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财经郎眼Daily
郎咸平独家网络发声地,中产者自我增值平台,关注财经郎眼Daily,品财经,聚观点,助你财经力Day day up!电视版广东卫视每周一21:10分播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吴晓波频道  ·  为什么说个人养老金适合新中产? ·  2 天前  
陶博士2006  ·  241214 黑天鹅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财经郎眼Daily

我们在孩子的教育上究竟要投入多少才叫作“足够”?

财经郎眼Daily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10-29 09:10

正文


文|貌貌狼  公众号:财经郎眼Daily(ID:cjlydaily) 

800万的学区房VS辞职带娃环游世界

近日,一篇《对不起,爸爸妈妈给不了你800万的学区房》的文章在朋友圈里形成病毒式传播,文中的父母没给孩子报3万的早教班、8万的双语幼儿园,也没买800万的学区房,而是辞职带着孩子环游世界。房子、孩子这两个人们最关心的社会话题再次引发全民讨论,到底是“给孩子买800万的学区房”还是“辞职带娃环游世界”?近年来,学区房、补习班、游学夏令营等各种教育产品愈发畅销,究竟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要投入多少才叫作“足够”?



教育需要投入多少成本? 


教育是最好的投资,这是许多中国家长信奉的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在不断提高,对教育的投入也越来越多。2016年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内地父母对子女教育经费的重视程度名列全球第一。近六成(59%)内地受访父母表示,子女的教育经费是他们最不可能削减的支出,这一数据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32%)。


 

在所有关于教育投资的话题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学区房”。大多数家长认为重点学校是孩子成才的必备条件,同时,一种“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态也决定了许多家长都会不惜重金购置学区房。尤其在大城市,均价几万到十几万一平米的学区房常常都是一抢而空。

 

如果说学区房只是为了孩子做的一次性长期投资,家长们还可依据实际情况来选择。那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动辄上万元的补习班,各种兴趣爱好班,假期游学夏令营等持续的且被大多数人视为培养下一代的“必备投入”,已经让大多数家庭感觉难以承担。


 

正因为如此,这篇文章才触动了大多数人的心,大家看到了一对不用为学区房、补习班挣扎的父母,看到了教育孩子的另外一种可能。不过也有人认为“带孩子环游世界”的教育方式是一场赌注,没有人可以确定“行万里路”真的比“读万卷书”更强。毕竟大多数优秀教育案例里的高才生、尖子生,都来自通宵达旦的书桌前,废寝忘食的图书馆,勤勉刻苦的课堂上,从不间断的补习班。


凌晨4点半的哈佛大学图书馆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这对父母虽然买不起800万的学区房,但环游世界所需要的费用也不低,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无法做出这样任性的选择。此前一对环游世界的夫妇给出了一份环游世界800天的费用清单,两人一共花费约73万元人民币。

 

环游世界夫妇账单细分图


的确,无论是“月薪三万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还是“给不起800万的学区房”,教育的成本之高每个家长都深有体会。2016年,一份关于教育支出的调查报告中显示,有38.6%的家庭每年教育产品支出大于6000元,其中一线城市的家庭有32.8%平均月教育产品支出大于1000元。家庭月收入高于3万元的家庭,有37%每月教育产品支出高于2000元。

 

除了经济成本外,父母还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接送孩子奔赴各个补习班往往会占据父母整个周末的时间,工作日下班后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陪孩子写作业上,甚至还需要与孩子一起参加各种户外活动、课外培训。


西安某小学升初中测评考试的考场外聚满了家长

 

在家庭教育时间里,陪孩子写作业,也让一些家长感到“力不从心”。


以下为网友们讨论“陪孩子写作业”的留言:








父母焦虑越多 教育成本越高?


我们在子女的教育上究竟要投入多少才叫作“足够”?在部分父母看来,没有最高只有更高,教育投资的多少与孩子未来成就正相关,这让教育蒙上了“功利化”的色彩。

 

首先,父母的经济积累会通过价值转化的方式,直接影响到下一代人的文化素质、社会地位、财富多寡。所以,无论贫穷还是富裕,这些父母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最贵却未必是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在无形之中使教育成为了划分所在阶层的标准。


 

其次,文化素质被量化。目前很多家长评判孩子成功与否是通过官方认可的考试系统,孩子自身的文化素养被量化为分数、学历,或者是参与市场上的交换,从而转化为金钱。但是,无论用什么样的方式实现量化,都背离了教育的本质——培养一个人拥有健全人格、形成完整知识结构、获得旺盛求知欲、创新能力以及对未知世界的主动探索能力。

 

重视教育固然是好事,但是通过昂贵的投资和高强度的训练,才可以培养出所谓“高素质”人才,这本身就是一种思维局限。许多父母对于孩子的幸福都有一套标准化理解:考上好学校、找到好工作、变得更有用、超过别人家的孩子。

 


事实上,造成这种现象的其中一个原因是父母自身的焦虑。这一点在中等收入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他们对生活有雄心壮志也有强烈的不安全感,无法接受生活状态的“下行”,那么让孩子超越自己,最起码不能比自己差,成为他们巩固社会地位最好的手段,甚至是“跃升”策略。

 

而孩子在这种教育“投资”下也失去了自我选择的空间。繁忙的课业、上不完的补习班成为了日常生活。此前一个北京的12岁名校学生写了一份自白,提到自己小学升初中时,开学的第一个月就经历了十几场测试,加上作业一共是42份卷子。名校、学区房这些部分人眼中的光环,却成为了她学生时期痛苦的来源,她没有时间追求自己的爱好,只能日夜与“题海”相伴。


该学生的自白部分手稿

 

所以,当父母在投注大量经济和时间成本时,也应思考“合理性”。而不是将自己的压力和焦虑转嫁到孩子身上。我们都希望孩子们未来生活的更好,但“好”不应该只是世俗定义的标准化成功。


目前,我们的教育制度是为大多数人而制定。从小升初就开始的“重点”“名校”等标准,让大部分父母产生了“考不上好初中就考不上好高中、好大学、甚至没有幸福的人生”的固有认知。于是在无奈之下向教育规则妥协,培养兴趣只能是其次,至少先应付考试。


但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不愿妥协”的个例存在。郭德纲的儿子郭麒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就没再上学,而是留在家里读书、学习相声。《二十四史》、《清史稿》都是郭麒麟的必修项目。郭德纲本人的教育观念是“给不了孩子文凭,但要给他终生受用的东西。”


韩寒是又一个特例。他中学辍学依旧能写畅销书、开赛车、拍电影;高晓松大学肄业仍能够成为阿里娱乐战略委员会主席;98届人大毕业的“伍继红”最终却沦为靠低保生活。


尽管普通人不可能像明星们那般洒脱,但至少父母们可以反思,选择何种教育模式,是否更适合孩子才是最大的侧重点。毕竟,教育要从人性出发,以追求幸福和自由为根本,给人以真善美和尊重,塑造优秀的人格,激发人的潜力。

 



 精彩回顾 


好心态能帮你赚更多钱吗? | 投资人说

建设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时,房企在做什么?

未来十年中国最赚钱的领域!

入股这家公司竟然会动摇美元霸主地位?


 联系我们 


财经郎眼Daily

ID:cjlydaily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转载|合作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