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7000+|阅读预计需要19min
以下内容为表达性艺术治疗美国莱斯利大学体系教授们的讲座回顾:
此刻,我们想象一下:我们就站在这样一扇门前,一扇开启全新旅程的门前。
请大家问问自己:为什么我会出现在这里?
回想过去的生活经历,是什么引领你来到这里?小时候的你是否对某种艺术形式怀有热情?是否记得自己曾经喜欢舞蹈、绘画、音乐或表演?你对自己的了解是什么?人生中的哪些部分促成了你如今的选择?此时此刻,你的生命又在发生着什么?艺术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些问题值得深思。
回忆一下,艺术是否曾让你感到安全与快乐?或许,你曾经沉醉于创作或扮演角色,这些时刻是否塑造了你对艺术的热爱?过去是谁支持了你,帮助了你走到今天?将这些记忆铭刻于心,为未来提供力量。
现在,请温柔地关注那个充满好奇心和创造力的小孩子,把他放在心中,用想象去安抚和拥抱他。像摇晃婴儿般轻轻前后摇动,或者用双手交叠放在胸口,感受那个孩子的存在。记住你是谁,你来自哪里,以及你的人生旅程。通过这种方式,你可以重新连接内心的渴望与力量。
作为一名表达性艺术治疗师,找到自己的方式去为自己、为社群、为所有需要支持的人提供创意与治愈。
这是一个有意义的使命,也是一段充满希望的旅程。
Philip Speiser博士:表达性艺术治疗整合性探索的过程
希望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你,可以准备一张纸,并先在纸上画一个形状,或者画一个符号来代表你自己。通过这种方式,来感受整合艺术表达带来的体验。这个符号可以是任何形式,视觉上象征着你是谁。
在探索表达性艺术治疗(EAT)的过程中,希望通过这种方法让你更直观地与自己的内在联系起来——“我是谁?”
这整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整合性探索的过程。
“整合”意味着将零碎的技术或片段的体验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以实现疗愈。
疗愈本身也是一种整合的过程,比如将创伤碎片化的部分重新组织起来,让它们形成一个完整的自我。
其中关于
个人发展
的观点值得强调。个人发展通常可以追溯到我们童年从出生到12岁的这段时期。这个阶段,我们主要通过感知和体验去认识这个世界。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提出,
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整合的过程。
在0到2岁时,孩子通过感知与环境互动,逐渐开始理解世界;随着年龄增长,语言、符号和概念等技能逐渐融入他们的发展历程。
这一整合过程并不是机械的学习,而是自然地将新技能吸收到生活中。
等到12岁之后,我们的思维开始更加快速地发展,并进入更为理性和抽象的学习阶段,比如数学、科学、艺术等知识领域。
现在,回到刚才的绘画任务,请花点时间思考,什么是你擅长的、最能体现你自身特点的?
绘画不仅仅是艺术的表达,也是一种探索自我创造力的方式。正如Philips教授的好友兼导师Robbins所说,艺术家是一群用理性与感性共同理解和创造世界的人。
他们敏感而独特,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艺术家才能表达创造力。
我们的来访者,无论是否具备艺术天赋,都可以通过这样的探索重新接触到自己的创造力。
表达性艺术治疗中的先驱者
角色扮演和心理剧领域的先锋人物莫雷诺教授对于Philips教授的影响无疑是终身的,他在探讨创意时提出了一个关键点:如何通过整合自身的各个部分,将它们通过动作表现出来,进而转化为一个具体的角色。
这种整合不仅能呈现个人内在的完整性,还能够带来深刻的改变。
现在,请你回顾过去和现在,想一想那些对你产生深远影响的人并用符号将他们表示出来,画在你纸上的适当位置。用这种方式,把他们对你的支持与影响形象化。
基于上述内容,Philips教授将介绍表达性艺术领域的四位先锋人物,他们是这一领域的重要开创者,将艺术、艺术治疗和整合理念引入这个体系中。
Shaun McNiff 是莱斯利大学的一位教授,他在这里创立了这个项目。曾经Philips教授采访了这四位艺术治疗的先行者:
为什么会选择整合这种模型?
他们的回答很有意思:
因为从小就开始接触各种艺术形式,整合艺术对他们来说是一种非常自然的表达方式,而非刻意选择的。
Shaun本身是视觉艺术家,但他从小就喜欢跳舞,跳舞对他来说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表达。后来,他成为了艺术治疗师,并采用整合型艺术治疗方法。他会让来访画出一个代表自己的符号,专注地凝视它,并听听这个符号有什么话要对来访自己说。这也是一个整合的过程。他的艺术治疗方法将绘画和舞蹈结合在一起,他总是鼓励学员通过身体动作来感知和表达自我,这也是他的一种整合方式。
所以,现在请正在阅读文章的你们也能花点时间看看自己画的那个代表符号,它有什么话要对你说?它在召唤你什么?在你探索意义的过程中,符号中是否有什么启示?如果有想法或者身体想要动起来,随时可以在画纸上表现出来。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表达方式,它不需要刻意去做,它会自然发生。
在Philips教授采访他们的过程中,了解到他们看待整合的态度和思维方式。作为整合型的艺术治疗师,我们的任务就是
帮助来访者将所有的碎片、创伤感知和体验整合起来。
正如Shaun所说,“这些图画是活的”,我们要与它们对话,它们有生命,能够动,能够带有韵律。如果你能与这些图画互动,你就能够实现自我的整合。
接下来,要介绍的是 Nathalie Rogers,她曾和Philips教授、Vivien教授以及马上要提到的Paulo教授一起在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做了很多EAT的工作。那时候,Paulo 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想法:
表达性艺术的核心就是将不同的部分整合起来。
在那个时期,团队里有艺术家、艺术教育者、艺术治疗师,甚至有一些在不同种族群体中工作的艺术家们。大家聚集在一起,逐渐将这个概念和方法整合出来,形成了我们现在的流派。所有人在每年都会参与在那里的EAT会议,一起理解并共享彼此的技术和经验,互相联系和支持,一同在这个领域不断发展。
通过这种合作,所有人逐渐意识到表达性艺术的能量有多大。在整合性艺术治疗中,实际上大家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因为有许多不同的工具,且要与更多人合作。在这个过程中,艺术技巧和方法显得尤为重要,而因为所有人始终从整合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所以工作能够很好地融入这些实践当中。
请你继续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所画出的图像、在创作中表达的感受和想法。你是如何整合各种不同的想法和感知的?在探索自我发展的过程中,作为一名表达性艺术治疗师或作为一个人,你是如何整合这些事物的?这不仅是一个创作过程,也是你内在自我整合的过程。
接下来是 Paolo,他是一位瑞士的科学家、艺术家和治疗师。他从小和牧师父亲一起在教堂的合唱团唱歌,因此从小就在艺术的环境中成长,对艺术充满热情。
他是一个文艺复兴式的人物,既有艺术家的敏感,又有科学家的理性。他发展出了一个重要的理论——
多重模式(Intermodal),
即在治疗中交织使用多种艺术形式。
Paolo 的理论强调的
并不是从一种艺术形式跳到另一种,而是在当下的时刻
,通过多种艺术形式交互使用,找到客户个人的整合方式。他在这个过程中非常注重与客户的互动,他称这种过程为
“结晶化(Crystallization)”。
这是指
通过艺术的整合,把客户潜意识中的东西带到意识层面,从而获得一种深刻的“恍然大悟”或“领悟时刻”。
在整合过程中,这种领悟不仅帮助客户面对创伤,也能让他们找到内在的力量和整合的路径。这种方法让人们重新认识到当下的力量,以及艺术在疗愈中的无穷潜力。
最后一位是Arthur Robbins。他是一位精神分析学家,深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同时也是表达性艺术分析研究所的创始主任。他的工作独具特色,致力于帮助人们探索自己内在的符号化体验,揭示内心深处的关系和生命状态。
Arthur 特别喜欢使用泥土和泥塑等媒介进行互动。他相信,
通过这种接触和创造的过程,我们能够发现自己内心那些被破坏、断裂或受伤的部分。
而这种艺术形式不仅充满乐趣,更能引导我们修复和整合内在的伤痛。他的方法通过象征性的艺术表达,
与自身的潜意识建立联系,把新的、完整的部分带入到意识之中,进而实现内在的整合和转变。
马利文博士:多元的表达性艺术不仅是工具,更是充满能量的桥梁
就职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心理与学校咨询研究所
《创造性艺
术教育与治疗:
东西方视角》的
联合主编
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会艺术学组成员
听到前面的故事,大家的脑海中或许不断浮现出一些高频的关键词,比如“整合”“感受”“此时此刻”“意义”“你是谁”“你想要成为怎样的人”等等。
而这些关键词也在马教授的研究和工作中反复出现,它们不仅仅是抽象的概念,更是引导她不断探索的方向。在这条道路上,
多元的表达性艺术不仅是工具,更是充满能量的桥梁,帮助所有人连接内在世界和外在体验,带领大家走向更深层次的探索和成长。
教学与研究实践历程
在过去的 35 年职业生涯中,马教授的主要实践经历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是她在中学任教的时期。在这一阶段,她发现教育中最需要的是“平等”“尊重”“理解”和“对话”,以及身心的整合。然而,教育中最大的难题,往往恰恰来源于这些关键词的反面。
第二阶段,
持续了 10 年。在这一阶段,她开展了许多关于“尊重”“平等”“理解”和“对话”的实践和研究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
教育戏剧。
从戏剧切入,逐渐与其他多元化的表达性艺术建立了联系。这一探索极大的拓展了她的实践维度。
第三阶段,
是过去 15 年的时间。这期间,她在大学任教,不断将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连接起来,尤其是在教师职前和职后培训方面,延伸至教育管理者和不同群体的工作中。儿童的参与和反馈为她的职业生涯注入了极大的滋养,并推动其在表达性艺术的教育和治疗应用领域进行进一步探索。
在2015年,她与其他研究者共同成立了
“应用戏剧与表达性艺术教育研究中心”。
这个中心也成为了协会的会员单位,为大家提供一个深入研究与实践的平台。
本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
多模态表达性艺术整合
在马教授的探索过程中,尤其专注于心理健康教育领域。
在教育情境下,她发现
疗愈性和教育性逐渐发生了融合
,
这也促使她去探索出整合性发展的路径。这条路径与刚才 Philips 提到的整合理念不谋而合,也是之前被反复提到的——
多模态的表达性艺术整合形式。
具体来说,实践主要以戏剧为核心,同时将音乐、绘画、诗歌、舞动等多元化的表达性艺术融为一体,通过整合的方式服务于教育和心理健康领域。
但是在整个实践过程中会发现许多参与者很难安静下来,他们常常被过往的经历所牵绊,例如悔恨、苛责自己;同时,对未来的不确定也带来了许多担忧。为了让这些参与者能够回到此时此刻,专注于表达性艺术创作的历程,在实践中马教授引入了
冥想和正念
的元素。
比如下面的真实经历:
在一堂教育性戏剧课上,设计了一个虚拟的角色,名为“东东”。
他是一个因为父母忙碌而被忽视的孩子。
同学们为他策划了一场虚拟的生日祝福活动。
在班上有一个智力发展迟缓的儿童,平时在课堂上经常游走,难以专注,甚至会随意离开教室。
但在那一节课中,他全程参与,从座位上站起来,甚至情绪投入到泪流满面。
他的反应让老师意识到,课堂上虚拟角色“东东”的故事,其实在现实中就对应着他自己的生活经历。
这让马教授深刻感受到,虚拟角色的建构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还揭示了他们内心被忽视的真实部分。
那么,该如何从虚拟的角色建构,转向帮助孩子连接自身的真实体验?如何让他们从虚拟他者过渡到对自身生命故事的讲述与表达?
在这一思考下,她逐渐将疗愈性戏剧的理念引入到教育实践中。例如:
心理剧、一人一故事剧场、波瓦的欲望与彩虹模式。
这些实践为表达性艺术治疗师们提供了一个更宽广的空间,让学生不仅能够通过虚拟角色表达情感,还可以直接呈现和探索自己真实的生命故事。
这样的实践主要希望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的执行教师,他们将进入中小学,直接关注学生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为了更好的发展,创立了一个
整合性的教育戏剧。其定位为一种Padagogy(教育学),因为它更多地面向的是常态发展的群体。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戏剧不仅关注学生的情感、认知等方面,还能够实现对
身体、心理和精神
三个层面的整合。这种整合方法特别关注人的内在世界与外在行为的一致性,这也与后面将要提到的
“知行合一”
概念相符,它能在心理机制层面上产生重要的作用。
通过这种整合方式,所有参与者的个性与社会性得到了共同发展。随着参与者在戏剧中的表现逐渐显现出他们的“假我”部分,或者“异构”的一面,通过这一过程的反思,他们能够逐步发现自己内在的真实自我与智慧。
在
整合性教育戏剧
的应用过程中,整合路径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涵盖了不同层面的教育环境。它不仅可以应用于
基础教育
,还可以扩展到
高校
,尤其是在职前教师培训和心理辅导员培训方面。此外,它也可以融入
德育
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