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雄安新区建设启动千年大计
众建企逐鹿雄安
回顾: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历史性战略选择,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雄安新区地处北京、天津、保定腹地,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通畅、生态环境优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现有开发程度较低,发展空间充裕,具备高起点高标准开发建设的基本条件。
雄安新区成立的几个月内,已有上百家建筑企业进驻。9月,临时办公区破土动工;12月,市民中心奠基仪式启动,一场大规模的新区建设已经缓缓拉开帷幕。
解读:设立雄安新区,对于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雄安新区将会以装配式建筑为主,规划建设中势必还会体现出更多科技创新,节能环保的相关概念。所以新区建设对建筑企业而言,既是机遇,也是考验。
02
乘“一带一路”东风出海
海外市场份额稳步攀升
回顾: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逐步推进,中国建筑企业在海外的市场份额稳步攀升。2017 年前三季度,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 61 个国家新签合同额 967.2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 57.5%,同比增长 29.7%。
4月,由中国中铁、中国电建共同参与的中印尼高铁承包商联合体,与项目方签署印尼雅万高铁项目总承包合同,合同金额约为47亿美元。
5月,中国交建与马来西亚铁路衔接有限公司签署了马来西亚东部沿海铁路工程设计施工总承包(二期)商务合同,合同金额约为90亿马来西亚币,折合人民币约为142亿元。
7月,中国建筑中标印度尼西亚美加达卫星新城项目,项目总建筑面积2300万平方米,中标金额为1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近700亿元。
解读: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已开始进入对外投资拉开大规模发展的阶段。主动实施“走出去”的对外投资战略,是中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必然的战略选择和重要标志。趋于成熟稳定的国内大型施工企业要谋求做大做强,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必须“走出去”,寻找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03
回归住房居住属性
房地产调控持续推进
回顾: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今年以来,住房领域实施了不少新制度。除了近些年一直延续的各种行政调控手段之外,国家还加大了对住房租赁的支持力度,多地出台支持住房租赁发展的政策措施。各地方都在往租购并举住房制度的方向积极探索,一些有益探索有望成为未来改革的新方向。如,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支持北京、上海两地开展共有产权住房试点,旨在加快解决住房困难家庭的基本住房问题。
解读: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以来,全国各地出台楼市相关政策已经接近180次,力度和广度都远远超过此前任何一年。在频繁、坚决的调控政策背后,中国楼市的走向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曾经被看做是最赚钱的投资品,房子正在回归“是用来住的”属性。
随着租购并举、租售同权、共有产权、限售等政策的渐次落地,可以预期,政府将长期重点关注住房供应管理,建立层次分明的住房体系,为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构建良好的环境。
04
重大工程项目加快推进
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
回顾:2017年,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又启动了一批重大工程,这些工程或关乎全局性战略,或关乎民生福祉。
12月10日,全球最大单体自动化智能码头和全球综合自动化程度最高的码头——洋山港四期码头正式开港。
7月7日,世界最长海底沉管隧道——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贯通,一桥飞架粤港澳三地。
7月15日,世界上穿越沙漠最长的高速公路——京新高速公路全线贯通。
8月18日北京第一高楼“中国尊”顺利实现结构封顶,建筑总高528米。
6月19日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的顶部高度逾500米。
解读:2017年,中国建筑企业凭借先进的施工技术和顽强的拼搏精神,又打造出了一批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全国共投资数十万亿,包括机场,铁路,公路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又上新台阶,超高层建筑又上新高度。一个个刷新着世界纪录的超级工程,不仅彰显了我国飞速发展的经济实力,也体现了党和政府提升民生质量的决心。
05
工程建设模式发生深刻变革
PPP项目发展迎来井喷期
回顾:在国家的大力推广之下,2017年众多PPP项目落地实施。财政部PPP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9月末,全国入库项目合计14220个,累计投资额17.8万亿元,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兵团和19个行业领域,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是百亿级项目。
3月7日,成都市建委与中国电力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签约成都轨道交通18号线工程,该工程以PPP建设模式实施,预估初始投资总额约人民币347亿元。
10月26日,台州市域铁路S1线一期PPP项目举行合同签约仪式。这是国内首条采用PPP模式并落地的市域铁路项目,中国中车集团公司联合体将承建此市域铁路。该工程全长52.396km,总投资228亿元。
解读:在交通、环保、医疗、养老等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以竞争择优选择包括民营和国有企业在内的社会资本,扩大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并依据绩效评价给予合理回报,是转变政府职能、激发市场活力、打造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改革举措。
但由于我国PPP项目发展过快,也存在着包括支出责任“固化”、 支出上限“虚化”、运营内容“淡化”、 适用范围“泛化”在内的不规范问题。随着PPP项目的经验积累和政府指导意见的出台,这些问题也在不断地得到改善和解决。
06
建筑企业并购规模升级
提升中国建企国际影响力
回顾: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对企业转型升级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一部分跟不上时代脚步的中小企业,甚至是大型企业也难逃被吞食的命运。同时,还有一部分“走出去”且脚步越来越快的企业,已经开始并购海外企业,开始了全球化布局。特别是2017年,几起中国企业并购国外行业巨头的案例,见证了中国企业不容小觑的发展实力。
10月,中国交建发布公告称,旗下中交国际在多伦多正式签署了收购加拿大上市公司AeconGroupInc100%股权购买协议。
4月,江山化工晚间发布公告,公司拟以8.14元股发行股份购买浙江交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99.99%股权,合计作价53.01亿元。
解读:一系列的大规模并购,将有利于企业整合资源,开拓市场,完善整个产业链。纵向并购可以让企业获取更加稳定、优质、低成本的上游资源;横向并购可以让企业优化在全国乃至全球的生产和销售布局,拓展更多的市场业务。用并购提升公司价值,让公司业绩保持稳定的增长。
07
装配式建筑加快推进
确定“2020时间表”
回顾:截至目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部出台了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相关政策文件。3月,住建部确定2020年装配式建筑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15%以上,其中重点推进地区达到20%以上,积极推进地区达到15%以上,鼓励推进地区达到10%以上。
根据住建部提供的最新统计数据,2017年前10月,全国已落实新建装配式建筑项目约1.27亿平方米,占城镇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为4.9%。
11月,住建部认定了30个城市和195家企业为我国第一批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和产业基地。
解读: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发展装配式建筑是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按照适用、经济、安全、绿色、美观要求推动建造方式创新的重要体现,是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的重要手段。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特别是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