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且慢咖啡馆 | 摄影师:张思晨
实盘投资周报第10期,最新净值是
1.0076
,本周增长
-0.27
%
。
先汇报几个大家的反馈:
-
小慢和且慢顺子的鸡腿已发
-
办公室加用了空调供暖,谢谢大家的关心
今天的头图是“且慢咖啡馆”。且慢的很多同学都有喝咖啡的爱好,浓缩、胶囊、挂耳、冷萃 … 本期照片来自且慢设计师思晨。
这周读了雪球的创始人方三文的新书《您厉害,您赚的多》。方丈是我非常尊敬的投资人和创业家,也是我见过为数不多的能把大道理用非常简单、诙谐的文字写出来的人。这本书是方丈和雪球网友在雪球互动文字的节选集,有不少精彩的对话。
书中的第一句话我最喜欢:“在投资方面,发现自己SB比证明自己NB的价值大10000倍”,其实,不止投资如此。在且慢的日常工作中,我们也一直希望倡导一种对事不对人、探究事情真相的文化,不断迭代、突破自己的舒适区,是最重要的。
这周和“阿甘数量化”的张老师聊天,他也谈到做公众号最大的动力在于督促自己更好的学习。借用方丈的话,做这个投资实证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自己NB,而是试图发现自己SB。因此希望和朋友们一起讨论,共同找到真相,所以请尽情的留言吧。
今天的周报稍微换个形式,把我在书中标记的段落摘录于第三部分。
1. 本周操作
2. 最新净值
本周实盘账户新增资金 30万元,按照上周末净值1.0103折算份额 296941.5。
最新的资产是
2,740,757.86
,基金净值是
1.0076
,本周增长
-0.27
%
。
附上最新的且慢截图
(2017年12月01日)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记录不代表任何推荐之用,仅作为自己的长期投资验证。投资者应保持独立思考。
3. 《您厉害,您赚的多》摘录
-
方丈的投资精髓:
找到好公司
(靠长期积累的眼光);
碰到合适的买入时机
(靠运气和耐心);
持有
(靠对公司的理解和对市场波动的理解)
-
不择时不择股,你就跑赢了大多数人
-
投资成功与否很可能取决于你思考和行动的比例。
想得越多,动得越少,你越有可能赚钱
。也就是说,你认为投资机会很少,那么你可能会赚的很多;你认为投资机会很多,那么你可能会赚的很少,甚至亏掉自己的本金
-
资产管理人的价值是帮投资人做了他不能做出的判断,承担了他不能承担的焦虑,“拿”住了他“拿”不住的公司股票
-
基于股价的净值管理是价值毁灭。投资人和管理人的波动承受能力都是有限的,所以波动控制并不完全是伪命题,但它应该通过购买适当的标的、寻求合适的买入价格以及构建合理的组合来解决,也就是说,
把波动控制放在事前而不是事后
。
-
主动择时(判断股市会怎样走)非常困难,但是被动择时(从估值角度)有一定的可行性
-
股市这个“赌场”里面的“赌徒”大部分玩的是50%的游戏(比如股价明天会涨还是会跌),却抱着100%的期待,并且用各种技术指标、内幕消息、心理暗示支持自己的期待
-
“赌徒”是资本市场上最高尚的人,用自己的血汗钱提供了流动性,使资本市场有了定价功能。如果市场上只有投资者,那么市场根本无法运行,因为流动性会枯竭
-
对未来不知结果的事情下注,或多或少都具有赌博性质,因为我们谁也不能预知未来。然而,智者只会选择人生中极少数最有把握的事情下注,即所谓“扼住命运的咽喉”。愚钝者则不会控制自己的心性,泛泛出击,最后被概率消灭(芒格的小学徒)
-
大部分失败的投资决策都是这几个因素错配的结果:
过高的收益预期、过低的风险和波动承受能力
-
A股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进步巨大,甚至与投资者对它的需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
买股票就是买公司
-
持有并不等于买入。买入,说明无论定性(公司质地好坏)和定量(公司估值是否合适)都很满意;持有,有可能定性无变化,但估值不吸引
-
如果一个公司你买入的时候一点儿不犹豫,并且跌50%你也不想卖,那么你就看懂这个公司了
-
将来可以称王的公司一定是满足人民群众永不满足的精神需求的公司,而不是满足很容易满足的物质需求的公司
-
什么是好的治理结构?1)创始人必须很厉害,有超越常人的眼光和执行力;2)公司必须很厉害,即使创始人离开,也不会影响公司
-
我觉得管理的价值被严重高估,其实根本没有那么复杂,比管理更重要的是:这是不是意见正确的事情,做的人是不是对的人?如果这两个都对,管理就很顺利了
-
估值很重要,但怎么估值呢?比如我们会说:“这家公司值30亿”,“我们认为10倍PE是便宜的”。我觉得上面这些说法本质上是在猜市场或者猜别的投资者会出什么价,其实还是错的。
正确的“估值”应该是这家公司能赚多少钱,以后若干年能赚多少钱
。这就是对所谓“现金流折现法”最通俗的解释(大道无形我有型)
-
查理芒格说:投资只有5%的时间知道是买贵了还是便宜了
-
传统观念认为应该高估卖出,但这本质上还是赚市场的钱,而不是赚公司的钱。如果赚公司的钱,应该不介意高估。那什么时候卖出?应该是公司基本面发生致命变化时。最致命的变化是行业需求的消失
-
估值太“艺术”,我们来说买卖吧。我觉得大而化之,是颠覆别人的时候买,别人颠覆不动的时候持有,被人颠覆的时候卖。颠覆别人通常表现为营收规模的急剧扩张、利润率的提升,而被人颠覆则表现为营收规模的萎缩、利润率的下降。营收规模和利润率远远重于盈利倍数(PE)
-
如果某股票仅仅是因为出现绝对低估而买入,并不能确认这家公司为好公司,那么绝对低估条件消失后就要卖出,这容易做到
-
确认是好公司的股票,只要“好公司”定性的条件没有变,无论如何高估,都不应该卖出,因为“高估卖出”本质上是想赚市场的钱,但买好公司是想赚公司成长的钱,不要忘了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