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中的
丧心病狂
和
令人发指
,是贬义褒用,别的词,实在无法表达我对种花家
发展各种武器的那种执着精神的
无以复加的敬佩和感动
。
建軍
90
周年大阅兵,
40%
的新装备亮相,亮瞎了很多人的双眼。用一个词形容,那就是
武装到牙齿
。
在解放軍历史上,“
武装到牙齿
”并不是什么好词,都是用来藐视敌人的,它形容过日軍,形容过国軍,形容过朝藓战场的美軍。现在,终于可以形容自己啦!
说实话,解放軍是个苦命的孩子,诞生在白色恐怖的年代。南昌起义胜利后,虽然有两万多人,但城外有十几万国軍,面对敌人的围剿,不得冒着酷暑一路南下。
为啥选择南下,因为北边是北洋軍阀,长江流域是蒋介石汪精卫地盘。而南边的广东是大革命的发源地,工农基础好,而且靠海,可以获取
共产国际的援助
。
结果刚打进广东,形势就很危急,前有围堵后有追兵(建軍大爷中有详细情节),这时候需要派一个可靠的人留在
三河坝
阻击三天,为起义軍赢取时间,防止主力腹背受敌。
朱德挺身而出,率领
3000
多人留下了。成功而艰难的阻击了三天之后,朱德率领剩下的
800
多人,按原计划去跟主力会合,结果主力已经没有了(分头突围被被打散),自己这
800
多人变成了主力。
没办法,朱德陈毅就率领着这
800
多人,就去投奔太祖开辟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后来陈毅用“
激流归大海
”来描述井冈山会师,这充分反映了太祖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意义,新生的、未满周岁的人民軍队,终于不用颠沛流离、终于有了安身立命的地方了。
为啥选择井冈山?因为这里敌人薄弱。为啥这里敌人薄弱?因为这里条件
差
,敌人看不上。所以这里也注定了条件会非常艰苦,随着队伍的发展壮大,武器装备严重跟不上,这是太祖最大的苦恼之一。
比如陈毅的红
20
师,有
5000
人,但
50
个人才有一把步枪,其他人怎么办,用梭镖。所以这个师人称梭镖师,陈毅就是梭镖师师长,就这照样能打仗,而且是打胜仗。
举个例子,比如
1928
年的黄洋界保卫战,红軍布置了五道防线,第一道是竹钉阵;第二道是竹篱障碍;第三道是滚木雷石;第四道是壕沟。这四道防线比一千年前的水泊梁山高不到哪儿去。
只有第五道防线,红軍才布置枪械,但是每个战士只有
3~5
发子弹。所以
火力严重不足
!逼得红軍没办法,用假机关枪来震慑敌人。那就是铁桶里放鞭炮!可见红軍的武器有多差!
由于层层的封锁,想买也困难重重。多亏了黑社会的渠道,但是价格贵得离谱,坐地起价,汉阳造步枪的价格都飙到了
25
块现大洋,驳壳枪甚至都飙到了
120
块!
虽然打土豪可以获得现大洋,但土豪也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越打越少,也得省着用。最后偶然发现,从国軍逃兵手里可以买二手枪,八成新步枪只要
20
块!
后来有一批国軍兵油子,专门干这个事情。参軍(國軍)领枪,然后携枪逃跑,卖枪给红軍,然后再换个部队参
軍
,继续领枪逃跑,再卖枪给
红軍
,就这样循环往复。最后导致二手枪价格暴跌,最低跌到了
3
块!
但这个毕竟还是少数,红軍更多的武器补充,主要靠缴获。太祖最爱用诱敌深入,待敌伏击,围而歼之的战法,第一可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第二补充自己的武器弹药。
1936
年太祖在他的名篇《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幽默地说:我们的基本方针是依赖帝国主义和国内的敌人的軍事工业。伦敦和汉阳的兵工厂,我们是有权利的,并且经过敌人的运输队送来!
比如,第二次反围剿缴获两万支步枪,第三次反围剿缴获一万五千支。也因此,凯森公后来还获得了运输大队长的美誉。
太祖一贯的思想: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个思想早在井冈山的时候就有,对于武器,刚上井冈山,就开了兵工厂,摸索着自己造。
但限于设备不足和原材料困难,翻修的多,生产的少。土法生产的弹药质量很差,打出去的子弹速度很低,射程很近,还在空中翻跟头。刘少.奇在
1934
年的报告中说,兵工厂的子弹,有三万多发根本打不响,枪连续射击不能超过五发……
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红軍依然不断发展壮大,可以说是体现出了民心所向,到第五次反围剿前,红軍发展到了
30
多万。
刚有了点儿家底,王明又开始嘚瑟,放弃了机动灵活优势,开始修堡垒,打算御敌于国门之外。这是蒋介石最愿意看到的局面,于是派了百万大軍,带着飞机大炮,对着红軍阵地整天的狂轰滥炸,红軍虽然非常顽强,但由于火力不足,根本招架不住,伤亡惨重,兵力锐减到
8
万人(枪不足三万支),不得不长征。
长征初期的湘江战役,红軍伤亡很大,锐减到三万多人,为了加快行軍速度,不得不忍痛把缴获的重武器山炮野炮全部丢入湘江,我想着,这个感觉与割肉无异。
长征过后不久,抗日战争爆发,红軍被改编成国民革命第八路軍(第
18
集团軍),南边的游击队被改编成新四軍,但武器装备依然是奇差无比,万国造的不说,数量还不足,每位八路軍战士也仅有几发子弹。
原来长征扛过来的枪,也磨损严重。利雅可夫曾描述到:中国红軍扛着它走遍全国的破枪,子弹装进去时,有的就会裂开,但是现在许多的熟练射手却用它来捍卫国家独立!
国民政府在抗战初期,给一点点軍费,还有一定数量的弹药,但是不愿意给武器。
1941
年以后,所有供给都断了。
那怎么办?自然是开源节流,首先就是节约,用李云龙的话来说,就是不打赔本的买卖。百团大战期间,一个步兵团打掉了
7000
发子弹,被批大手大脚,浪费子弹。
而山炮炮弹,打一发要旅长批准才行。大家不要觉得旅长好像级别不太高,抗日的时候陈赓才是个旅长,许世友才是个副旅长(当然,八路軍都超编好几倍)。
新四軍一师缴获三门山炮,打一发需要师长粟裕亲自批准。而四师有一挺缴获的大口径极强,火力威猛,可以击穿炮楼墙壁,但是动用它出山,需要师长
张爱萍
亲自批准。
八路軍打完仗战场都打扫得非常仔细,弹壳都要回收。有时候撤退过好几天,还专门跑回来捡弹壳。可见,八路軍和新四軍过的日子有多抠门!
没有
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
按照太祖的部署,日本的兵工厂也可以有我们的股份。
比如在平型关大捷中,缴获九二式野炮
1
门、轻重机枪
20
多挺、步枪
100
余支、掷弹筒
20
多个,战马
53
匹,日币
30
万元,以及大量的食品及棉衣(据说够全师每人一件)。
但是从日軍手中缴获是非常困难的,作战失利他们会砸毁武器,他们受到的教育是:被敌人缴械是死都不得报的耻辱。这么困难,到抗战结束,八路手中有了
9
万多支日本产的三八大盖,成为八路軍最喜爱的主力武器
。
1941
年,八路軍山东纵队还缴获了一件威力巨大、很多高级指战员都未见过的奇怪武器,那就是日本最新的九二式重机枪,在整个山东只有两挺,被山东的日軍当做命根子。
命根子被八路缴获后,日軍心疼坏了,如同被阉了。为了追回它,对八路软硬兼施,甚至喊出了
“
还我重机枪,即停大扫荡
”
的口号,作为优厚条件。
但是依靠从别人手里夺,总不是个事儿,依靠外来援助,也得过国軍和日軍的双重封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得自己会造。正如兔子家自古的家训: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太祖也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于是在各个根据地,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兵工厂。比如
1939
年在太行山的黄崖洞,就有一个著名的兵工厂,能生产小枪、机关枪、掷弹筒、迫击炮等,年生产量可以装备
16
个团。
各个根据地沟通困难,条件也不一样,采用分散制造、就地取材的原则,有用黑火药的,有用黑火药跟
TNT
混合的,各地生产了不同型号、形状怪异的手榴弹、地雷、土枪、土炮。
没有钢铁,大家就去扒日本铁路。好钢用到刀刃上,地雷上不舍得用,就用陶罐装火药。
最常见的地雷就是装黑火药的“铁雷
”
,名字挺吓人,其实就是个大炮仗,主要靠里边混合的铁片和石子杀伤,但其实很多时候都是
烧伤
……
电视里那种地雷一响鬼子就满天飞的场景,是对我们伟大抗战的侮辱,很多时候轰的一声过后,鬼子岿然不动,只是变成了一个黑不溜秋、浑身冒烟、头发烧焦的
“
黑山老妖
”
……
虽然说炸不死,但轰的一声,起码能吓它一跳,分散注意力,涣散敌軍士气,减弱敌軍的战斗力,创造击毙敌人的机会。
针对杀伤力不足,我抗战軍民也想尽办法弥补。平乡县的县委发明了毒地雷,就是把砒霜、巴豆、狼毒粉混入黑火药,鬼子烧伤后皮肤溃烂,奇痒难熬,有时候会致死。敌伪内部疯传八路的地雷是神秘武器,外号
“
一粘死
”
。
手榴弹是八路軍最喜爱的武器,主要是自己能造,用起来不像子弹那么心疼,所以八路軍把手榴弹玩出了花。
各地区的炸药和铸铁水平不一,但大体上质量都不好,有时候一个手榴弹只能炸成两半,还有时候手榴弹根本没炸,杀伤力有限。相反,日軍的手榴弹至少能炸出
15
片,杀伤半径
12
米,有的能炸
48
瓣。
记得有个真实的故事,几个八路被敌人包围了,而且弹尽粮绝,为了不当俘虏,班长留了个手榴弹,最后几个人围在一起,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结果几个人一个没死
……
弹药不足,不能成为中国人消极抗战甚至投降当汉奸的理由。通过发动群众,通过敌后抗战,成功把倭寇拖入到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抗战中的花式武器,就体现出来了,很多不起眼的东西,都能成为抗战的武器,在抗战中立功。
比如铡刀,铡刀经常在伏击中割破日軍的轮胎(平型关大捷中就是如此);红缨枪,在贴身格斗中,长两米的红缨枪让日軍无法近身,加上人多力量大的优势,格斗中也让日軍头疼。
辣椒炮,这是八路的生化武器;高粱杆反坦克(烧坦克消耗氧气);青蛙兵扰敌休息(给青蛙灌辣椒水,整夜狂叫),后来他们出来逮青蛙,于是民兵又在青蛙腿上绑了地雷引信,被炸得黑不溜秋……
正是这种
恶劣
的斗争环境,方显出抗日的艰苦卓绝;正是这种
艰苦
,方显出抗战的伟大;正是这种
残酷
,才锻炼出了一支钢铁般意志、战斗力超强的軍队。
那种抗日神剧中的包子雷,是对伟大抗战的极大侮辱,是对亿万抗日
軍
民的污蔑,是对伟大抗战精神的亵渎,蛋总强烈谴责,坚决抵制!
抗战中,吃够了
火
力严重不足
的苦,所以抗战胜利后的
1945
年,八路軍和新四
軍
十万大
軍
进入东北,原指望通过苏联接管日軍留下来的装备,可惜斯大林不看好这帮“土八.路
”
,跟常凯申签了协议,能拉走的拉走了,拉不走的移交给了国民政府。
结果
10
万大軍没钱、没枪、没冬衣,也没根据地,只能自己想办法,负责人
朱瑞提出了
“
分散干部,搜集武器,发展部队,建立家业
”
的十六字方针
,一方面筹建炮兵学校,一方面
在东北大地上,像遛红薯一样,又遛了一遍(收获后再检查一遍有无遗漏),翻了个底朝天,收集到很多日軍遗弃的武器和軍用物资。
有一次接到老乡报告:日本人撤退时,曾将几门大炮推到镜泊湖里了,朱瑞(炮兵奠基人,东北炮兵学校校长)战士们喜出望外,凿开冰层,从水里拉上来三门大炮。
还曾发现了一个日軍的秘密仓库,一下子就找到了
15
万发炮弹,这下可发了大财了。
最后朱瑞他们总共搜集了大小火炮
700
多门,还有坦克及其牵引车
65
辆,这成为东北野战軍炮兵部队的基础。
搜集武器弹药的同时,还搜集制造设备,以及懂技术的技术员和工人,全力建造兵工厂。
在华北地区,我们接管了很多軍事工业,比如邯郸、临沂、烟台、德州,建立了一大批軍工厂。吃够了火力不足的苦,自然要开足马力、加大油门生产。
华东軍区在鲁南和胶东的軍工厂每月能生产子弹
16
万发,迫击炮、山炮弹
13000
发、无烟火药
3000
斤。
自行收集自行生产是一方面,从国軍手里缴获也不少。解放战争刚打半年,国軍就在战场上损失了全部武器的七分之一。
解.放战争初期,解放軍的
火
力还是不能跟美式武器的国軍比。针对火力不足的问题,解放軍前线战士自己设计了一种火炮。
这种火炮口径非常惊人,而且不固定,桶有多粗,口径就有多大。其实就是一个空气油桶,在内填满发射药,把捆扎成圆盘形的炸药包放进去,然后点燃发射药,就能把十公斤的炸药包射出去
100
多米。
虽然射程有限,但是却威力无比,所过之处碉堡和人马都会被炸飞,而且很奇怪,找不到任何伤口但七窍流血,因为都是被震死的。国軍把这种解放軍自制火炮称为
没良心炮
。
到
1947
年夏天以后,苏联看形势有变,开始两头下注,于是也给了解放軍一些援助。到
1947
年夏天的时候,解放軍的火力已经不是太差了,甚至开始超过国軍。
为啥三大战役打得爽,就是炮火够猛,弹药不限量供应,再加上解放軍的英勇,必然天下无敌。
随着东北的解放和铁路线的贯通,满载物资和弹药的火车昼夜不停地运往关内,支援中原地区和渡江作战。
淮海战役中,中原野战軍将黄维兵团包围。黄维凭借众多的美式火炮,收缩成一个圈圈,用密集火力让解放軍无法接近。
他自称是个啃不动的“硬核桃”。华东野战軍调集了重炮猛轰,终于敲碎了这个“硬核桃”。粟裕大将感慨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要感谢山东老乡的小推车和
大连的大炮弹
。
解放
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