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真正关心的主要是第三类品种,包括苹果、纸浆、红枣、纯碱、生猪、花生、工业硅、碳酸锂和航运指数(欧线)。我们认为,这些品种的产业链对于期货市场来说是几乎“全新”的,期货市场对于产业链来说也是新鲜事物,在这样的碰撞中,能产生极大的交易机会。
共性1:信息局限下的价格形成机制
市场是由人组成的,每个交易者对于价格的判断持续撮合形成市场价格。进行价格判断的信息量在新旧品种之间有明显差别,市场参与者对于新品种上市的初期的价格判断显然受到信息量的限制。
我们认为,抽象来看,商品期货市场价格可以由针对现货价格的基准预期以及期货市场博弈关系两个层次构成。而对于新品种来说,对于现货价格的预期一般依靠历史现货价格和供需关系形成,但一般上市期货的新品种在供需关系中很难以历史情况直接作为参考;而此前也不存在期货市场预期,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参与者缺乏判断基准,导致市场本身的稳定性较弱,价格波动加剧。
共性2:产业链融入程度及投机水平
市场微观结构对于价格波动的形式也会有直接影响。一般来说,新品种上市初期,品种的持仓水平逐步上行,但产业持仓水平的增长很难快于投机持仓。产业入场面临较为长期的决策过程,一般产业需要观察期货市场的运行情况后再择机进入。即便早期入场的产业资金,一部分以尝试为主,另一部分本身带有较强的投机属性,也会增强市场的不确定性。产业端要学习利用期货,通常是再学习过程中,缓步进入;而投机端同样要认知产业链,但这一过程和投机资金的入场基本上是一致的。
投机角度对产业的认知容易从供需层面出发,开始关注的因素会比较集中,但随着市场额成熟会发现更多影响价格的因素,从而减轻部分单一因素造成的影响。
共性3:研究新品种带来的交易价值比较明确
基于价格形成机制的不成熟以及产业与投机端大量的不对称的信息,新品种上市后的基于基本面研究的交易机会可能相比成熟品种更多、更大。这些交易机会本质上都是建立新品种上市初期的较低的市场有效性基础上,兑现这些交易机会,需要强化信息的获取来提升自身信息优势,同时要充分理解该品种期现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及其变化方向。只有两者都能做好,才能在新品种上市后攫取交易机会。
2. 新品种上市初期的价格波动和驱动:以史为鉴
(1)上市首日波动
新品种合约挂牌上市之前,交易所会出具挂牌价格,但这一价格并非市场公允价格,而是交易所自身所研究得出的相对合理的价格,仅和当日涨跌停限制幅度相关,而一般上市当日的涨跌停幅度相对会设置得较大一些,也就意味着挂牌价格本身的意义有限。
但挂牌价格还是会给准备交易的交易者们提供开盘之前的参考,部分交易者在交易策略的制定上,可能会根据挂牌价格来设计。从下表可以看到,大部分的商品品种在第一个上市交易日便出现了比较大的单边波动,收盘价相对交易所的挂牌价都有一定的差距。
我们可以看到,在上市交易当天,上行和下行品种的数量基本相等,并不会出现上市一定上涨或下跌的情况。总的来说,上市首日,基本上是交易者对供需情况和现货价格等方面的近期趋势在盘面上做映射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在上市后的一段时间内(通常为一周左右),市场延续当日行情的概率较大。换言之,上市品种的定价在上市当日可能还不充分,从市场参与结构来看,投机和产业资金在上市之后的数日继续增仓的概率也相对较大。
从开盘第一天的持仓和成交来看,需要开办单独权限或者单个合约规模较大的品种一般持仓量会偏少一些,而投机度层面来看,半数以上品种的投机度超过10倍,苹果达到30倍以上,其余品种的投机度也都在6倍以上。投机度高的品种通常有较大的日内波动,同时在远期定价的机制上更依赖于预期而非现货和无套利规则,这就给T+0交易提供了一些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