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房地产报
聚焦地产,洞悉中国。本号为中国房地产报唯一官方认证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财宝宝  ·  @d以梦为马 -20250205112405 ·  2 天前  
财宝宝  ·  表扬快手。 ... ·  2 天前  
财宝宝  ·  郁闷。 ... ·  2 天前  
财宝宝  ·  @谢谢洗衣机 -20250203134707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房地产报

龙湖的“算法”

中国房地产报  · 公众号  · 房地产  · 2025-01-02 15:03

正文

所有为人乐道的圆满,都遵循相通的逻辑。
就像西行的玄奘、大航海的哥伦布和登月的阿姆斯特朗一样,抵达的那一刻只是早已预见的尾声,精彩其实是在出发和路上的时候。
岁末年初,位于北京的龙湖顺义·御湖境首期交付了,804户业主正式吹响新生活的号角。

北京龙湖·御湖境实景图

两年,七百多天,从五城首发,到10城12子落位,现如今,“御湖境”俨然成为“新质生产力”的符号代表。
看得见的,是从北到南的星火燎原,交付所凸显的产品硬核。
看不见的,是从思索到践行的静水流深,隐匿于水面之下、鲜为人知的方法、路径……乃至琐碎。
在北京这场产品主义大戏的“尾声”去复盘追溯,或许只有互联网这个流行概念,能把来时之路描摹得更为精准和贴切:
算法。
一、给战略再加一点狠劲
回到原点,龙湖为什么要做御湖境?
研发团队在总结时,用了“晴天撑伞”四个字。
两年前,房地产经过深度调整,所有人都意识到,传统“三高”经营模式已彻底走向终结,行业和城市分化不断加剧,未来充斥诸多不确定因素。
人们仍处于生活习惯,消费观念,心理动机的巨变中……这些变化,被不断投射到楼市上。改善和豪宅产品明显更有市场,且购房者越来越注重细节。
“有些关注点,在以前产品打造过程中,我们根本不会注意到……”
彼时,龙湖虽在全国市场表现不俗,但内部也面临“细节压力”。
据说,在一次研发讨论会上,就有龙湖领导迫切地追问:
“我们能不能做一个产品实验,看看三十年沉淀的功底,到底能把产品做得细到哪种程度?”
长期主义者们总是信奉战略定力,又能敏锐地捕捉时代风向,更重要的,还要有说动就动、誓不罢休的狠劲。
当行业还在模糊地讨论产品主义回归,改善时代来临的宏观命题,历经持续数月的研磨推演,御湖境掷地有声地地来了。
2022年12月7日,那场发布会,“御湖境”冬声雷动,五城同发。
追溯这个节点会发现,正是在这一天,国家卫健委发布了新冠疫情防控新十条,意味着持续三年的疫情正式结束。
时间暗藏巧合,更演绎深刻。
就这样,成立三十年之际,龙湖勇敢地做了一次战略加法:
用微观的确定性,对抗宏观的不确定。
北京顺义这块土地,成为全国第一个御湖境的试金石。在此之前,顺义核心区已有十年没有土地供应。
“当时研发内部有种声音,既然地块这么优质,按照龙湖和北京豪宅传统做法,能更快速地推向市场,实现去化……但这种想法,很快被否定了。”
当北京御湖境规划铺开,市场发现,龙湖的产品加法确实够“狠”。后来有北京媒体总结得很到位:
一个指导价4.6万元的项目,卷成了媲美10万元+的顶配。
五个归家大门,顺义第一个1400㎡会所,超过90%得房率……
首开15亿元,连续两年蝉联顺义“三冠王”……
事实证明,慢才是快。
北京·龙湖御湖境会所实景图
两年白骥过隙,这天下午,业主们共同走过现实里的巍峨大门,叠石飞瀑,四季园林,精工细作。最让大家惊艳的,还是1400㎡的会所。
对标华尔道夫酒店的场景,水吧、咖啡、酒廊、私宴厅,健身房……
一应俱全。直到想象遇见现实,业主李广林还是被惊讶到了:
“本来对冬天交付不抱期待,真没想到,整体的兑现度这么高。”
从产品研发到交付兑现,超过两年多时间,明面上看,龙湖这场战略加法无疑大获成功,但内里隐藏和沉淀下来诸多实施过程中的方法和细节,才是这个符号更有启示性的部分。
二、减掉不必要很有必要
这是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审美易疲劳,注意力分散。想从纷繁复杂中脱颖而出,必须具备点叛逆精神。生活如此,豪宅也如此。
有业主刚来到北京龙湖·御湖境大门之外,就发现了与众不同的地方。
无论大门形态,建筑立面,还是屋顶挑檐、窗框造型,直线,直线,处处都是直线,简洁明快,干净利落。
直到业主们也被这抹“直线艺术”惊艳到,同行的龙湖设计师才道出背后的动机。
“这也算一次大胆尝试,弧线一直是传统豪宅的表现手法,我们也想看看,如果把直线贯穿运用在豪宅上,能做到哪种程度。”
在设计师眼中,直线更具视觉舒展性,更能化繁为简地实现建筑的威仪和对称。
但一条直线,从CAD图纸到最终落位,却是两码事。对型材选择、工艺技法有更为严苛的要求。
设计师形容,这就像一堂数学课,画圆画弧的工具可以很随意,但想画一条绝对的直线,那必须用上精准的尺子。
北京龙湖·御湖境实景图
所以,御湖境运用了大量更具伸展性的金属,才得以把线条尺寸从厘米级精细到毫米级,用制造业标准,把建筑变成精密工艺品。
“我们同事恨不得住在项目,每天巡场七八趟,就为了看看挑檐的线条拉直没有……”
一线到底,贯穿始终,最终呈现出北京龙湖·御湖境特立独行的美学符号,又不啻是为传统豪宅堆砌之风做做“简法”和“减法”。
另一道“减法”,藏在御湖境的地下车库中。
车库里的入户大厅,设计师们巧妙地去掉墙体,或者传统豪宅惯用的威严门头,取而代之的是在高端酒店或商场才能看到的玻璃光厅。
北京龙湖·御湖境实景图
一个个光厅如同“灯塔”,点缀在动线上,让车库也能产生浓烈的归家仪式感。
这是设计界通用的空间哲学,“尺度感并不一定来自空间物理条件,只要把不必要的去掉,让人的视线落到目之所能及的最远处,自然能制造出更通透的心理尺度。”
道理所有人都懂,最大的区别在于,一个玻璃盒子和一堵水泥墙的成本差距,以及是否会真正洞察考量生活需求。
历时两年,御湖境打造过程中最有争议的“减法”,是室内一面墙。
整体逻辑上,御湖境精装交付体系,也是疯狂做加法。从铺装到家电,众多国际品牌超规格配置。全屋收纳体系,遵循龙湖修炼出的“二八定律”,二成用来展示,八成用来隐匿,足足有155个人性化细节。
唯独电视背景墙,最后决定只通铺一整张无缝墙纸。
明面上看,这是精装“减法”,但深入思维原点后,又是情绪“加法”。
在做市场调研时就发现,业主们对电视背景墙的诉求并不大,而且石材、木板、金融……不管做成什么形式,后期都容易过时,不如把想象力交给业主。
“我们把室内装修最繁琐的工序工艺,厨卫、家电、铺装的品质做到极致,又给业主留有简便的发挥余地。”
生活恰到好处的留白,才是真正的人性化。
一条直线,一个光厅,一堵背景墙……这些“减法”,都是龙湖提炼出的全新技法,未来将会运用到更多项目中。
三、龙湖的最大公约数
俯瞰整个御湖境园区,正南正北楼栋一字排开,四条景观轴直接了当穿插其中,整体视觉仍有简单利落的秩序感。这位站在自家阳台向外望的业主感叹:
直线就是御湖境的最大公约数。
但当走进大门,沉浸其中,又是丰富立体、婉转迂回,那个熟悉的龙湖。
北京龙湖·御湖境实景图
更多的方法在沉淀,更多的故事被挖掘。
复盘北京龙湖·御湖境的打造过程,有龙湖朋友总结说:“琐碎和复杂程度超过以往任何项目,当然成就感也超过以往……”
心理学上有个“心理除法”术语,表示把大任务拆解成一连串数不胜数的小任务,实施起来会简单许多。
但这700多天,即使每一个小任务,一个LOGO、一块石头,一棵树……都经历着不断的循环往复,推倒重来。
景观用的砖,有些一开始圆弧的,现场裁,铺贴后发现达不到“直线艺术”效果,返厂重新生产。
一个小小阳台,看起来很简单,实际分解下来,要进去11波人,做11项工作才能完成,涉及大量的人员交叉。
会所泳池要挖一个巨型深基坑,机械作业面狭窄,施工困难,专门邀请专家现场论证,先做“沉箱基础”,挖机才敢上阵。
……
下沉会所琉璃光院,高差六米的瀑布飞流之下,硕大水景之上,两棵元宝枫坐镇,侧位升起一轮汉白玉雕琢的明月。
北京龙湖·御湖境实景图
当初设计的时候,寓意提炼自张九龄的“海上升明月”。而在交付这天,一位业主又把此情此景表达得更有时代况味:
白月光。
全国12座御湖境,每一座都有这样一轮通过下玄月演绎出的符号雕塑。但不同的御湖境,又会根据不同的城市气场,项目调性,来挑选和打磨型材。
“北京要厚重古朴一些,而上海御湖境里的,就略显纤细……”
北京御湖境这轮明月,来自河北深山腹地,龙湖景观设计师们花了一个月时间,才从上千块汉白玉中,选出这么一块。
“鞋都走烂了两双。”
从遥远的龙湖南苑,到如今遍布全国的龙湖·御湖境,如何找到一棵树,一直是龙湖“心理除法”的永恒主题。
北京“白月光”场景里的两棵元宝枫,来自天津,百里挑一。
而成都龙湖·御湖境“白月光”下那棵高10米重9吨的滇朴树王,又是景观工程师4天飞了5个城市在广西北海找到的。
成都龙湖·御湖境实景图
这世上留存的所有经典,背后都暗藏事无巨细的方法论,也隐匿着众多人为同一个目标奋进的匠心笃行,在看不见的地方下足功夫与深刻,才有看得见的光彩和灵动,这些看不见,或许才是龙湖31年成长淬炼出的“最大公约数”。
当然,从北京到上海,从合肥到成都,10城12子,御湖境这个符号,也成为龙湖产品力最新的“最大公约数”。
四、十八年几何效应
距离交付还有三个月,返修工程师们该出场了。
804户,每户都要按照标准查验50个大项,上百个细项。一个房间每一个点反复查验四五次。
贴好的地砖连纹对不上,空调出风口装歪了,通通敲掉重新来。每天下来,所有人都要走到两万步以上。
走着走着,龙湖智创生活专为御湖境打造的,全新升级的臻享物业管家们,准备好每一户的接房礼盒,在大门口严阵以待。
北京冬日这个早晨,当刘逸然开着车从朝阳赶到顺义,在龙湖管家和工程人员陪同下,把御湖境里里外外逛了一圈,郑重签下几个字后,这个女孩松了一口气,发了条朋友圈:
“我的生活终于做对了一次加法。”
在同行闺蜜咄咄逼问之下,她才道出隐藏多年的一个秘密。
多年前谈过一场恋爱,男友家住在北京龙湖·好望山,“第一次去就被园林惊艳到了,居然可以做得那么美……”她形容自己“当时好像就有种这辈子要住龙湖的执念。”
爱情无疾而终,但生活不会。执念让一个朝阳姑娘,跑到了顺义生活。
从滟澜山,到好望山,翻过一座又一座山,龙湖入京十八年对品质的执念,成全了一个热爱生活的姑娘的执念。
所谓品牌效应,摒弃那些老套僵硬的术语说辞,无非是在经年累月中保持价值观恒定,不断累积沉淀,一个企业名字,自会呈几何倍数地生长为与城市深度捆绑的符号:
从爱上龙湖,到住上龙湖。
滟澜山里流淌着俞敏洪笔下的小溪,好望山遗忘过刘逸然的爱情,未来的御湖境,又会经久传颂谁的白月光?
今天的社会语境下,“算法”概念并不讨喜,意味着互联网赋予个体的枷锁、桎梏,乃至意识囚笼。
但在龙湖身上,透过对御湖境的深度回眸,“算法”又可以成为一种更具生命力和未来感的解析:
“加”得勇敢,“减”得恰当,“除”得坚定,又“乘”得深刻。
任何行业进阶到一定阶段,或许都会面临哲学式命题,深知自己从何处来,却又不知向何处去?
答案可以是顺水行舟,也可以是逆流而上,但更为重要的,是自我审视。
御湖境,如同龙湖给自己做的一面镜子,投射着它对未来的全新野望。
(推广)




值班编委:樊永锋

流程编辑:刘亚

审读:戴士潮


中国房地产报版权所有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