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交水规院
发布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重要信息,是企业文化交流展示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基金报  ·  保险+DeepSeek!大动作 ·  13 小时前  
冷笑话  ·  当骨科医生展示他们手上要用的工具... ·  昨天  
不正常人类研究中心  ·  命里带财!这抽象玩的 ·  昨天  
中国基金报  ·  刚刚,重磅来了!易方达等巨头出手 ·  3 天前  
中国基金报  ·  “单身员工不结婚就离职”?最新回应!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交水规院

水规院内河航运交通强国建设团队 谱写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中交水规院  · 公众号  ·  · 2024-11-23 17:00

正文

三江两河,千里水波。内河航运自古以来便承载了我国经济和交通运输的大动脉,以京杭大运河为代表的古代人工运河彪炳史册,至今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黄金水道功能,滋润华夏。如今,在交通强国战略和国内经济大循环背景下,响应绿色低碳发展要求,现代内河航运的独特优势更益凸显,不仅成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更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润滑剂”。

传承历史,不忘初心

作为新中国最早成立的内河航运规划设计单位,水规院于1951年成立,素有内河航运“国家队”“行业院”的美誉。70年代,编制了我国“四五”“五五”水运发展规划、沿海内河船舶发展规划、全国水运通信规划等宏观发展规划和诸多行业规划。进入21世纪,水规院以新发展理念为遵循,高扬绿色、智慧的风帆,近年来,主力服务国家高等级航道的干支衔接畅通、枢纽瓶颈节点攻坚和海河联运通道建设,围绕有效沟通长江、珠江等主要航运水系,优化完善西部陆海新通道综合立体交通网等目标,谋划论证实施了一批内河航运重大项目,打造了一批交通强国试点工程。

平陆运河是继京杭大运河之后千年来我国的第一条人工江海联通大运河,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骨干工程,这样的世纪工程不仅要通江达海,同时要实现供水、灌溉、防洪、改善生态和国土空间开发等功能。放眼国内外,没有成熟的工程案例和成套的技术标准可借鉴。“如何在方案中融合综合开发要求、如何系统论证项目综合效益、如何创新解决工程涉及的诸多技术难点和障碍,都是前所未有的课题,也是水规院内河航运团队必须要回答好的时代问卷”。

顶层设计  高度站位

为做好平陆运河工程的整体策划,内河团队将研究范围从运河沿线拓展到广西乃至整个西部地区,将平陆运河放置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布局以及双循环、双碳目标的时空背景下,高站位、大格局、深层次,陆续编写了《平陆运河航运规划》《平陆运河项目建议书》《平陆运河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等系列前期研究报告,并同步完成了《平陆运河总体线路及梯级布置方案研究》《平陆运河入海航道及江海联运港区通航关键技术研究》《平陆运河总体开发方案研究》等30余项技术性专题研究。平陆运河前期咨询论证过程,实现了重大公益性航运项目决策评估研究领域的新突破,也为其他跨水系连通运河工程的项目咨询评估决策和综合开发提供了示范和样板。

科技引领  攻坚克难

水从哪里来,土往哪里去?这是运河建设从设计阶段就要解决好的主要矛盾。航道全线134.2公里,年均需水量约 7 亿立方米,土方量预计达4亿立方米,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土石方开挖量最大的,足够以1立方米的土墙环绕赤道10圈。由于平陆运河上下游高达65米的落差,经反复研究比选,全线确定三个枢纽的梯级建设方案,其中由水规院中标的马道枢纽更是水位落差最大、水资源最紧缺、船闸尺度最大的一个。

为了克服这些难题,内河团队创新性地提出组合式三级省水池方案,即第一级和第三级省水池重叠布置,第二级省水池单独布置在外侧。同时在高效输水系统的研发上实现了重大突破,包括全新的输水系统布置,高效的运行控制系统研发,复杂结构设计方法创新,设施的可靠性和耐久性提升等关键技术。建成后的马道船闸用水量预计减少60%,年节水量约12亿立方米,将成为我国最大和省水效率最高的省水船闸,也将会成为我国水资源最优利用的典范。

此外,要实现省水模式,省水船闸还离不开高效的启闭系统,否则船闸灌泄水步骤多、时间长,将大大影响通航效率。内河团队联合平陆集团与高校开展技术攻关,创新采用迷宫式缓冲结构,有效解决了液压油缸无级调速和缓冲保护等船闸快速启闭的技术难题。工作阀门启、闭门速度分别达到 8.1m/min、16.1m/min 以上,大幅超过现有行业规范推荐速度,也超越了国际标准推荐的速度。

绿色设计  生态涵养

“河畅、水清、鱼翔、岸绿、景美”是世界一流运河的必然要求,高标准的运河生态廊道从设计之初就深深嵌入内河团队每个人的理念之中。结合钦江综合治理,保持并拓展原河道生态功能,建设多处生态涵养区,并打通鱼类洄游通道,航道沿线建设生态型护岸,对开挖形成的大量土石方也提出了资源化综合利用方案。

针对平陆运河开挖和船闸运行带来的盐水入侵风险,内河团队通过开展防咸措施的研究分析,在盐水上溯模拟技术、控制技术和运行中的智能监测技术等方面也实现了突破,并通过在青年枢纽上游引航道布置集咸坑的方式,明显降低盐水上溯影响,满足了沿岸生产、生活用水需求。

信息赋能  智慧管理

新时代的内河航运工程,离不开信息化数字化的赋能升级。为此,内河团队针对平陆运河工程特点,量身定制“一朵云两张网、一平台两系统、一中心两体系”的智慧方案,在运河支持保障系统的设计中,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重要手段,打造全面感知、广泛互联、深度融合、智能应用、机制完善的智慧运河体系,提供及时、便捷、丰富的政务服务与出行服务,提升行业受众使用感知,全面实现航运与水利业务的协同化、精细化管理。做到在运河上航行的每一艘船统一调度、监控,航道航行条件实时发布;统一调配运河水资源,沿线用水量和水质实时监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