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数据被喻为“新时代的石油”,这一国家级平台的诞生,会是民营企业借势腾飞的新跳板,还是市场经济的隐忧?
2025年2月13日,经济观察网独家披露相关部门筹备成立国家数据集团的消息,2小时内破10万+阅读量,转发过万,激起千层涟漪。
当数据被喻为“新时代的石油”,这一国家级平台的诞生,会是民营企业借势腾飞的新跳板,还是市场经济的隐忧?
中国民营企业的创新力,长期受困于数据资源的碎片化。
以某中部省份为例,交通局与共享单车企业的数据因格式差异与隐私壁垒难以整合,最终导致城市交通管理模型失准。
下一步,国家数据集团若能在顶层设计中统一数据标准、搭建跨行业流通平台,或可为民企提供“一站式”数据资源池,降低其数据获取与清洗成本。
再假设,该集团若能引入区块链、隐私计算等技术,成功构建可信数据交易机制,对中小民企而言,这或许意味着,能以更低门槛接入高价值数据(如能源、医疗领域),还能规避合规风险。
根据《“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将催生万亿级市场。
据此,国家数据集团若成功打通行业壁垒,民企还可借势开拓新场景。比如物流企业能结合交通数据优化路线、金融科技公司能利用信用数据开发普惠产品、传统制造业企业能借工业数据实现智能升级。
但是,资源集中化也有可能成为一把“双刃剑”。
一些地方数据集团的探索已暴露隐患。
比如某省曾因政府部门与企业数据收益分配纠纷,导致合作项目流产。若国家数据集团在资源整合中过度倾向国企或行政力量,民企可能沦为“数据佃农”,被迫接受高价数据服务或边缘化参与。
从政策设计的层面看,目前,国内数据权属、跨境流通等法规仍存模糊地带。
以相关跨境电商为例,假如该集团过度强调数据主权,可能限制此类电商对接国际市场的灵活性。
下一步,如何在安全与开放间平衡,依旧考验政策设计者的智慧。
我们不妨可以从国际经验中寻找答案,考量一下私企主导模式的得与失。
以Palantir(一家通过技术创新和商业合作获取收入的私营科技公司,现为上市公司)为代表的行业巨头,一度通过并购等举措构建起独一无二的数据帝国。
长期以来,Palantir为其政府、企业提供定制化数据分析服务,市值一度突破500亿美元。但弊端亦存在,同行业的其他中小企业在数据定价、使用权上缺乏议价能力,Palantir 一家独大。
再以欧盟为例,欧盟通过《数据治理法案》推动公共数据开放,并成立非营利性数据中介机构。德国工业4.0平台即由西门子、SAP等企业共建,中小制造商可付费接入标准化生产数据。此模式虽保障公平性,相关流程却比较官僚化。
回到国内再看,国家数据集团的成立,本质是一场关于数据文明的重构实验。
对民营企业而言,它既是破除资源桎梏的“破冰船”,亦可能是市场分化的“加速器”。
基于此,若想避免重蹈地方数据集团的覆辙,需恪守两点原则:其一,市场化基因不可弃;其二,包容性生态不可缺。
比如可以借鉴云上贵州的经验,以收益共享机制激发各方参与意愿,避免行政化“拉郎配”。
与此同时,还可以学习欧盟中介模式,为民企保留数据自主权,同时以税收优惠、技术补贴弥合能力差距。
正如凯文·凯利所言:“技术的最佳形态是花园,而非机器。”
唯有在数据沃土上培育多元共生的生态,民营经济的创新之花才能持久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