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主要对《南方周末》2025年的新年献词进行了批评性评价,认为其缺乏深度思考和对AI话题的真正探讨,只是在表面进行词汇表演,缺乏真正的人文关怀。同时,文章也提到南周新年献词应该献给读者和公众,而不是其他人,如果写不好可以不写。
文章指出《南方周末》的献词虽然讨论了AI话题,但只是老生常谈,缺乏真正的创新思考和对AI时代人类智识与精神的深度分析。
文章建议南周新年献词应该献给读者和公众,如果写不好可以不写,强调了其应该真正体现人文关怀和思考的价值。
《南方周末》的新年献词曾是中国报业历史上最受尊敬的作品,没有之一。也正因此,看到南周的新年献词一年年沦为“高考满分作文模板”时,我实在是掩饰不住内心的厌恶与悲凉,必须表达出来。
12月29日,《南方周末》发布了2025年度新年献词《用你的活法定义世界的算法》,写的是AI狂飙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拆开这篇新年献词的华丽包装,里面是一团乱蓬蓬的稻草。而且是别的牛嚼过一遍的稻草。
南方周末新年献词,请停止假装深度思考
南方周末2025年《献词》里写到:
在人人都成为“知识容器”的一刻,如何保持智识的独特与人性的温暖?若将一切抉择都交给算法,人的精神与觉醒是否面临荒芜?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KiAvmaFlpMjbSI2nrfskCA
看起来是在探讨AI算法对人类智识与精神的影响,然而得出的结论却是老生常谈、毫无创见,只剩绝对正确与绝对安全的“活出自己,活出人类价值”。
人类要避免被AI奴役,要克服哪些困难?没说。
人要在AI时代活出自己,需要哪些支持?没写。
在人和AI之间,哪些力量在影响潮水方向?没提。
《献词》表面看起来是在思考一个影响深远而迫在眉睫的问题,实际上只是在表面浮光掠影般表演一番故作深沉,对AI话题的认知水平基本不超过一线城市的高中学生。
南方周末新年献词,请停止假装人文关怀
南方周末2025年《献词》里写到:
经历命运的无常,你在力挽狂澜;看到弱者的无助,你正奔走呼告。在枯鱼涸辙时坚守底线,在斗转星移时保持清醒,在人机交互时感受心跳:你没有程序般的标准答案,却始终懂得什么是爱、什么是恨、什么是长夜的痛哭和隐约心头的小确幸。
看起来在写命运无常、弱者无助、坚守底线、保持清醒,好一番人文关怀的表白。然而画风一转,落脚点来到了人类情感与AI程序的区别,落在了爱与恨,落在了长夜的痛哭和心头的小确幸。
命运无常,弱者无助,是因为读者不懂爱恨吗?坚守底线,保持清醒,靠的是长夜的痛哭还是心头的小确幸呢?
人文关怀,不是一定要声泪俱下地控诉,但绝不该是隔靴搔痒地词汇表演,更不该是对房间里的大象视而不见沉醉于小确幸的小清新。
历史上的南周新年献词,也会用一组组人物群像的排比句来表达人文关怀,那时的南周编辑部能看见每一个具体的人生活的不容易,能看见生活不易背后需要推动解决问题。
那时的南周编辑部不会告诉读者,想要对抗命运无常,摆脱弱者无助,你需要做个懂爱懂恨的人,一个和AI程序不一样的人。
一个基本常识:命运无常,弱者无助,不是因为身为最广大公众的南周读者不肯活出个人样。
我在既往的文章里,经常以“做个人吧”作为结尾,喊话的对象从来都是掌握着公权力的乌纱帽,绝不可能是被侮辱与被伤害的弱者,绝不可能是人生被安排命运被决定的公众。
人文关怀,需要真正意义上的设身处地与感同身受,需要坚定地站在最广大公众这一边的立场与视角,没有就是没有,装是装不出来的。
南周新年献词,请停止假装读懂中国
《南方周末》的品牌广告语是“在这里读懂中国”,曾经,这份报纸和在这里工作的各位媒体同行是配得上这句宣言的。
2025年的南周新年献词写到:
中国没有缺席这场加冕。百模大战,智能体涌现;脑机接口试验成功,AI辅诊纳入医保;传统制造在摆脱重复劳作,千年古建被写入“黑神话”。
在全球AI中心、大洋彼岸的加州,首次提出防止大模型对人类造成“严重伤害”的监管法案,却遭到了否决……看吧,OpenAI并不open,偏见垒起高墙;“驴象之争”落定,技术海沟深潜。
看起来,南方周末现在的编辑部不仅在尝试读懂中国,还在努力读懂全世界。这个味儿,你读着熟不熟悉?
干脆改名叫《环球时报》好了。
当然我也知道,如今的新年献词已经不是《南方周末》编辑部说了算。
当然我也认可,如今的《南方周末》虽不复往日荣光,但横向比较仍然是一份相对优秀的报纸。
但作为南方报业289大院里走出来的一员,我实在不忍心看着南方周末新年献词这一承载着尊严的品牌沦落至此。
一点建设性意见:
新年献词,应该是献给读者,献给公众,而不是献给其他人的。
写不好,可以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