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企创网
企创网,财经、投资、理财,商业、企业、创业,管理、营销、运营综合平台。 微信公号:ckshikong 主编微信:383270160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服饰丨当超现实主义与新浪漫主义融合,颠覆传统 ... ·  4 天前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资讯丨2025年春节假期国内出游5.01亿人次 ·  5 天前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范迪安:戏虽落幕,台还敞开 ·  4 天前  
植物星球  ·  山谷里的铃兰来了,今年还有粉色和重瓣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企创网

《芳华》背后:政治敏感,成为近几年冯小刚电影营销手段的春药

企创网  · 简书  ·  · 2017-12-18 16:55

正文

设影网:昨天小影一个自媒体圈的朋友在微信上和我说,他在某平台的媒体帐号,被封掉了。然后我就问他,因为什么被封了呢?然后他就截了几张图给我,内容细节我就不说的,关键词大致就是和“硬盘”、“虐童”这些相关的。

然后我就和他说,再重新申请一个帐号吧,因政治敏感被封的帐号,基本上是申诉不回来的。他表示认同,然后说,只是之前写了那么多,觉得有些可惜。

由于爱好和工作的双重需要,小影有定期批量购书的习惯,一般一买就是几十本上百本的买。买的书多了,慢慢就会把注意力,逐渐从内容和作者身上,转移至出版社和宣传营销上。

在小影买的所有图书所属的出版社中,有一家出版社的营销最令小影印象深刻。这家公司叫做“读客”。按照网络上的资料显示:被业界誉为“单品王”的读客图书有限公司,创立于2006年。创立以来,读客所有图书平均销量超过20万册,是中国图书行业 平均销量的33倍 。读客号称是 当今中国最会卖书的图书公司

我举几个读客运作非常成功的出版图书:《古龙文集》、《鬼谷子的局》、《藏地密码》、《侯卫东官场笔记》、《东北黑道风云二十年》、《卑鄙的圣人:曹操》等。他家的书小影前后买了多套,倒不是因为书的内容多好,事实上这些书质量都很普通,从内容,到装帧,到印刷,统统都很普通,但是就是卖的特别好,而且就我对出版行业的了解,这家公司的利润一定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我为什么对这家公司印象深刻呢?因为他是图书出版行业内,十分少见地只谈商业,不谈情怀的公司。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家公司的理念和郭敬明有几分相似。当然,郭同学的作品,无论是书籍还是改编的电影,都大量向青少年传播了以拜金主义为代表的不健康价值观。在这一点上,读客或许还优于郭同学一些。读客的书,一向以让读者爽为特征,但三观上把控还是比较到位的。

为什么谈冯小刚的最新电影《芳华》,小影开篇先扯了上面两个貌似完全不相关的事情呢?别着急,接下来你就会知道这两个案例的作用。

《芳华》原著,目前在豆瓣上的评分为8.2,属于高分作品。

《芳华》电影,目前在豆瓣上的评分为7.9,评分同样也不低。

小影特意去翻看了大量评论,差不多几百条吧,目的就是看,那些之所以给《芳华》打高分的人,出于什么原因。最后,我总结了两大原因:其一,觉得故事本身虽然有些普通,甚至文笔有些油,逻辑也多处有硬伤,但是由于这是那一代人的青春,值得加一星(豆瓣一星等于两分);其二,认为电影情节什么的放在一边,单单是冯导能够把如此多的“政治敏感”事件和画面搬上荧幕,就值得加上一星。

按照上面的观点,我们发现,在《芳华》差不多8分左右的评分当中,有将近一半的分值,来源于两大因素,第一是“情怀”,第二是“政治敏感”。其中情怀这个事儿吧,在近些年的电影营销手段中堪称是完全被用烂了。尤其是主打青春文艺的影片,小制作,甚至是粗制滥造,只要打上了“情怀”的LOGO,立马都能在票房上高潮一把。

但是这“政治敏感”,相比“情怀”难度就要大多了。在目前的国内,能够将“政治敏感”玩得转的,没有几个导演。多数的中国倒影,对于“政治敏感”采取的态度,无疑都是消极避让的,能够躲多远就躲多远,尽可能不要因为“政治敏感”,耽误了自己电影的审查和上映。但是冯小刚不同,冯导作为自身的电影界“老炮儿”,非常敏锐地捕捉到了电影市场中对于“政治敏感”类型电影极高的需求,而且是高度被压抑的需求。

别人不敢搞,但我冯小刚是谁,我必须得搞一搞。

先来看看《芳华》原本定档上映的时间,本文所选取的电影海报插图中,有几幅是之前旧的海报,其中“国庆上映”的字样,还依旧十分显眼。

毫无疑问,如果冯导当初成功运作,将《芳华》这部“主旋律”+“政治敏感”双重身份的影片在国庆档上映成功,那口碑什么的几乎是无所谓的,单单“政治”这两个字,就能让《芳华》的票房赚得盆满钵满。

但是很遗憾,相关部门并不打算给冯导这个机会,让冯导借国庆这一与中国政治最敏感的话题以炒作自己电影的票房。

后来电影延期上映后,很多观众都在说,这样“大尺度”的电影,能够上映就已经是中国电影审查的巨大进步了,能不能在国庆档上映就不要奢求了。可是事实上,影片排除了几笔极为隐晦的“阶级斗争”、“退伍军人”、“中越战争”的若隐若现,全片“主旋律”基调十分明确。这样一部影片,有什么值得该片在宣传时,大书特书的“一刀未剪”?

后来电影上映后,部分媒体又协同炒作了一下,报道说部分城市的公安部门,对于部分影院的《芳华》拍片档期进行了调查,要求确保不会有别有用心之人,借机进行非法聚会、闹事等行动。但就小影亲身的观影体验来看,整场电影偶有人发笑,也偶有人伤感,但就是没一个人激动闹事的。太多事情都轻描淡写,一笔带过,甚至来不及观众做情绪上的共鸣,谈何激动?

对于冯导的电影生涯而言,2009~2010年是个重要的转折点,差不多正是冯导过完自己人生中的一大节点——五十岁生日前后。

我们不妨一起看看,以此时间段为分水岭,冯导都拍出了哪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数字为为豆瓣评分):

2009年以前:《甲方乙方》/8.2、《不见不散》/7.8、《没完没了》/7.5、《一声叹息》/7.4、《大腕》/7.7、《手机》/7.3、《天下无贼》/7.7、《非诚勿扰》/7.1等;

2010年以后:《唐山大地震》/7.6、《一九四二》/7.6、《我不是潘金莲》/6.7、《芳华》/7.9等。

自打2010年起,冯导似乎突然电影风格来了一个大转弯,从此以后,几乎拍的每一部电影,都与“政治敏感”主题算是脱不开关系了。大地震、大饥荒、上访难、文革。中国近代历史上,比较敏感的大事件,冯导都想法设法地拍摄了一批近似“话题作文”风格的作品。

实话实说,如果我们一定要评判分水岭前后的冯导作品的话,那么毫无疑问,分水岭之前的作品更为上乘。这种上乘一方面体现在作为艺术从业者的冯导,其艺术生涯黄金时期所创作作品的灵性程度,要远胜于其“知天命”之年后的水平。

另一方面,我们只能说,分水岭前的冯导作品,更像是冯导在拍摄自己最擅长,也是能力范围之内的作品。或许有些贫,或许有些俗,但是真实,不做作。但是分水岭之后的冯导,开始把悲天悯人、民族大义、家国情怀等无比宏大的价值观融入作品创作的第一要素后,冯导的能力,开始有些hold不住了。

人呐,总是越缺什么,就越想方设法表现什么。冯导早期的作品中,虽然不乏佳作,但是始终似乎就是缺乏一些“深度”和“大气”。尤其是和另外两大同时期导演张艺谋和陈凯歌比起来,老张单单一部《活着》,老陈单单一部《霸王别姬》,就足以达到“一作封神”的地步。

但是冯导呢,《大腕》很经典,《手机》很经典,《天下无贼》也很经典。但是这种经典,也分跟谁比,跟《活着》、《霸王别姬》这样的作品一摆在一起,立马就显得不够“深刻”。

近些年为了冲刺奥斯卡,张艺谋放弃了自己曾经最擅长的领域,一次次努力拍摄迎合西方主流审美的影片。但结果却是得不偿失,和早年作品相比,张艺谋近几年电影的投资越来越多,场面越来越大,演员阵容越来越强。但是最后作品的整体质量,却是差强人意。

而陈凯歌近些年由于少有新作,我们只能等待其新作《妖猫传》上映之后,再做评判。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