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认为主人公走了很大的弯路,但这个弯路并非因前女友的品性所致,而是他最初打算做的事行不通。无论前女友如何优秀,他最初的想法都难以实现。
作者认为城市生存法则类似于逐水草而居,即哪里回报大就去哪里。这是大城市里的生存法则,也是换取他人劳动等价物的关键。
作者提到职场中的年龄阶梯结构,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员工的年龄应该有所区分,以保持公司的活力和适应资本市场的需求。这一结构影响资本市场的信心股价。
作者强调了时间的价值和时间的节奏在人生和职业中的重要性。他提到如果自己像主人公一样没有早早明白这些道理,就会走不起弯路。
上午讲了一个故事,三张名片换来的一个故事。
有好些读者想要听我点评,就是说我怎么看待故事中的那个主人公。
那我的点评可能有些刻薄。
我觉得他经历那么多才弄明白的那点事儿,我好像打记事儿起,就明白了。
所以如果你让我评价,那我只能认为,他走了好大的一个弯路。
这个路本身是弯的,谁来都是弯的,跟他前女友的品性,并无关系。
也就是说,哪怕他的前女友,是个对他非常好的女人,像大时代里面周慧敏演的小犹太那么好,他最初打算做的那件事,也是行不通的。
尽管那件事,在我们这片土地上,其实挺有市场,或者说,很多人,都曾经那么想过,甚至那么做过。
费孝通有个词,叫乡土中国,说得很形象。
我们处于农耕文明太久了,以至于很多人是有根的,有魂的,那个魂,那个根,在乡土。
很多中国人对城市的理解像一个工厂,进城打工,攒钱娶妻,回乡定居。
那个故事里的主人公,只是被女人给伤了,他是被动的发现走不通,被迫走上了另一条路,因祸得福。
而我告诉你的是,前者的路,天然就不通。
人类最终的形态,一定是三基地,农业基地,工业基地,投资消费基地。人一定是往后者聚集,机器人才会往前者聚集。
你说两个城市之间,房价与收入比不同,你要暂时向下迁移,我能理解。
好比A城市收入是B城市的2倍,但房价是10倍,所以你不得已,去了B城市,我能理解。
但如果你说,你去AB城市只是为了赚钱,回头是要找个女人在村镇上度过后半生,那恕我直言,我完全看不懂你到底在干啥。
因为我觉得,你们最后是找不到工作的,等到那时候,无论多么好的感情,也会因为挣不到钱这件事,闹得一地鸡毛。
这是我觉得故事里的主人公,最后想通的地方。
他终于发现了,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在某些地方,你付出A劳动,回报是A,在另外一些地方,你付出10倍于A的劳动,回报反而只有A的十分之一。
何以相差百倍?这就是他自己悟出来的,银行需要你相差百倍。虽然他那个说法比较片面,但不失为一个侧面。
他最后琢磨出的这点事儿,我出道前就明白了。
城市,尤其是大城市里的生存法则是什么?是牧民那样逐水草而居,而不是农民那样。
所谓逐水草而居,就是哪里回报大,就去哪里,就这么简单。
你用外汇市场的行话讲,这个世界并不是劳动等价,商品等价的。
你在A国付出同样的劳动,可能可以在B国换取十倍的他人劳动,商品也存在差价,就像你在不同国家看到麦当劳并不是同一个价格。
所以当你理解了城市法则,你就会知道,你究竟在做什么。
你在做的,是换取他人的劳动等价物。
这就是你始终围绕的目标,如果偏离了,只能说你反认他乡是故乡,为他人做了嫁衣裳。
我们很多人是到了一定的年龄,才恍然大悟,究竟什么是自己的,什么不是自己的。
但是对不起,就像我那天说的,这个世界是有时间窗口的,任何事都有,明白也有,你等窗口关闭了才明白,等于没明白。
如果你想要破局,尤其是作为一个普通人,就不能事后才明白。
你比如我这个年龄的人,如果我还在我昔日所处的计算机行业里面做事,我还能做多久?大概五六年。
因为十多年前我已经是高管了,我一直做高管,能做到的极限年龄就是50岁附近。
这个非常容易理解,就是当年和我同一批的高管,里面年龄大的,现在基本上都已经消失了。
为什么?因为资本市场不允许。
上市公司董事长60多,70多都可以,不影响什么,但仅限于他一个人。
对股民披露的那批高管,从董事总经理,副总裁开始,极限年龄就是50岁出头一点点,最好压制在40多。
41就是年轻的,49就是老的。
保持这个年龄结构。
至于中层管理者,总监经理们,最好保持在30多岁不要超过40,而基层员工,比如码农那些,最好能够把平均年龄压在30以内。
这就叫年龄阶梯结构,如果你超了,就会影响资本市场的信心,影响股价。
你比如我当年做高管的时候,我30岁出头的时候,那些前辈高管们,40岁出头的那批人,我现在去看他们公司对股民披露的高管名单,几乎全都消失了。
都得换一茬,换上年轻人。
这就叫铁打的董事长,流水的高管。
所以如果你不是董事长,偏又把公司当你家,把那个经理,副总裁的位置当你的事业,那这是非常可笑的。
你注意,我讲的这一切,很多人都要干到40多岁,才能有切身的体验。
什么体验?当他们发现自己认识的那波人,都不在了,他们才会渐渐地,仿佛明白了点什么。
但我明白得很早,我十来岁就明白了。
我发现我外公退休后,依然门庭若市,而我外公的弟弟退休后,就门可罗雀了。
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我外公是打过仗的,我外公的弟弟,是没打过仗的。
所以那时候的我,就若有所思。
我把这个道理投射到商业社会,理解了一件事。
如果我做经理,实际上是经理说了算,如果我做董事长,其实是我说了算。
这意思就是说,换谁来做经理,都是那个经理说了算,是那个位置说了算。
这是我想要的么?当然不是。
我想要的,是我说了算。
无论谁来做那个位置,都得是我说了算。
所以我后来坚定不移的创业,这是我和那天我聊到的我师兄最大的不一样,想法上的不一样。
那天我还提到Schwarzman,我没有谈及他的后半生,也是这个意思。
我没有谈及,是我觉得对于当天的那个话题,普通人如何走上大舞台,不重要,偏题了,所以我没延展。
但是,Schwarzman的后半生,其实对我很重要,如果你想说了算,对你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