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陈忻儿童心理
发展心理学博士(康涅迪格大学),美国儿童发展研究协会会员,任教于私立文理学院(玛丽维尔学院),两个男孩儿的妈妈,著有《养育的选择》。在这里分享心理学的概念、理论、研究以及育儿实践,也分享两个孩子在美国的成长故事。养育路上,和你同行。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陈忻儿童心理

做赋能型父母,帮助孩子远离精神内耗(中信讲座摘要)

陈忻儿童心理  · 公众号  ·  · 2024-07-09 08:55

正文

《从心理解青少年》已经正式开始报名了。

6月中在北京中信王府井书店做的讲座,编辑给整理好了。今天我也来分享一下。

中信童书

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如一盏明灯,照亮孩子前行的路。 2024年6月15日,我们有幸邀请到宝藏育儿大V、畅销书《整体养育》《养育的选择》作者陈忻老师,来到北京王府井书店,跟大家一起聊聊如何“做赋能型父母,帮助孩子远离精神内耗”。


陈忻: 今天之所以想讲这个议题,是因为我这次回国,明显感觉到国内的教育环境给孩子的压力很大,父母和学校都很强调孩子的学习成绩、升学考试,等等。但是学习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只有健康的人在,才谈得上未来的发展。你看,现在厌学、抑郁、躺平的孩子越来越多了。这个现象让我不禁思考:现在孩子的出路在哪里?


大家都知道,当今的孩子所要面临的压力非常大,他们很少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可能你身边就有不少罹患各种心理疾病的孩子。 然而很多父母不仅没有帮助孩子缓解这些压力,反而无意中让自己也成了孩子的压力源之一 ,有些甚至成为压倒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有人会说:生活在现在的孩子,不可能没有压力呀!


是的,压力是普遍存在的。但是你要知道,压力又分为好的压力和坏的压力。


责骂、冷暴力、打孩子……这些都属于坏的压力。 比如一个遭受家暴的孩子,他是没有安全感的,他的精力大都用在了应对父母的暴力行为上,根本没有余力去关注别的事情。在《整体养育》一书中,我专门有一章讲到如何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压力过大的环境,也不利于孩子的注意力发展。


又有人会说:这就是现在孩子需要面对的大环境,要求就是这么高呀,那我能有什么办法呢?


让我们来探讨一下,这里的大环境指的是什么。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大环境中的一个因素。教育局、学校、老师、父母……作为老师,作为父母,我们又是否有选择呢?我想说,我们是有选择的,孩子也是有出路的。


1

案例:

小学老师Ann的例子——帮孩子顶住来自校长和其他老师的压力。


我认识一个小学老师Ann(她是从心两期的学生),她在带一年级新生的时候,和别的老师不同。别的老师对孩子要求很高,课堂纪律、坐姿、写字,等等。但是她顶住了来自校长和其他老师的压力,一直坚持用自己的方式去呵护孩子的天性,提倡让孩子在安全的前提下安静地玩儿,一直把这个班的孩子从一年级带到四年级。一年级的时候,大家知道老师大都喜欢乖孩子、听话的孩子,期间也有很多老师抱怨说:你们班的孩子不太听话,纪律不好。但是Ann班里的孩子读到四年级之后,成绩和表现都爆发式发展。因此,我认为作为老师是有选择的,你在关键时刻顶住了来自身边的压力,就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更开阔的空间和出路。


2

案例:

陈老师亲戚家的孩子——帮孩子顶住来自老师的压力。


另外就是我这次回国,看到我亲戚家的孩子,状态很不错。我发现他们家父母特别能替孩子扛事。比如,他们家孩子基本不去学校早读,父母也同意。只要孩子对学习还有好奇心,不反感,哪怕挨了老师三年批评,父母什么都没说,也没有给孩子传递过这份压力。所以这个孩子到现在都非常有灵性,眼中有光。


因此, 作为父母,我们要替孩子扛下一部分不必要的压力 。永远要记住:人才是第一位的,要从小呵护好孩子的身心健康。一个 赋能型父母 ,能够克服自己内心的恐惧和焦虑,成为孩子身后强有力的支撑,帮助孩子化解来自学校的诸多压力,在家里给孩子搭建一个成长的空间。


我今天主要想跟大家分享3个概念


(一)呵护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什么是自我效能感?我们说的 自我效能感,是一个人对自己是否具备完成某件事的能力的主观判断和信念 。一个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学习能力一般也很强。因此,我们得重视孩子的情感体验,保护和发展孩子的好奇心,这些都是他未来学习、工作的动力和意义所在。


为什么现在很多孩子很小就不喜欢上学?甚至很小就开始躺平?


我发现,很多一年级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就已经被父母和老师打击得快没了。比如写字,现在学校对孩子写字要求很高,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求很高,孩子一写不好就开始批评。这样做,让他一想到这件事就有压力,就不开心,他从情感上受到了打击和伤害,怎么可能还有心情好好写字?


因此,首先要 让孩子愿意去做这件事 ,然后可以通过调整任务的难度, 让孩子相信自己可以做好这件事


对于刚上小学的孩子来说,培养好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让他能够从小对学习有兴趣、有好奇心、有掌控感,这个事情很重要。起跑慢一点没关系,前面把基础打好打牢了,后面才会有无穷的动力。千万不能为了眼前,让孩子发展成习得性无助了。


习得性无助这个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是指个体经历连续的失败或困难情境后,形成的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法改变事情结果的不可控认知,倾向于认为自己无法改变当前的困境或失败。那么他在面对问题时,就会产生无能为力的感觉,而放弃努力。


其实孩子也一样, 如果他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学业和生活一直很难成功,很难拥有美好的情感体验 ,他们就会躺平,什么都不想做了。现在躺平的孩子之所以这么多,部分原因是对事情缺乏自主感和掌控感,没有自己可以选择和体验能力的空间。


(二)把自主权还给孩子


我想讲的第二件事,是建议父母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主感。


很多父母从小没有培养孩子的自主感,等孩子长大了,才开始抱怨孩子没有目标、没有动力。如果你都没有让孩子从小体验自己做主的感觉,上什么课,穿什么衣服,吃什么东西……事事都帮他安排好了,那孩子是什么感觉?——我的生活是跟我没关系的,我对我的生活是无法负责的。那孩子长大后唯一能做的,可不就是躺平嘛!既然我做不了主,我躺平总可以吧!


在这里,我推荐大家去读一本书——《自驱型成长》。这本书里讲述了很多培养孩子自主感的具体方法。比如,自我控制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自我控制感是一种信念,它让孩子相信: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掌握自己做事的节奏和过程


(三)自我实现预言


现在的大环境,父母和孩子们都很容易焦虑。大家都不容易,但我们得想办法为孩子腾挪出一点空间。


因此,我想讲的第三个概念,是自我实现预言。这是指 人们先入为主的判断,无论正确与否,都将影响人们的行为,以至于这个判断最后真的实现


这一理论有一个很有名的实验,简单讲一下:一些心理学家到一个班里,随机挑选一些孩子,然后告诉教师,这些孩子具有超高的学习潜能,还特意嘱托老师不要额外给这些孩子布置作业。事实上,这些孩子只是随机抽取,并不是真的高智商。结果到了期末,那些被老师认为“高智商”的学生,考试成绩的确提高了很多。也就是说, 心理预期会对人的行为造成影响,由于老师对这些所谓“高智商”孩子有更高的预期,这一预期改变了教师对待他们的行为方式,比如眼神、微笑等非语言的肯定行为,这些行为给了孩子信心,最终影响了这些孩子的自我表现


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得知: 如果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去多肯定孩子的优点,减少对孩子的负面评价,也可以帮助孩子取得更好的成绩和表现。


Q

A

互动讨论环节



读者A: 陈老师您好!您刚才提到可以慢慢帮助孩子,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要面对两种压力:一个是时间的限制,一个是竞争的压力。比如做蛋糕,很多时候我可能只有一个晚上、一次机会,做出来了还需要拿出去跟人竞争,如果做不好,我就被淘汰了。这样的压力,如何缓解呢?

陈老师: 好的,我理解你说的压力。比如说,国内的中考是一个坎儿,高考又是一个坎儿。这种情境下,父母和孩子的压力就很大,父母也会很焦虑。


但是,帮助孩子学习本身不是一瞬间的动作,而是前面好多年时间积累的效果。你前面的基础(自我效能感、情感体验愉悦积极、好奇心、认知能力)做好了,后面的加速度会很快,它不是只在中高考那一年才做的事情。


孩子刚开始进入学习状态的时间可能比较难,但是如果你扛得住压力,早期完全可以慢一点,从一个好习惯开始培养,给孩子提供脚手架帮助。(从心同学beta写过, 帮助一年级孩子提高作业速度和质量,抓这几个关键点


比如,我家两个孩子小的时候,我每天晚上九点都会定一个闹钟,提醒我去检查孩子的作业完成了没有,第二天的学习用品准备好了没有。如果孩子丢三落四,大家知道,小孩子很容易有这种问题,我也会想办法帮他们去解决,去养成好习惯。我想说,你可以针对孩子的问题,去帮孩子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而且这个解决方案,得是具体的、可操作的。而不是一句话扔给孩子:你要好好学习啊!你看题怎么这么不认真?你怎么这么大了,怎么还是不改正?……你这样不仅不会帮到孩子,还会让孩子真的变成你口中的样子,也就是我们说的自我实现预言。


关于如何用具体的方式去帮助孩子,我在《整体养育》一书里分享了相当多我跟两个孩子之间用过的很实用的办法,大家可以去看一看。

因此,无论是时间的压力,还是竞争的压力,父母都可以通过点点滴滴的努力,去带孩子一一化解。


读者B: 陈老师您好!我们家孩子现在9岁,我是在孩子3岁的时候有幸读过您的《养育的选择》一书,后来还报了您的“从心理解孩子”的课程,一直学习至今。我的问题是,随着孩子日渐成长,我发现我作为父母的影响力在降低,而孩子的同伴对她的影响力在提升。比如,孩子的同伴都在玩电子产品,我的孩子也会希望拥有同伴的权利。我怎样才能让她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在不过度干预的前提下,降低一些类似打游戏或者滥用电子产品等方面的负面影响?

陈老师: 我理解你的问题应该不仅仅是同伴的问题,而是关于孩子如何抵抗一些主流文化的负面影响。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会逐渐建立孩子对不良事物的认知和判断,也会给孩子做他认为有意义的事情的空间。这些准备都会影响他日后做什么、不做什么的选择。这也是做事动机的一部分。当孩子有了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有了自己认为更有意义的事情去做,就不会跟着别人跑。


因此,我们得去思考一个人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原因是什么。


比如,我也曾经被朋友问过,大宝去上大学了,是否担心他会做一些不好的事情,比如酗酒等。我当时的回复是,我为什么要白白担心未发生的事情呢?而且根据他高中四年的言行举止(不盲从同伴,对酒精等等一些物质的害处有认识),我没有理由去怀疑他会那么做。另外,这其实也是考验你前面那么多年的教育效果,你是怎么从小到大去影响孩子的。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不摔跤,你要提前告诉他哪里可能有危险。比如我的办法是,我会提前几年就告诉孩子电子产品或酒精对大脑的损伤,提前影响孩子的认知能力。学校从5年级开始也有健康课,都会讲。你要相信,当孩子们拥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之后,他自己也有判断力和选择权的。他们并不完全是环境的被熏陶者,有自己做选择的能力。


所以,关于这件事,你能做的是:

第一,你要维护好你们的亲子关系,让他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愿意求助你;

第二,你要去影响他的认知。比如,你可以提前告诉他:过多的不健康零食对身体的影响、打游戏过多对他的大脑的影响……

第三,你要给孩子时间和空间,让他从小有自己做决定和选择的权利,并从中找到愉悦感和意义感,找到自己的动力和目标。


其实在我们家,两个孩子也会打游戏,我也没怎么太管过,因为我相信游戏只是他们娱乐休闲的方式之一,并不是全部。而且,大宝曾经打了一段游戏之后,发现那个游戏的配乐不是很好,还专门花了几年时间,自己上网学习作曲,最后他的作曲被游戏公司选中,还因此写了一篇关于这方面的论文。最后,这件事在帮助他大学录取方面甚至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然而,这件事完全是孩子自发的行为,不是父母从小去规划出来的。所以,当孩子自己决定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他能获得的成就往往超出成人的想象。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