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00
万年前,一颗名为“希克苏鲁伯”的小行星袭击地球,导致地球霸主恐龙走向灭绝。新研究发现这个“恐龙杀手”曾在墨西哥湾引发近
1600
米高的超级海啸,同时导致全球海洋发生剧变。研究人员指出地球的近代史上从未出现过规摸如此惊人的全球海啸。
小行星撞地球艺术概念图
大约
6500
万年前,小行星“希克苏鲁伯”撞击地球,终结了恐龙时代。这一次的灾难不仅仅是撞击那么简单。根据科学家进行的一项新研究。这个“恐龙杀手”在墨西哥湾引发了近
1600
米高的超级海啸,导致全球海洋陷入一片混乱。
“希克苏鲁伯”宽
14
公里,猛烈的撞击给地球上的生命造成毁灭性影响。这颗小行星导致了白垩纪
-
古新世物种大灭绝,结束了恐龙对地球的统治。首席研究员、美国密歇根大学地球与环境学系研究生莫利·兰格表示:“小行星‘希克苏鲁伯’引发了规摸巨大的全球性海啸。在地球的现代史上,这种规摸的全球海啸再也没有出现过。”
艺术概念图,一颗小行星撞击尤卡坦半岛海域
在
2018
年
12
月
14
日于华盛顿特区举行的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年度会议上,兰格和她的同事公布了这项研究。他们的论文将刊登在一份同行评议杂志上。毫无疑问,这是一项非常新奇的研究。兰格在接受《生活科学》杂志采访时表示:“据我们所知,我们是第一个从撞击到波浪传播结束,对全球海啸进行建模的研究团队。”
在两位导师——密歇根大学地球与环境学系的特德·摩尔和布莱恩·阿比克的促使下,兰格决定进行这项研究。正是摩尔和阿比克让她意识到对小行星“希克苏鲁伯”的研究存在一个空白。没有人对这颗小行星引发的全球海啸进行模拟。“直到进行这项研究,我才意识到这场海啸的惊人规摸。这是一项非常有趣的研究。”
艺术概念图,小行星撞击将给地球上的生命带来灭顶之灾
研究人员知道“希克苏鲁伯”撞入墨西哥湾浅水域。兰格表示为了对巨大的撞击进行准确建模,他们需要一个模型来计算撞击坑形成过程中地壳的大幅度变形,以及撞击区周边海域的巨浪从产生到回落的过程。为此,他们求助罗德岛布朗大学研究撞击成坑的助理教授布兰登·约翰逊。
约翰逊创建了一个模型,详细描述撞击后
10
分钟出现的变化。“希克苏鲁伯”形成的撞击坑深度接近
1.5
公里。由于产生剧烈爆炸,在这段时间内,撞击坑内没有一滴水。兰格表示:“
10
分钟后,一些水流回撞击坑。”根据这个模型,这些水迅速回落撞击坑,而后又快速涌出,形成所谓的“塌浪”。
艺术概念图。
6500
万年前,一颗巨大的太空岩石落入尤卡坦半岛海域。这一次的撞击终结了恐龙时代
在第二个模型中,研究小组研究超级海啸如何在全球海洋传播。他们利用了第一个模型产生的数据,尤其是撞击坑的外形,同时考虑撞击产生的海浪对静止海平面和水速的影响。随后,他们利用海洋古代地形的数据,确定海啸如何蔓延。研究结果表明这场超级海啸波及全球海洋。
兰格表示:“我们发现这场海啸穿过整个海洋,不放过任何一个海洋盆地。”在当时的墨西哥湾,海啸导致的水速达到每小时
143
公里。
24
小时内,海啸的影响溢出墨西哥湾,进入大西洋,同时穿过中美洲海道。中美洲海道一度将墨西哥湾与太平洋连接在一起,但现在已经不复存在。
艺术概念图。“恐龙杀手”小行星撞地球曾在墨西哥湾引发近
1600
米高的超级海啸
1600
米高的超级海啸过后,其它巨浪撼动全球海洋。在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海浪的高度达到
14
米;在北太平洋,海浪的高度达到
4
米;墨西哥湾部分海域的海浪高度达到
20
米,其它海域更是达到
100
米。在地球的现代史,最大规摸的海浪出现在
2018
年的南半球。时年
5
月,新西兰海岸上演滔天巨浪,高度达到
23.8
米。
兰格表示相关证据能够证明他们的模型。根据第二个模型,撞击形成的快速水流可能侵蚀南太平洋、北大西洋和地中海的盆地,同时破坏沉积层。在一项研究中,摩尔对海洋沉积层记录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与海啸模型相吻合。摩尔的论文尚未发表。
海啸过后的印尼亚齐省,稻田被垃圾和碎片覆盖
“希克苏鲁伯”引发的大海啸超乎想象。
2004
年,印度洋发生海啸灾难,至少导致
22.5
万人遇难。研究人员表示这两场海啸无法同日而语。兰格指出:“两场海啸发生后的最初
7
小时,‘希克苏鲁伯’所引发海啸的威力是
2004
年印度洋海啸的
2500
到
2.9
万倍。”
当然,导致恐龙遭受灭顶之灾的罪魁祸首并不只有超级海啸。“希克苏鲁伯”还导致了可怕的冲击波,将大量炙热岩石和尘土卷入大气层。剧烈的摩擦引发森林大火,无数动物被活活烧死。此外,悬浮在大气中的尘土和碎石在数年内遮挡阳光,导致大量动植物走向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