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解放军报
解放军报法人微信:瞭望军事风云,关注国家安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九龙微观  ·  “中国近期采购125万吨美国大豆” ·  2 天前  
占豪  ·  以色列遭袭!“未能拦截也门导弹” ·  3 天前  
占豪  ·  以色列遭袭!“未能拦截也门导弹” ·  3 天前  
军武次位面  ·  香港奢牌90羽绒服、瑞士军工极地冲锋裤|上新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解放军报

荐读 | 基层人才方阵“水涨”,部队建设才能“船高”

解放军报  · 公众号  · 军事  · 2017-05-01 12:22

正文


基层是军队的基础。基层人才方阵“水涨”,部队建设才能“船高”。当下,因为诸多因素,基层人才“留不住、用不长”等流失和浪费现象不容忽视。


解放军报“基层传真”版从4月24日起,针对基层人才难保留现象,连续推送文章进行解读,从基层高级士官人才、基层高学历人才、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到基层特长干部。着眼基层,从各个方面剖析“基层部队人才保留难”的现象及原因!



特长干部为什么“好借不好还”

——基层部队特长干部保留难现象扫描

■本报记者 刘建伟



营连的参训率不高,却理直气壮跟机关打起了“官司”!4月上旬,记者到某团采访,巧遇这样一桩新鲜事。


团训练监察组到训练场抽查,发现有两个连队人员参训率不达标不说,还没有跟训干部。“啥情况?”监察人员责问原因,连队干部倒出了一肚子“苦水”。二连刘指导员解释说:“自己在连队准备精品课授课评比,连长去机关开会。连队俩排长,一个考上研究生学习去了,另一个精通电脑刚被机关‘挖’走。你说,我们咋跟训?”


“我们连情况也差不多!”五连李连长接着吐槽:“副连长是新闻系毕业的高材生,平时连队写写画画的活都被他‘包圆儿了’。有一次上级机关来检查,看到副连长一些展示成果后,没出一周就以代培的名义把他挑走了,连队主官分身乏术呀。”


俗话说:“留住一个人才,胜有千两黄金。”调查发现,上级机关愿意借调的特长干部一般以能写材料、精通文体、擅长电脑者居多,基层的特长干部经过几次任务淬炼,很有可能就被上级“瞄上”,然后借调或者代培,如此一来,“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基层连队明显感到干部不够用了。


现在各级不是三令五申“向基层还人”吗,为啥还留不住这些特长干部?面对记者的提问,北海舰队某基地教导员亓秉文摇着头说:“虽说实施了干部动用审批制度,但上级机关一个电话,要临时借个干部用一天两天的,我们基层主官谁也抹不开情面啊。”不少营连主官担心:特长干部被借用一天两天,看似小事,却不仅影响连队工作,而且容易造成干部心思不稳,不安心基层工作。


这些担心不无道理。“‘拉壮丁’‘打短工’式的借调很容易产生‘副作用’。”一些连队干部表示,有些特长干部占着排长的“令”,却干着机关干事、参谋、助理的活儿,回到连队后“水土不服”,明显“不合群”,工作热情也没了。


不少营连主官坦言,毕业分配下来的一些有特长的新学员,连队并不是太爱要。相反,那些能力素质“平平常常”的却大受欢迎。原因很简单:特长干部培养来培养去,早晚都得给人送出去;而那些没特长的干部“不显山不露水”,看起来虽然“不出彩”,但至少可以“用得长、用得远”,关键时刻能“顶一把”。


如何让特长干部走出窘境,安心扎根基层发挥“光和热”?记者发现,很多部队正在积极采取行动解决这些问题。


不少单位把落实干部编制作为部队正规化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不定期杀“回马枪”,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建立责任制,谁出问题“板子”就打到谁身上,从而消除了以往随意借调、代培特长干部的现象,还人于基层。


万丈高楼平地起,树立千尺在根深。某防空团注重引导特长干部建立“只有基础打牢了,发展才会有后劲儿、有长劲儿”的成才坐标。该团干部柴梓松由大学生士兵直接提干,是个多才多艺的“多面手”,团里先后3次找他商量想选调他进机关,均被他以还要“蹲蹲苗”为由婉拒。柴梓松任排长和指导员期间,受过挫折挨过批评,但他都 “挺”了过来,被原沈阳军区评为“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标兵,个人荣立一等功。


“人才培养要有前瞻眼光,对特长干部要持续跟踪培养,当好他们的成长‘设计师’,使其尽快脱颖而出。”沈阳联勤保障中心领导指出:不能一概排斥“这山望着那山高”,尤其是在部队加速转型的新时期,领导的观念必须带头转变。


扎根一线淬火方能跑出“千里马”。记者深切感到,对于特长干部,要激发他们把特长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不仅各级领导应该多压担子、多给舞台,他们自身也应当以平常心在一线踏实磨砺,这样,“特长”才能真的更长……


大家恳谈


借用特长干部当慎重

■  北京卫戍区政治部干部处处长 杜 江


长期以来,一些基层营连干部中善写材料的“笔杆子”、才艺出众的“小能人”,经常被以各种名义借调机关帮助工作,时间少的几个月,多则一两年,即使下不了命令落不了编,也不轻易让其归队,基层不便向机关催要人,干部本人也不着急回。


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一方面机关借调基层有一技之长的干部,无需顾忌编制问题,用起来顺手省劲;另一方面基层工作相对辛苦单调,到机关帮忙能够开阔视野眼界,将来成长进步的空间更大,所以干部本人也愿意“被借调”。从表面上看,二者各有所得,皆大欢喜,但实际上机关随意借调基层干部现象弊端多多、危害不小:一来基层干部长时间脱离连队,影响干部的在位率,个别连队主官甚至成了“光杆司令”,分身无术、有苦难言;二来耽误特长干部在基层加钢淬火、蹲苗锻炼,时间长了还容易助长不良风气。


杜绝此类现象,应从长计议,拿出治本之策。既要鼓励特长干部在基层摔打锻炼,让他们懂得只有投身到事关官兵切身利益的具体事务中,才能真心感知基层,才能担当更大的责任;同时各级机关又要牢固树立编制就是法规的意识,明确干部借用程序,规范使用管理机制,尤其是要坚决杜绝选调借用特长干部上的主观性、盲目性、随意性,确保基层干部令位相符,用管一致,健康成长。


有借有还才能皆大欢喜

■ 中部战区陆军某舟桥旅五营教导员 王庆林


“报告教导员,这边的文艺汇演刚刚结束,我们营的节目取得了第一名。”记不清这是白维鑫第几次给我电话报捷了,这个毕业分配到营里已经两年的排长,综合素质不错,一直是营连编排节目、文艺创作的主心骨,自从上个月被机关“借用”后,营里的文化工作很快“散了架”。这不,我又厚着脸皮把他从机关要了回来。


像白维鑫这样拥有一技之长的干部在营里还有不少,一些临时帮忙的任务也经常落到他们头上。说是“临时”,可时间可长可短、不一而足。除去借调、学习、集训、休假的干部,有的连队主官甚至成了“光杆司令”,导致大项任务忙不过来,连队干部在位率保持不够,增加了训练风险,也加重了在位基层干部的负担。


俗话说: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特长干部临时去机关参加重大任务,对他个人和连队而言,应该是件双赢的事情。关键在于,何时去、何时回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和节点,上级机关能够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借调基层干部,同时充分考虑营连实际,在不影响正常工作开展的情况下有借有还,这样,才能皆大欢喜。


我的无奈谁人能懂

■ 西部战区陆军某旅副连长 马晓亮


“小马,最近很不在状态啊,要注意了!”借调两年无人问津的我,真想把科长的话怼回去。


我就是宣传科小马,真实身份为火箭炮营某连副连长。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首批军乐指挥班的我,自两年前在一次文化活动中崭露头角后,被宣传科一眼相中。


进入机关,筹划活动、导演晚会、主持节目,工作干得风生水起。整整一年,终于盼到调整纳编,我自信满满,然而机会还是擦肩而过。


在科里,筹划主题教育、组织中心组学习的任务也落到我头上,加上参加实兵对抗演习,我是一边忙“打仗”一边搞业务,没日没夜3个月。跨区演习实绩突出,但因我不是在编干部,说好的“三等功”转眼“拱手相让”,老连队也因我长期“脱岗”直接取消了我的评功资格,凉凉的心只有自己能懂。


去年6月,因改革缩编,我的纳编梦又一次破灭。帮忙两年,眼看同批排长一个个走上主官岗位,而我还在机关苦苦寻找身份认同。我的无奈谁人能懂?


本文刊于2017年5月1日解放军报

“基层传真”


链接:



90后军医为何递交复员申请

——基层部队专业技术人才保留难现象扫描

■本报记者 刘建伟

这虽是一则旧闻,给某团党委带来的震动和思考却一直持续到现在。

两年前,该团三营一名军医突然递交申请报告:“骏马能历险,耕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我申请复员!”报告字不多,却如尖针般扎在团党委一班人心头。

本有大好前程,却要转身离去,这是为何?团领导调查得知,这名90后军医专业技术过硬,工作积极,然而分配到团队两年来,只能给战士开点感冒药、打个点滴,这让他感到“英雄无用武之地”。

“没出路,进修机会又少,还不如早点撤!”看到自己与在大医院工作的同学专业水平差距越来越大,这名军医犹豫再三,向组织递交了复员申请。虽然经过组织耐心做工作,这名军医收回了那份“不成熟”的申请,但此事却给团党委留下一个思考题:基层专业技术人才为啥留不住?

“客观上,基层部队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周期长,生长速度赶不上职级调整和转业复员速度;主观上也存在对如何保留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研究不够、办法不多等问题。”某师领导介绍说,他们专门制订《专业技术干部岗位称职及考评办法》,对业务水平、科研能力、工作作风等进行量化考评,让有为者得实惠、实干者能进步,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从而增强基层的吸引力。

“关键要做到‘择’与‘用’一致。”某炮兵团政委张建中说,过去刚从院校毕业的干部还未到部队,就已被分配到各个岗位。针对这种强调“服从组织分配”,淡化个人专长和意愿,导致“难尽其才”的现象,他们制订“因人择岗”的分配方案。近年来,分配到该团的数十名专业技术干部,均走上适合自己发展的岗位。

因人择岗带来顺势成才。该团修理连博士助理工程师易当祥不是没有“另攀高枝”的机会,但他坚信基层同样是施展拳脚的好地方。他研制的“陆军士兵心理测试、训练与考评系统”,在官兵心理服务中作用显著。

“按照成才的椭圆规律,只有抓住‘近轨点’及时起用人才,才能发挥他们的最大潜能。”某团李政委从一件事情中得出了这个新鲜的“人才椭圆理论”。

去年,一名专业技术干部刚分配到团里时,各方面能力并不突出,但他对电脑很感兴趣,有一股钻劲。李政委看准这一点,第一时间把他放到信息化知识教员的岗位上,给予办公经费,又送他到友邻单位接受培训,让他担纲重要课题研究,使他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为团队信息化建设做出突出贡献。

搭建“缓步台”,容忍“走麦城”,这是某工兵团党委总结培养专业技术干部的一条经验:建立创新容错机制。既鼓励创新,又允许失败。

“科技兴军的春天,来了!”通过学习习主席今年两会期间在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某修理营工程师刘强心潮澎湃,“这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时代,基层更是一个大有可为的舞台!”

就在4月份的这次采访期间,记者得知一个新消息:某团刚接到担负信息化建设试点任务的通知。得益于人才优势,他们正信心十足地论证筹划,人才培养的红利正在显现。

90后军医突然递交复员申请,基层专业人才为啥留不住?


本文刊于2017年4月26日解放军报

“基层传真”



“读研”与“提职”为何难两全

——基层部队高学历人才保留难现象扫描

■本报记者 刘建伟

“读研归来,提职竟然没戏了!”4月初到某团采访,一名机关干部还在为已转业的老搭档打抱不平。

几年前,这名机关干部当连长时,和他“搭班子”的指导员正连满两年后,考取了军队院校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虽然满足提职条件,但因在校学习的这两年没有参加连队工作,结果与提职“失之交臂”。

“‘关键一步’慢,导致‘步步慢’。”这名机关干部很惋惜地说,因为失去了年龄优势,“老搭档”不得已只能“向后转”——转业回地方发展。

记者调查发现,像这样“读研回来,位置没了”的现象并非个例。近年来,官兵提高文化素质的热情日益高涨,不少基层干部考取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成为从基层飞出的“金凤凰”。

按理说,考硕读博是好事,可记者采访发现,一些单位领导缺乏大局意识和长远打算,总担心辛辛苦苦培养的人才另攀高枝,甚至患上了“人才培养恐惧症”,习惯对干部读硕考博设“关卡”,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此外,个别单位出于对眼前工作的考虑,对一些发展潜力不大、表现不够优秀,甚至并不打算在部队长干的考研干部迁就照顾,对用着顺手的优秀干部反倒不愿放手。

“卡”住人才的本意是想留住人才,但实际上却为人才套上了“紧箍咒”,使“爱才”变成了“囿才”。某特战旅政委马宝川说,未来战争是高科技战争,随着科技兴军步伐的加快,与改革强军需要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缺口不断加大,到院校升级学历无疑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途径。

“考研热”一度让许多干部无法安心工作。某旅党委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在搞好教育引导的基础上,他们出台考研的“硬杠杠”:要想读研升级学历,必须过好基层关、军事关、带兵关。几年来该旅先后选送20名干部入校读研,个个具有较强的军事素质和丰富的带兵经验。

学习未归来,位置先留出,这是某团党委爱护人才、保留人才的实际举措。该团让一些干部“揣着任职命令进课堂”,将学成归来的研究生安排在机关和重点营连主官的岗位上,为他们发挥才能提供舞台……听说团队如此重用人才,这几年考出去的10多名“金凤凰”全都回了巢。

“把人才送出去,眼前可能受点影响,但从长远来看,换来的是战斗力的提升。”某团党委让“读研”干部边学习边了解部队建设情况,把学习内容与部队实际结合起来。去年,该团在研究攻关炮兵数字化系统软件时受阻,一名在读研究生利用学习间隙刻苦攻关一个月,帮助团队破解了这一难题。

提及此事,该团领导感慨地说:“培养人才要出于公心,舍得牺牲‘眼前’的政绩。用暂时可能失去的红旗,去换得未来战场上的斩关夺隘,这既是为干部的全面发展负责,更是为部队的长远建设负责!” 近年来,该团先后有10名研究生干部在基层营连主官和机关主要岗位上发挥重要作用,形成了千里马竞相奔腾的喜人局面。

读研归来,提职竟然没戏了!读研与提职为何难两全?


本文刊于2017年4月25日解放军报

“基层传真”



“顶尖高手”为何不想放却又留不下

——基层部队高级士官人才保留难现象扫描

■本报记者 刘建伟

“太‘残酷’了!”谈起基层“高级士官人才保留”的话题,某团领导颇为感慨:前年底团队选取三级军士长,修理连军械修理技师于志东和装甲车场坦克技师田野,经过激烈角逐后“入围”。然而,名额只有一个!

谁走谁留?团党委一时难做决断。“卡”条件俩人全都符合,论实力俩人不分伯仲。“PK”到最后,田野因参加过抗战胜利日阅兵略胜一筹。

尽管于志东一千个舍不得,可还是不得不含泪告别军营。他前脚刚走,后脚团队就遇到问题:好几种装备出现故障没人会修,不得不屡屡打电话请他“远程支援”。

“这样的人才‘不想放’,却又‘留不下’!”团领导告诉记者,当年憾别军营的,何止于志东一员“大将”,像修理连四级军士长何贤亮因学历问题、警侦连四级军士长郑攀登因岗位不满8年的“硬伤”,在第一轮筛选中就被“卡”了下来。

“这些‘宝贝疙瘩’,哪一个离开都是部队的损失!”某工兵团政委王兴海对此感触颇深:因名额限制或不符合高级士官选取条件,好多专业“大拿”不得不痛别军营。

“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走访基层,很多官兵告诉记者:基层人才难保留,最难保留的当数高级士官。以选取三级军士长为例,必须符合“连续从事本专业工作8年以上”“经过相应培训,其中拟选专业岗位已列入全军院校士官学员培训目录的,须经院校2年以上正规培训”“须具备技师以上技能等级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等条件。这些硬杠杠,把绝大多数四级军士长卡在了“线”外。

一名今年底面临选晋三级军士长的老兵坦言:这些标准看似公平,实则苛刻。仅拿“连续从事本专业工作8年以上”这一条件来说,看起来不难,但近年来部队换装转型步伐大大加快,很多岗位不断变化调整,能在一个岗位上干满8年实属不易。前不久,他们团梳理发现,能选取高级士官的岗位中,竟找不出一人符合这个标准。

“其他条件就更难满足了!”这名老兵告诉记者,他通过政工网对集团军50名四级军士长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经院校2年以上正规培训的仅6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也只有12人。

满足这些条件咋这么难?不少老士官都说:越是有名的专业“大拿”、技术骨干,平时越容易被任务“绑架”,越难有去院校培训的机会。某团去年就出现“顶尖高手没留下,二流选手却上榜”的尴尬:按照选拔标准一“卡”,结果3个技术“大拿”都不符合条件,反而是一个技术比不上他们的“二流选手”符合标准。

职业资格考试也不简单!某团修理连士官刘强是远近闻名的“修理大拿”,修理起坦克来那是“三指捏田螺——手拿把掐”的事,曾出色完成10多次大型演习保障任务。可面对高级职业资格考试,他却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

面对官兵感叹,一位师领导看得更深:政策制订的初衷尽管是好的,但必须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完善,这是客观规律。当然,各级党委和领导也要注重帮助有发展潜质的士官科学规划成长之路,不能光使用不培养。试想,一个打仗急需、基层想留的士官,却因没有《职业资格证书》或学历不够而留不下,那得多可惜。

“也可以尝试打破平均主义。”不少领导都说,一些单位受指标限制,关键岗位留不下人,而有的单位有指标却没有人才,建议打破平均,跨建制选取,使技术大拿能够顺利留队。

不少基层官兵建议:随着改革推进,能否将那些技术精湛、献身国防意志强烈,但又因选取名额有限留不下来的士官转为文职人员,这样既不违反政策又能留住人才!

“保留人才就是保战斗力。”听着一个个建议,记者心潮起伏:随着国防和军队改革的不断深化,士官队伍的明天一定会越来越好!

不想放却又留不下,基层高级士官人才为何难保留?


本文刊于2017年4月24日解放军报

“基层传真”



军报记者微信发布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