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如何让古老大运河更好地焕发时代新风貌?5 月 24 日,沉浸式文化探索节目《启航!大运河》在江苏卫视首播。单霁翔、西川、梁周洋、张谨、张鹏等文化嘉宾以探访形式见证中国大运河的变化,让观众既能领略依水而居的烟火人家,又能感受到大运河这一活态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节目巧妙结合新技术、新手段,以别具一格的创新表达,开启一场纵贯千年、横跨南北的“运河文化漫游”。
一河通南北,千载连古今。历经2500多年岁月延绵的中国大运河,既是润泽百姓的水脉,更是传承历史的文脉。近年来,随着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掀开新的篇章,这条“黄金水道”正成为一道展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靓丽风景。
2500多年来,中国大运河以其沟通南北、输送漕粮、润泽民众的强大功用,孕育了沿岸各城市文化。此前,传统聚焦大运河的电视文艺作品,主要以纪录片或专题片的形式出现。江苏卫视《启航!大运河》在呈现方式上进行了大幅度创新。节目主创团队从策划开始,就希望用轻松、亲切的探访游览形式作为线索,包裹运河文化传承这一内核,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新语态和新表达,解构厚重、博大、深邃的文化命题,以此拓宽内容的边界。
首期节目中,单霁翔、西川等嘉宾生动讲解有关大运河的故事和知识点,让观众切实了解到大运河从古至今的实用意义、交通功能、经济价值。这些来自于各个领域的嘉宾们从历史、文学、经济、社会、建筑、艺术等多元视角诠释大运河,带领观众走进“平凡地活着”的世界文化遗产。除了亲历大运河上的船舶熙攘,嘉宾们还将在沿线城市开启“城市漫步”,当他们亲自踏访水乡人家的房前屋后,大运河最真实生动的烟火气扑面而来。
对于为何会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组建文化探访团,节目主创表示,大运河本身就是一本活着的百科全书,它涵盖了各个文化领域,这些不同的学科都被大运河串联成一条文化带,有了这些来自不同领域专家的解读,才能更好地围绕大运河去讲述关于它的传奇故事。
作为世界上延续使用时间最久、空间跨度最大的人工运河,大运河始于春秋末期吴王夫差开凿的邗沟,由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三大部分组成,全长约3200千米,地跨35座城市,通达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河道遗产27段,相关遗产共计58处。
以往电视节目在关于长江、运河、丝绸之路这类文化题材的创作时,多半会采取一期节目聚焦一个或几个地点的模式,《启航!大运河》打破了这种“一期一城”的线性结构,跳脱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节目分为了“国运命脉”“漕通九州”“工业摇篮”“文脉汇流”“拓展文明”等十个横向主题,围绕历史、政治、文化、经济等多重视角,清晰勾勒出大运河从起源到发展的脉络,这样的编排方式更有利于挖掘大运河这一世界文化遗产蕴藏的精神价值和人文内涵。
从节目组了解到,除了首期节目探访的北京、扬州之外,之后还将走进运河沿线的开封、苏州、济宁、泰安、淮安、洛阳等十余个城市。例如,节目将走进开封,嘉宾们将“穿越”至《清明上河图》中定格的社会图景,置身北宋汴京城、融入当时百姓的生活点滴;等到达江南婉约的苏州时,嘉宾们又将穿行于运河边的历史文化街区,沉浸体验《平江图》中的繁华似锦。节目还将以运河水利发展的古代智慧结晶和现代水利成果为框架,推介大运河承载的“硬核科技”。再比如,围绕“一粒米的旅程”,讲述粮食和大运河之间的关系,解读漕运制度及漕运智慧,等等。
透过已播的首期节目可以看出主创团队清晰的创作理念,即:以“启航”为题,既展现沿河溯游的真实启航,又描摹实地探访的沉浸体验。嘉宾们随着节目在运河沿线城市打卡,感受市井热闹,将带动更多电视观众前往运河沿线,感受千年不息的生活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