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个来自腾讯青腾大学的创业公司CEO,聚集在硅谷Palo
Alto的Whole
Foods门口。亚马逊大手笔137亿美元收购Whole
Foods的新闻刚刚宣布不久,这家零售企业吸引了大家的注意。
“上次我在波士顿和一个哈佛的教授交流,他们把我们永辉写到了哈佛商业案例里,他跟我说Whole
Foods就是美国零售业的未来,有机会一定要做中国的Whole
Foods”,永辉超市创始人张轩宁在大家走进Whole
Foods前介绍说。
而走进去之后,一帮身价上亿的CEO开始讨论Whole
Foods的选品策略。除了感慨亚马逊的新零售布局,大家也顺便感叹了一下美国的蓝莓居然换成人民币后还比国内便宜,草莓也比国内的好吃。
但一堆创业者组队出现在硅谷,除了在Whole
Foods买点吃的,显然有所希冀。
青腾学员于西雅图参观波音公司商用飞机制造厂
新思维:中国公司缺乏使命感
这是一次中美间的深度交流,这30多位创业者多涉足零售、金融、教育、内容各种垂直行业。8天的日程里,腾讯青腾大学安排了Google、Lending
Club、英伟达、Singularity
University等的参观和交流,在斯坦福的学习和宣讲,以及与Y
Combinator合伙人的密谈等。这些国内的创业者们有机会亲身体会新零售技术在美国发展的如何,人工智能如何在硅谷落地,互联网金融在技术上中美之间的差异。
除了技术的先进,大家也贪婪的吸收硅谷新思维,而这个其实带来的震撼比技术更大。
参观北美最大的医药批发商麦克森
最大的感慨其实是
对使命感的追求。
胖吴货栈创始人吴则飞发现,他在硅谷参访的
每个
企业都不断的强调它的愿景、使命、价值观,而一个企业所有的进步和所有的生态其实都围绕着使命愿景和价值观做。
这个给他的震撼非常大,而中国的很多公司经常做着做着就忘了。
随行游学导师、腾讯培训专家徐昊对此也感慨颇深,对于COSTCO,国内对其商业模式极其清楚了,但是国内的观察只是停在了商业模式层面,只是冰山的一角。
令他感慨的是COSTCO所做事的原则,我只收你会员费,我替你把关所有的质量。这种为用户服务的使命感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1.5美元的热狗和汽水的组合,已经30年没提高过价格了,而COSTCO的汽油的会员价格明显低于其他加油站,每次路过都是长龙。
正是这种对
使命感
坚持,老会员的续费率在北美达到了91%。
所参访企业无不谈自己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
轻松筹创始人杨胤对硅谷企业对愿景的强烈追求也感触颇深,真正的把愿景落实到了公司的每一个好的问题、好的战略和人才培养的细节中。
TStudy创始人田雪松对硅谷企业的使命感也有强烈的共鸣,“先有东西去赚钱,赚着赚着我再总结愿景,这种情况也不是不好,但是后总结的东西,其实是硬找出来的东西”。而
硅谷的公司无论大小,在创业之初,都给自己顶一个自己的理想、目标、愿景,解决一个什么样有价值的社会问题
。
除了使命感,对设计和用户的关注也是一大启发。
斯坦福大学的Barry
Katz讲述的设计思维,换位思考-> 定义-> 设想-> 原型->测试的流程里,以人为本的设计,一样用户为源头,以故事为载体,通过情景再现来挖掘人性需求,而不是以技术为源头去空想需求的理念让青腾大学的学员耳目一新。
设计思维这套方法论在国内可能水土不服,
但设计应该贯穿到整个公司的上层建筑的设计,逻辑和架构的设计,再到产品的设计。
回收宝CTO叶飞也感慨,“文化有异同,但人性是相通的,产品无处不在,精心打造细节,就是壁垒”。
斯坦福商学院的Robert
Burgelman讲的战略领导力也让永辉超市创始人张轩宁感慨,过去的控制型战略已经有点跟不上时代,新一代的公司关系都是互相依存和互相依赖的。
新技术:硅谷技术依旧领先
中国的商业模式创新的成就有目共睹,连Y
Combinator的合伙人Anu也承认其实中国在很多的方面已经弯道超车了,包括像微信、移动支付等。
所以技术的交流是这些创业者最想要的。
在英伟达的Demo
Room里,大家看到英伟达打造的强大的人工智能个人超级计算机DGX以及其展示的AI能力,都殷切的关心这些AI技术如何应用到自己的领域。
田雪松已经大量在他们的产品中使用计算机视觉,他非常关注新的人工智能技术如何改善传统教育行业。
Linkedin的大数据架构也让贝贝网联合创始人柯尊尧打开认知,大数据驱动的网络互联让人才大战硝烟弥漫。
而在与微软HoloLens相关负责人交流的时候,在座的CEO都关心语音、脑电波是否能和视觉一起改造未来的人机交互。
“硅谷的技术在不少领域是领先几年的,硅谷的很多公司都是技术驱动”,不少CEO都暗自感慨。
出海:Copy
from China
不过在2017年来考察硅谷,与5年前来硅谷,体会完全不一样。从“copy
to China”到“copy
from China”,风向变了。
而这群来自中国的创业者,开始考虑用中国的产品和运营,做出海的生意。
其实“copy
to
China”早就有了先例,除了大家熟悉的微信,不少美国都已经用上了共享单车。青腾学员一行还在异国他乡看到漂洋过海的共享单车,他们兴奋的合影留念。
“美国很多地方实在是太村了,方圆几公里都没有几家店”,西少爷创始人孟兵感慨,“不过旧金山、纽约这些地方都不错,全球都在经历消费升级,我觉得对于美国的很多战略性的东西基本上思考到五六成了,可能以后还需要一些积累,很快就可以去开拓美国市场了”。
想开拓美国市场的不止有孟兵,轻松筹创始人杨胤早已在硅谷开了一个办公室,下一步是做美国市场的运营和推广。
而不少CEO已经开始考虑未来如何在硅谷当地开办公司。
挖人:硅谷最重要的是人才
不过说回硅谷的核心,依旧是人,萨摩耶金服产品负责人马驰骋此行感慨颇深,“湾区的公司技术驱动氛围非常浓厚,技术驱动是基因里的东西。”
而技术背后,更重要的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