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5-16日
NDC2024
生物医药创新者峰会
扫码立即报名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意见和建议
,以官方/公司公告为准;本文仅作医疗健康相关药物介绍,非治疗方案推荐(若涉及),不代表平台立场。任何文章转载需得到授权。
当前,细胞与基因治疗(CGT)已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全球性前沿医药领域之一,CGT从源头上解决了了临床治疗的迫切需求,在治疗遗传病和恶性肿瘤方面独具优势,使得CGT在生物制药行业中成最炙手可热的赛道。
药融咨询最新发布的《CGT产业现状与未来趋势》报告对CGT的优势、政策、研发和市场全景、交易/投融资、创新趋势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且深入的剖析,为行业提供了多维度的解读和展望。
从CGT自身的发展历程来看,它经历了探索期、曲折发展期和爆发期,但是跟化药和大分子
小分子靶向药
相比,它仍处于萌芽期。
数据来源:药融咨询整理
相比于小分子靶向药和生物药,CGT药物直接靶向DNA发挥作用,作
用机制明确,打破蛋白质层面靶点难以成药魔咒,潜力巨大。根据
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披露,蛋白质编码基因仅占整个人类基因组的约1.5%,其中和疾病无关的蛋白质占其中的85%~90%。同时,在10%-15%与疾病相关的致病蛋白中,超过80%的蛋白质不能被目前常规的小分子药物以及生物大分子制剂所靶向,属于不可成药蛋白质靶点。
虽然CAR-T和
RNAi
复杂性增加了,但是药物作用的靶点更加清晰,作用机制更加明确,由此药物的
LOA
也大大提高。
根据美国生物技术创新组织机构(BIO)发布的2011-2020临床研发成功率数据, CAR-T疗法临床I期到获批上市的概率约17%,居于首位,其次是RNAi为13.5%,基因治疗概览为10%,低于单抗类药物12%,高于小分子药物7.5%。
数据来源:美国生物技术创新组织机构(BIO)、药融咨询 ;LOA:临床研发成功率。
我国CGT政策历经自由发展、调整、规范三个发展阶段。近年来对于细胞与基因治疗的规划来看,主要以加速新药研发、开展生物技术创新等支持性规划为主。监管体系和评价方法也在不断完善,以适应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需求。
据ASCGT(截至2023Q4)数据显示,全球3951项CGT临床试验中,2111项为基因治疗管线,占比为53%;878项为不涉及基因编辑的细胞治疗管线,占比为22%。基因疗法管线阶段:主要为临床前管线,有1528项,占比75%。Ⅰ、Ⅱ期管线数量相当,均为13%。
数据来源:ASCGT(截至2023Q4数据) 、药融咨询
基因疗法适应症分布:肿瘤和罕见疾病是首要领域,自2022年Q1以来,抗癌疗法超过罕见疾病疗法,成为临床最常见治疗类型。
数据来源:
ASCGT(截至2023Q4数据) 、药融咨询
全球已有超70款CGT品种上市,2020年以来获批上市品种盘点。
数据来源:FDA、 EMA、CDE、各公司官网、药融咨询
中国CGT在研管线647余项,除上市8款外,申请上市3项,Ⅰ期临床295项,Ⅱ期临床217项,Ⅲ期临床20项,申请临床54项。
应用技术最普遍的为CAR-T、干细胞治疗、T细胞疗法等研究最集中的靶点依次为CD19、BCMA、CD22聚焦最多的适应症依次为
非霍奇金淋巴瘤
、晚期实体瘤、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B细胞淋巴瘤。
数据来源:药融云数据库(数据截至2024年3月26日)、药融咨询
中国CGT在研管线各适应症及研发阶段热力图
数据来源:药融云数据库(数据截至2024年3月26日)、药融咨询
CGT领域2024年“中国新”靶点TOP15。
用全球药物研发IND及以上的靶点除去中国药物IND及以上的靶点,得到 “中国新”靶点。靶点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有药物处于IND及以上研发阶段,即在成药性上获得了一定的验证;排除国内在IND及以上药物涉及靶点,即国内还没有该靶点的药物处于IND及以上阶段。
2023“中国新” TOP15靶点的药品中,抗肿瘤领域占比最大达51%,其次是神经系统占比15%,消化和代谢领域占比13%。
数据来源:药融云数据库,药融咨询
2023“中国新” TOP15靶点的药品中,绝大多数药品在国外仍然处于临床早中期,临床I期和临床II期共计占比84.2%,处于临床II阶段的药品占比最大,为54%。
中国CGT临床三期以上产品已达30款,其中5款国产CAR-T获批上市。
数据来源:药融云数据库(数据截至2024年3月26日)、药融咨询
2016-2020年,全球CGT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达153.3%,2020年为20.75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05.39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