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个不一样的微信号:钛媒体 ( ID:taimeiti )
同样是为你的性格作出画像,基因检测会像星座那样流行起来吗?
钛媒体记者 ︳宫赫婧
罗振宇、罗永浩和黄章晋曾在一次分享会上用48分钟推荐了一本书。
在这场松散的座谈会中,罗永浩和黄章晋自称“病人”,且病情严重程度不相上下,前者通过看书自我诊断、基因检测、去精神病院的方式完成了确诊,进而实现了“与自己和解”。
“如果你知道自己生下来就是瘸子,你就没必要拿跑步这件事责怪自己了嘛。”罗永浩说。
他们得的病,用专业的定义是“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在中国俗称多动症),由于科普程度不高,很多因为基因问题身患此病的成年人并不知情。
这种病的表现症状可以有丢三落四、对不喜欢的事情没办法投注精力、再重要的事情也要拖到最后1小时再做(对,就是你熟悉的拖延症),恶习难改,痛苦至极。在分享会的最后,罗永浩也分享了他的解决办法:酌情吃药。
“黄章晋老师现在写稿之前就会吃药。”他的同事告诉钛媒体记者,而黄章晋的经历也间接促成了一个创业项目:一个名为“各色DNA”的公众号,他们会推送跟基因检测及心理学有关的案例,并附上基因检测包的商城链接。如果你是检测包的购买用户,未来还会享受依据基因的个性化推送服务。
尽管以上两位的案例有些极端,但当这两位过了不惑之年的大叔在回看自己的经历时,一门关于“自我探索”的新生意萌发了。
如果能给25岁的自己一份礼物,四十多岁的黄章晋希望是“了解自己并和糟糕的自己和解”。看不惯星座博主用“处女座——你是个细节控”、“双子座——你有双重人格”这样的方式去解释年轻人的种种行为,各色团队选择了一种他们认为更科学的坐标轴:基因。
原理其实也简单,与其他具有基因检测服务的公司或医院一样,各色的设备购置于美国,在根据少量唾液得到你的基因检测结果之后,各色的三位博士会从心理学角度对你的检测结果进行解读,帮你理解自己在工作及人际中的反常表现。
依据基因,黄章晋的先天“人格画像”
这是各色为你解读基因的标准句式是这样的:
你的基因在85%的概率上决定了你是一个宜人性很高的人。
在概率的限定下,你现在的性格特征和报告描述未必吻合,这件事本质上你做一份心理测试并得到一些判词的差异不大,毕竟,答案都“仅供参考”。
“就是感觉挺好玩的。”购买了检测包的一个用户向钛媒体表示她的动机很单纯,就是满足下对自己的好奇心。在目前的中国,基因检测新奇刺激,它像一种小众潮流,尚属于那种喜欢自我探索、会给自己和身边的人贴标签,同时购买能力较高的人群。
各色的第一个大单子来自锤子科技,他们会为公司的每位员工进行基因检测,总结其共性,最后得出一份“企业基因”报告。
同样是为你的性格作出画像,基因检测会像星座那样流行起来吗?
在谈到这个问题时,郭婷婷提到一个她的观察,星座流行的原因在于“标签化”,它之所以能为人们提供聊天的话题,是因为每个人并不需要很懂星座,但当你提到某个关键词时,周围人会作出秒懂状。
“你怎么能忍受这么鸡婆的工作?”“大概因为我是处女座。”.....
“你们俩为什么能玩得那么好?”“她是天枰,我是双子,只有我能get到她的神经病吧哈哈。”
在这样的交谈中,一个星座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名词,它可以代表一种综合性格或气质,为你省去解释的麻烦。 想象一下,当年轻的新一代厌倦了用星座给自己贴标签,新的标签体系会是什么?基因吗?
郭婷婷提供了一组发生在各色办公室的对话,它代表着一种人们在换上新的标签体系后的可能性场景:
“这个客户比较难谈,你去还是我去?”
“基因检测报告说我的抗「拒绝」能力比较高。”
“那还是你去吧。”
(本文首发钛媒体,记者/宫赫婧)
微信推送太少,下个钛媒体App更及时
了解这个新奇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