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8日-10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小城镇规划分会学术年会以“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小城镇”为主题,在辽宁省沈阳市顺利召开,来自全国各地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规划设计单位、投资咨询机构以及小城镇政府等关注小城镇发展与规划的参会人员超过300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高度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并指出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新型城镇化作为“新四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充分体现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所在。2024年11月8日-10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小城镇规划分会学术年会以“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小城镇”为主题,在辽宁省沈阳市顺利召开,来自全国各地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规划设计单位、投资咨询机构以及小城镇政府等关注小城镇发展与规划的参会人员超过300人。
本次年会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指导,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小城镇规划分会主办,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东北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承办。会议邀请多位小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领域的高水平专家和学者,进行精彩的学术演讲,共同探讨中国式现代化对小城镇发展的影响、挑战与机遇。
学会常务理事、小城镇规划分会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开幕式由小城镇规划分会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彭震伟教授主持。出席大会的领导、嘉宾有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何兴华,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光辉,辽宁省工程咨询集团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邢铭,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张京祥,东北大学江河建筑学院教授修春亮,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辽宁省城市规划协会会长张立鹏等。
彭震伟教授表达了对各位与会嘉宾、小城镇规划分会的各位委员、辽宁省、沈阳市相关政府部门的领导,东北大学、辽宁大学、辽宁社科院、东北振兴研究院等相关高校、智库专家学者,辽宁省各市县和经济开发区规划管理部门、重点乡镇主要负责人、省内主要规划设计机构的代表,以及来自全国各地小城镇领域的管理工作者、规划设计机构专家同行和高校师生的热烈欢迎及衷心感谢。
何兴华副理事长代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对小城镇规划分会学术年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对承办单位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东北大学、沈阳建筑大学,以及各家协办单位表示感谢。他认为今年的会议主题“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小城镇”是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大家一直探讨和关注的问题,也与城乡规划专业密切结合。中国式的城镇化具有独特的中国特色,与国际上的很多规律有一定的差异,本次会议的各个议题所承载的内涵也非常丰富,希望大家在本次会议中都有所收获。
王光辉副厅长代表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向各位嘉宾、专家学者以及奋战在小城镇规划建设一线的同仁们表示热烈欢迎和问候。他表示,近年来辽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小城镇建设,通过资金、政策、人才、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持,推动小城镇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也认识到小城镇发展仍面临人口外流、产业特色不突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存在短板等诸多挑战,如何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促进小城镇高质量发展是需要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他指出未来辽宁省将在五大方面继续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和谐美丽的小城镇。最后,希望各位嘉宾、专家学者能够畅所欲言,充分交流,也预祝本次年会圆满成功。
邢铭总经理代表辽宁省工程咨询集团,以及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东北大学、沈阳建筑大学三家承办单位,向莅临本次会议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他表示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小城镇建设,是当前新型城镇化工作的重要责任和使命,值得深入探讨。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小城镇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各不相同,辽宁也在奋力探索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路径。希望借此次会议契机,各位专家能够对辽宁小城镇发展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给予指导、出谋划策,继续关注支持辽宁振兴发展。
11月9日的主旨报告环节由小城镇规划分会秘书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张立副教授主持。11月10日上午的主旨报告环节由小城镇规划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大学国际创新研究院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游宏滔主任主持。
学会小城镇规划分会秘书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学会小城镇规划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大学国际创新研究院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高级规划师
学会常务理事,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江苏省设计大师
报告首先强调了城乡融合发展对于解决新时代社会矛盾、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性,并指出在空间作为政府可以配置的重要要素与资源的中国特色语境下,通过空间治理与政策供给来促进城乡融合的实现至关重要。
2000年以来,我国城乡发展经历了从城乡统筹到城乡一体化,再到城乡融合发展的演进。面对城乡融合发展,空间治理面临城乡土地配置失衡、国土空间管控缺乏弹性、政策体系不完备等挑战。国际经验强调要素均衡配置、制度设计与政策组合、公平与效率并行,而中国的城乡发展需充分认识自身基本环境和制度特点,发挥资源配置和政策供给优势。
最后,报告结合常州市城乡融合空间战略规划,提出了面向城乡融合的空间治理与政策供给建议,包括实施空间差异化治理策略、统筹全域要素整治、空间用途管制刚弹结合以及联动多元主体资源力量。报告强调,中国的城乡融合发展应根植于独特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结构和体制机制环境,发挥国家战略目标导向的优势,创新优化空间治理与政策供给,探索契合本土化语境的城乡融合发展的“中国方案”。
报告指出在城市病和不确定性危机的背景下,小城镇和乡村中显示出了其韧性价值。基于安全发展的目的,分析了聚落多元化、城乡融合以及韧性问题。
报告首先阐述了多元化与韧性的紧密联系,强调多元化是系统韧性的基础,包括抗冲击、可恢复和能进化的能力。特别强调了在大城市强势发展的同时,小城镇和乡村在守护农业基础、抵御经济起落冲击、守护传统文化等方面的重要抗风险价值。
进一步从空间上的城乡融合与城市韧性角度,指出城乡空间关系中呈现多吞并、难融合的特征,并指出生态优先的国土空间规划对于形成优良的城乡景观和空间格局的重要性。此外,在乡村振兴与镇村聚落的演进韧性方面,提出乡村振兴的实质是小型聚落的演进和优化,通过乡村社会和功能的多元化,提升乡村自身韧性,进而提升城乡融合系统的整体韧性。
最后,报告建议通过规划多元化提升韧性治理水平,以增强系统的韧性和治理效能。
主旨报告3:东北振兴背景下县域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辽宁省城市规划协会会长
报告首先指出,在东北振兴的背景下,辽宁省县域转型发展面临着城镇化水平高但增速放缓、县域经济短板明显、人口外流和老龄化严重等挑战。
基于国家战略引领,分析了辽宁省城镇化的现状和问题,指出县域经济是推动辽宁振兴的重要引擎,并探讨了县域转型发展的路径与实践。辽宁省致力于实现城乡融合发展,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推动产业特色发展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及优化县域空间格局,提升发展安全韧性。实践案例包括葫芦岛市建昌县的灾后重建和大连市太平湾合作创新区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展示了县域转型发展的有效途径。
报告最后总结了辽宁省县域发展在人口活力、资金投入、设施配置和环境改善等方面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以促进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主旨报告4:大都市地区小城镇收缩的现代性解释及其发展意义
学会理事、小城镇规划分会副主任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报告指出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中,城镇“收缩”已成为一种新常态,特别是在大都市地区的小城镇中尤为表现出不一样的内涵。这种收缩不仅是个体现象,更是结构与功能层级上的群体性问题,也是发展与收缩并存的复杂态势下的新机遇。
以武汉大都市区为例,小城镇现阶段面临关联节点城镇支撑力不足、经济效益较低、空间品质退化、生产功能结构失衡等问题。在具体案例中,通过对新洲、东西湖和黄陂区等样本案例研究发现,存在着非均衡持续收缩、收缩转增长、增长转收缩三种不同变化类型。这种反应人口与空间的非均衡、非同步发展,导致了土地荒废和整体空心化的共性问题,以及不同收缩型小城镇特有的个性问题。
报告最后针对小城镇非均衡收缩的发展路径,提出可以探索就地就近城镇化,积极对接区域分工;城郊融合小城镇可以借力政策调整踏准步调、及时跟进;衰退型收缩小城镇可以寻求转型、服务乡村等多种模式,以推动小城镇在现代化进程中高质量发展。
学会常务理事、小城镇规划分会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报告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下的小城镇发展,概述了小城镇从改革开放至今的发展沿革,分析了当前城镇化进程中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新发展阶段下小城镇的转型与创新。
未来需要进一步强调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分类引导小城镇发展。需要对不同类型的小城镇分类制定发展规划,发挥小城镇在城乡融合发展中的作用,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
最后,报告提出了建立多元可持续的小城镇建设资金保障机制,借鉴欧盟地区的小城镇发展资金保障策略,推动小城镇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主旨报告6:大湾区超大城市“城中村”改造路径探索与思考
学会小城镇规划分会副主任委员,华阳国际设计集团总规划师,广州大学空间规划与景观设计系系主任,教授级高级规划师
报告强调超大城市的城中村改造是另一类的“城乡融合”,体现在村庄历史的延续与融合、社会网络的纽带与重构、集体用地的困境与转化、建筑空间的改善与重塑、集体经济的组织与运营、居住功能的多样化配置等方面。
国家近期关于城中村改造的政策,涉及规划、实施、资金支持等内容,旨在提升居住环境、改善城市功能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报告分享了广东省城中村改造探索路径,从供地方式、改造方式、分享机制、历史遗留、市场机制五个方面总结了其政策特点。进一步反思了城中村改造中政府治理与市场利益、更新改造与历史保护、局部改造与远期格局、产业导入与持续运营之间的协调问题。
最后,报告展望了大湾区城市更新的发展趋势与挑战,以深圳市罗湖区湖贝片区、南山区大冲村等城市更新项目为例,强调文化友好、城市友好、技术友好和服务友好的重要性。
学会小城镇规划分会委员,中国城市发展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副总规划师,正高级工程师
报告首先介绍了县城体检的工作背景。县城体检的总体目标是作为统筹县城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重要抓手,试点阶段目标则是作为创新县城体检与宜居县城建设一体化推进的体制机制,包括部署动员、数据采集、分析评价、报告编制、成果应用5个工作阶段。
报告构建了“1+N+X”县城体检基础指标体系框架,涵盖住房、小区社区、街区和县城4个维度。住房维度关注安全耐久、功能完备、绿色低碳;小区社区维度关注设施完善、环境宜居、管理健全;街区维度关注功能完善、整洁有序;县城维度关注生态宜居、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城乡融合、安全韧性、智慧高效。
最后,报告总结试点县城的共性特征。包括住房维度自建房占比高、适老化设施缺乏;小区社区维度城中村占比高、公共服务设施不足、停车充电和环卫设施缺口大;街区维度街道秩序不佳,防灾应急能力不足,管网老化;县城维度服务县域设施有待提升等。
主旨报告8:社会-生态系统视角下大城市边缘区镇村“脆弱-韧性”转化机理与规划响应
学会小城镇规划分会委员,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北京北建大建筑设计研究院规划院院长
从社会-生态系统视角出发,深入分析了大城市边缘区小城镇和村庄在面对自然灾害和社会变迁时的脆弱性特征,并提出了相应的韧性提升对策。
报告由2023年7月北京特大暴雨对门头沟等地区的影响引入,探讨如何通过科学规划和综合治理来提升这些区域的防灾减灾能力。
大城市边缘区作为城乡结合部,其规划与发展对于实现城乡融合、生态保护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通过优化空间资源配置和提升城市系统韧性,增强城市边缘区的抗灾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最后,报告强调了大城市边缘区强动态、高复杂、弱保护性的特征,对未来多维耦合的韧性规划进行了展望。
主旨报告9:结合自然的乡村空间有限要素设计方法研究
学会小城镇规划分会委员,四川省国土空间规划研究院党委委员、副总规划师,正高级工程师
基于四川省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分析了乡村空间有限要素的构成与景观特征,探讨了乡村空间设计的价值和方法。研究采用了层次分析法,将乡村空间有限要素分为远景、中景和近景三个层面,并构建了价值评估体系,通过分析乡村景观的自然性、开敞性、多维性和在地性,提出了乡村空间设计的“八要素”。
报告深入分析了乡村空间设计与城市空间设计的差异,强调了乡村空间设计中“尊重自然、结合自然、传承文化、以农为本”的理念,并探讨了如何通过设计手法实现乡村美好宜居的大美空间形态管控。
最后总结了乡村空间设计与城市空间设计的不同之处,并提出了乡村空间设计的具体方法。通过对乡村空间“山水田园林草路村”有限要素的分析,旨在保护乡村自然朴素宁静的景观本底,营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景观格局。
主旨报告10: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估方法及地域差异特征研究
学会小城镇规划分会委员,浙江工业大学设计与建筑学院学术副院长,教授
2021年,浙江被赋予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任务,重要目标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严重制约了发展目标的实现。
报告通过对不同类型小城镇的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特征建立评价体系,分析发现不同城镇可持续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呈现“北低南高”的格局,且与中心城市分布高度相关。以此提出相关思考,认为小城镇发展,产业仍是核心,要通过小城镇发挥“纽带”作用,是同步解决“三农问题”和转变城市发展模式的可能途径。
最后提出通过管控底线,激发内生动力,创建可持续运营模式以及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来实现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小城镇空间规划的可持续发展。
高峰论坛由小城镇规划分会秘书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张立副教授主持。
高峰论坛特别邀请了小城镇规划分会副主任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耿虹教授,小城镇规划分会副主任委员、华阳国际设计集团总规划师、广州大学空间规划与景观设计系系主任温春阳教授,小城镇规划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大学国际创新研究院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游宏滔主任,东北大学江河建筑学院修春亮教授,小城镇规划分会委员、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张国涛总规划师,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刘大明副总经理,小城镇规划分会青年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乔晶老师,小城镇规划分会青年委员、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张园林老师八位专家和青年学者在主席台就座。
八位专家和青年学者分享了会议期间主持论坛的感想体会,并就会议主题“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小城镇”展开热烈的讨论。讨论内容涉及小城镇研究的区域视角和分类思维,如何从治理、运营、发展机制等方面加大对小城镇研究的力度,小城镇的发展路径和战略研判,如何应对人口变化给小城镇带来的挑战,国家战略背景下小城镇如何应对产业转型等方面。
在自由讨论环节,专家们提出要关注小城镇的资源低效配置问题,加强对小城镇低效资源的评估,并就浙江小城镇建设的先进经验进行了交流。最后,与会专家还与台下的参会代表进行了提问互动。
11月9日下午的三个平行论坛,以主题报告+论文宣讲+专家点评的形式展开,共完成10个主题报告、21篇论文宣讲,小城镇规划分会的六位专家对宣讲论文做出精彩点评。
11月9日晚,小城镇规划分会召开了工作会议,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何兴华出席会议,小城镇规划分会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彭震伟教授主持会议。
小城镇规划分会张立秘书长首先作分会2024年工作总结报告和2025年工作计划报告。
在自由研讨阶段,各位委员针对小城镇规划分会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工作设想各抒己见,相互交流工作实践经验,提出了联系西部地区小城镇进行发展指导、搭建青年工作者学术交流的平台、建设小城镇监测基地、开展乡镇规划建设科普工作、开展乡镇规划编制审查及实施评估监测工作,以及应对新形势转变研究思路和方向等促进小城镇规划分会进一步发展的宝贵意见。
最后,何兴华副理事长针对本次工作会议作出总结,他首先对小城镇规划分会2024年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感谢所有委员对学会工作的大力支持。他表示,分会是一个研究领域,小城镇规划分会是以小城镇为核心的一个学术研究平台,希望大家可以在这个领域长期深耕,用长远的眼光做跟踪研究。何兴华副理事长还谈到了小城镇这个概念在不同阶段的不同理解,他认为要把小城镇的发展建设理解为一种区域性的规划,要做重点筛选,而非遍地开花。最后,他希望分会未来的研究也要与当今的各种新技术新思想相结合,要关注和重视国土空间规划实施后的数据跟踪工作。
会议最后,由小城镇规划分会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彭震伟教授做总结发言。
彭震伟教授总结了本届会议举办的基本情况,并从几个方面进行了分享。他认为:本次会议议题作为中国未来发展进程中的宏大叙事,具有深远意义,在未来仍然可以持续开展研究。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视角下关注小城镇问题,涉及到区域、县城、乡村等地域,需要思考小城镇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此外,关注小城镇规划、建设及治理要注意“四新”。一是新的研究视角,比如中国式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等;二是新的理论框架,通过进一步推进学科交叉,从不同维度开展针对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小城镇研究,进一步完善理论框架;三是新的方法,包括理论、实践两个视角,希望跟踪小城镇发展案例并进行比较研究;四是新的技术,运用新技术从生态、社会、经济等各方面进行研究。
最后,彭震伟教授感谢小城镇规划分会委员们的支持以及所有参会代表的热情参与,指出未来分会将从服务行业发展、服务政府决策、服务学科以及分会的建设四个方面推进工作;也对会议的承办单位、协办单位,所有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并宣布会议圆满结束。
本文来源: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小城镇规划分会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会议 | 2023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小城镇规划分会学术年会在四川自贡顺利召开
2022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年会成功召开
共同探讨“双循环战略下的小城镇发展与规划”,2021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小城镇规划学委会年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