点击阅读原文,
今日
生活市集
,发现更多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