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读书沙龙以旅游为出发点,由作者亲自为您读书,带您领略不一样的风景,内容主要涉及:旅游管理、旅游规划、旅游设计、旅游投融资、旅游运营、实操案例等。我们要做的是专业课的阅读,有声,有色,有味,有趣。 |
风景读书
点击上方 蓝色字体 关注微信号, 每天七点,陪你读书!
▼
《中国景观史》共读 06天
今日共读目标 : 农业、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商业等产业部门,在中国以农业文明为主的文化发展过程中,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物质基础,对中国文化景观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就其本身的发展史来说,也构成了文化景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今天我们邀请 大地风景文旅集团综合事业部副总经理庄萍为大家继续分享在农耕区内部,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差异而形成的不同类型的农业景观。
庄萍
大地风景文旅集团综合事业部副总经理
在农业区内部,人们以种植业为物质生活资料的基本来源,同时也发展家畜、家禽的圈养业和家庭手工业,构成一种自给自足的复合经济。随着人口的增加,种植业日益与畜牧业争地,以至不仅渔猎居次要,畜牧业的发展也受到限制,形成重农耕、轻畜牧的经济生活格局。如果说,先秦和秦代农牧业还比较均衡,那么,到了汉代,畜牧业则降为第二位,以后历朝更偏重谷物,忽视畜牧。农业区居民的食物构成也便以素食为主,并对民族体质、性格造成深远影响。
成书于东汉、魏晋之际的《四民月令》向我们描绘了中原农村那种耕织并重、耕读传家的田园牧歌般的生活方式:“(正月)农事未起,命成童以上入大学,学五经。…谷雨中,蚕毕生,乃同妇子,以勤其事,无或务他……(十月)农事毕,命成童入大学,如正月焉”。这种“以农桑为本”、耕织并重的谋生方式,是在一个个小农户内独立完成的。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云:“一农不耕,民有为之饥者;一女不织,民有为之寒者”,强调了耕织的重要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的诗句,生动地刻画出了男耕女织的农家生活景象。
中国各地自然生态环境的不同,产生出许多种不同的农业文化生态体系。正如《淮南子·齐俗训》所言:“水处者渔,山处者木,谷处者牧,陆处者农”,一定的地理条件对应于一定的农田耕作系统。在华北平原,雨水较少,旱作农业发达,发育了旱地耕作体系;在南方,雨水丰富,河网密布,水位较高,发育了圩田系统;在山地,尤其是南方山地,则产生了梯田耕作系统。
农业生态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耕地。几千年的农业文化,培育了中国类型多样的耕地。耕地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是人类开垦之后用于种植农作物并经常进行耕耘的土地,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根据七十年代资源卫星照片量算,中国耕地实际面积比国家统计局所提供的数字大,约二十多亿亩。绝对数虽大,但从耕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来看,中国仅占百分之十四,而印度占百分之五十三,美国占百分之二十。中国以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养育着 世界上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被认为是中国对人类最伟大的贡献之一。
表:中国历代耕地面积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等;《中国耕地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测绘出版社1992年版)
注:面积折算标准;1市亩=1.566汉亩=2.149唐亩=1.099清亩
根据历史记载,并按古今面积计量单位对照标准折算,从西汉至今,中国耕地面积绝对数大体上呈上升趋势,但人均占有面积却不断减少;尤其是1949年以后,不仅人均耕地面积逐渐减少,而且由于城市化过程不断占用土地,耕地的绝对数也在逐年减少。土地与人口之间的压力是目前中国面临的一大困境。
上述耕地的类型和地区分布,反映了中国农业文化的历史进程。 数千年的垦殖活动,使中国耕地逐步扩展。中国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农业集中于黄土高原东南部的河谷地带,并以耐旱的小米为主要作物。《诗经》所描述的中国早期农业景观,大都集中在黄土高原,说明农业与耕地也集中在这一地区。
汉族原始农耕文化首先向东部华北平原和西部青陇高原推进。尤其是东部,水热条件较佳,从殷商到战国,小米、小麦已在华北平原广泛种植。以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为中心,中原地区的农耕文化不断推进,并与各地原有农业文化相结合,逐渐扩大其空间范围,深入到中国的大多数宜农地区。
早期中国耕地扩大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屯田。一部分屯田地区分布于原来的经济富庶区,一部分则在近于周边各族的地方。三国咐代魏蜀、吴各国都非常重视土地开垦,在关中平原、河东地区、太行山东、伊洛盆地、汝颍淮泗之间、江淮之间、汉江中游地区和江汉平原、长江之南,以及近于边地各族的地区,都有大量屯田分布清时期,中国中部的两湖地区,垸田进一步向沼泽化的湖区推史上开发较少的鄂西山区也在明初开始由流民进入开垦。分代两湖地区人口压力增大,一部分人口就地开垦更多土地,另一部分人口则流向四川垦殖。
四川盆地经历了秦汉、唐宋、元明清三次大规模的垦殖活动。其中第三次垦殖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垦殖高潮之一。随着四川盆地人口的移入和自然增长,耕地也不断向山坡推进,其速度受总耕地面积和垦殖指数的影响。垦殖指数为百分之七以上时,耕地开始往丘陵中部、山地坡麓推进;达到百分之九以上时,耕地开始向丘陵上部、山地中部推进;当垦殖指数达到百分之十一点五以上时,耕地则推进至丘陵顶部、山地上部,并出现梯田化趋势。云南在宋、元、明时期也大力兴修水利工程,设置屯田,屯区遍及云南各地。元代时屯田面积达五十二万多亩。
南方的广东地区,土地的开发在隋唐时期进入扩大期,但主要集中在五岭、粤西一带,海南岛也在环岛地带设置了州县。宋元时期广东进入围垦沿海低地的时期,彻底扭转了沿海落后于北部山区的局面全省耕地得到广泛开垦。
中国西部和北部、东北部非农区和农牧交错地带的耕地开垦,也经历了不断扩大的历史过程。元代在甘肃行省以西地区兴修水利,实施屯垦,颇有成效。新疆耕地的开垦主要以屯田形式完成,并从汉代起就长期集中于南疆,北疆的开垦至清前期才开始。内蒙古东部赤峰市、哲里木盟一带科尔沁地区,清代前期仍为牧区,自康熙时代开始在此开荒,以后垦荒范围不断扩大,至清末已出现了农、牧并存的局面。东北犁耕农业在战国至南北朝时期,主要分布在东北南部地区。在高句丽、渤海和辽代,东北东部山区和西部草原地区相继得到开发,扩大了农业分布的范围。在金代东北北部也得到较广泛的开垦,出现了犁耕农业。元明时代东北的农业有所衰退,到了清代农垦又有发展。
耕地的扩展,必然伴随着原先用于放牧的草场的退缩。历史上许多地区都随着汉族移民的进入,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西北如此东北如此,河套地区亦如此。在四百毫米等降水线的农牧交错地带,这种牧场变农田,农田变草场的情况常常交替出现。
河套平原在先秦时期曾是匈奴等民族的游牧地区,“地固泽卤,不生五谷”(《史记·平津侯主父传》)。但从秦汉以来,在人口移入、不断开垦的作用下,河套平原一部分形成引黄灌区农田生态系,另一部分则因荒漠化而出现乌兰布和沙漠。
中国东部人口集中地区也是耕地集中分布的区域。目前全国近百分之九十的耕地集中在东半部。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三大平原所在的十四个省(市)的耕地就占全国的百分之五十九。中国悠久的农业耕作史,大部分土壤不断熟化,以至某些土壤的性状发生根本变化,形成特殊的人为土类,如水稻土、淤灌土等。
一般而言,近村镇的耕地物质投入多,耕地质量也较高,而远离、村镇和道路的耕地则相反,从而形成由近及远,地力等级由高及低的环状分布。而且由河谷、盆地至山坡形成梯式分布。在山麓平原地带,人为耕种活动沿冲积扇展开,因而形成耕地的扇形分布。
不同的耕地生态体系和农业文明,孕育了不同的以农产品为中的土特产品系列,使中国各地除了大众化物产之外,还有特殊的物产,构成全国性的分工生产体系。有些特产通过向朝廷进贡的形式地位得到了强化,知名度得到提高。
图:养育了中国文化的土地资源分布
(据陆心贤:《中国经济地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畲田是刀耕火种的山区田地。这种粗放的耕种方式,相当古老秦汉时代,当黄河流域的种植业已发展到较高水平时,长江流域由于土壤粘结,难以用木石一铜石农具耕作,水稻对种植技术要求又较高,因此其耕作方式仍然停留在火耕阶段。《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盐铁论·通有篇》亦云:“荆、扬….…·伐木而树谷,燔莱而播粟,火耕而水耨”。《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载:“胖涧郡,…俗好鬼巫,多禁忌。畲山为田,无蚕 桑”,说明两汉时代贵州西南部、云南东南部即有“畲田”(刀耕火种)之举。史料对畲田的记载,到唐、宋时代逐渐增多。唐代诗人刘禹锡《咏三峡竹枝词》云:“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温庭筠《烧歌亦云:“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自言楚越俗,烧畲为旱田”。至北宋时,畲田仍在流行。《宋史·食货志·农田》对畲田生产作过规定:“山林之间,合顺时令。其或昆虫未蛰,草木犹蕃,辄纵原则伤生类。诸州县人畲田,并如乡土旧例,自余焚烧野草,须十月后方得纵火”。南宋诗人范成大在《劳畲耕诗序》中,也对畲田作了如下描写:“(畲田),峡中刀耕火种之地也。春初砍山,众木尽蹶。至当种时,何有雨候,则前一夕火之,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
虽然自汉武帝经营南方以后,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传播逐渐摆脱了刀耕火种的落后方式,但在南方许多地区,这种种植方式一直得以保留。例如海南岛黎族有“砍山栏”活动,广西大瑶山壮族和贵州侗族地区等还可见到这一景观,但最为集中的却是云南广大 少数民族地区。
刀耕火种并不总是一种落后原始的农业生产方式,而不过是一种生态适应。人口退向山地后,因适应山地条件而采取了刀耕火种方式,这种情形在云南古代各族历史上屡见不鲜。例如彝族:“爨蛮之名,相沿最久,其初种类甚多,…大略广则刀耕火种”;哈尼族:“在宁洱者,刀耕火种”;阿昌族:“巢居山中,刀耕火种,多旱谷”;普米族:“西番一种,居寒山冷谷中,…·刀耕火种”;苗族“喜居箐林,烧火山种植,林败则迁,无定所”。目前云南西北部、西部、西南部和南部,存在一个新月型的,与缅甸、老挝、越南相邻的刀耕火种带,面积约为十余万平方公里,从事刀耕火种的人数,估计约有一百多万人。这一地带百分之九十四的面积皆为山地和丘陵,而刀耕火种的农业系统就分布在这一地貌单元。从事山地刀耕火种的民族包括独龙族、傈僳族、怒族、普米族、景颇族、德昂族、佤族、拉祜族、布朗族、哈尼族、基诺族、彝族、苗族和瑶族等,主要分布在独龙江地区、怒江峡谷两岸高黎贡山和怒山较高海拔的闭塞地带、德宏部分地区、临沧地区西部、沧源和西盟阿佤山区、勐连、澜沧、勐海、勐腊、江城、绿春、元阳、金平等县。
Tips: 今天的领读就到这啦!
从3月5日开始,我们将共读的是《中国景观史》,请各位书友记得每天阅读我们的推送哦!
不知道如何共读的书友们注意啦,关于如何打卡:
1、将每日风景读书推送的文章不设分组转发到朋友圈,截图发给风小景或风景读书会员群均可,可以每天一发,也可以月末集中来发。 打卡时间仅限每日早7点-晚24点
2、打卡签到本着自愿的原则,小景主要是为了鼓励大家多读书,多学习呦~
3、针对当日忘记打卡的同学要记得“补打卡”哦(补打卡:将遗漏打卡的所有天数的文章在朋友圈转发,并截图给风小景,当月补打卡次数 最多1次 ),不然风小景也会督促大家打卡的哦!
关于完成阅读任务的奖励:
1、坚持每日阅读并 不设分组转发朋友圈,连续打卡签到累计一个月 的同学将会 获得2018年大地风景研究生班全年网络课程价值100元的优惠券 。详情请咨询风小景。大地风景研究生班报名链接:http://mp.weixin.qq.com/s/ca3E6crZhosUSEs9h5F75g
2、欢迎大家在 共读微信文章下方留言区留言,分享自己的读后 感,获得留言点赞最多者, 我们也将选出 3名优秀评论者 赠送 大地风景研究生班全年网络课程价值200元优惠券。
“风景读书”将与您共读
《中国景观史》
如果您想跟我们一起读旅游行业的经典书籍
立即报名
更多信息,请咨询风小景
识别下方二维码
|
新闻晨报 · 【界限】狮子盯着你吃饭,黑熊围观你洗澡…如何与动物和谐相处,这里有不一样的答案 8 年前 |
|
水木文摘 · 什么样的女人才会越活越值钱? 8 年前 |
|
梅斯医学 · Crit Care Med:危重患者低钠性脑病的治疗 7 年前 |
|
大数据文摘 · DeepMind早就不再下围棋了,新论文训练AI进行逻辑推理 7 年前 |
|
美树嘉文艺志 · 我应该有个伴侣吗?以及,如何相处? 7 年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