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Clinic門诊新视野
心血管领域
51好读  ›  专栏  ›  Clinic門诊新视野

CSC 2017|徐波:多中心合作大规模临床数据库将成为介入医学发展新动力

Clinic門诊新视野  · 公众号  · 医学  · 2017-09-20 21:37

正文

CSC 2017

中国 太原


1997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以下简称“阜外医院”)冠脉数据库建立,构建了基础的患者信息平台;2004年,引入AngioSYS,开始模块化录入信息,有更完善的查询统计功能;2010年,使用PACS系统,整合了图像和AngioSYS数据库,实现了全院的查询共享和图像资料电子化永久保存;2014年,使用介入报告新系统,实现了HIS、PACS、AngioSYS三库合一,拥有了更强大的数据库接口,同时开始使用电子签名,实现了无纸化流程。目前介入报告系统中已记录高达23万例患者信息,所有介入报告填写均由医师完成并由专业人士核对。2017年CSC会议上,来自阜外医院的徐波教授,对阜外医院冠脉介入大数据从临床实践到临床研究的发展进行了详细介绍。


一、左主干病变(LM)治疗策略选择、治疗操作优化及患者预后相关系列研究


2004年~2016年,接受LM PCI治疗的患者数量逐年增加,但比例却始终占LM患者的3%~5%,情况不容乐观。第一代药物洗脱支架(DES)进入市场以来,阜外医院以已有数据库为基础开展了众多试验,试验对LM病变患者接受DES治疗的近、中期疗效进行观察,开展平均15个月的随访。结果显示,与金属裸支架(BMS)治疗相比,DES治疗能降低患者心原性死亡、再狭窄、靶器官血运重建及MACE的发生率。


2010年发表在 JACC Cardiovasc Interv 上的一篇研究收集了2004年~2009年间的821例连续LM患者资料,其中353例经桡途径治疗,468例经股途径治疗。对试验结果进行观察,发现与经股途径相比,经桡途径LM PCI能降低患者的透视时间,减小涉及血管的面积,同时能显著降低患者住院时间。


2015年发表在 Catheter Cardiovasc Interv 上的一篇研究对2004年~2010年间接受单支架和双支架治疗的患者进行了比较,1033例分叉病变患者中661例接受单支架治疗,372例接受双支架治疗,随访结果显示单支架和双支架治疗具有相当的远期预后。此外,血管内超生(IVUS)是LM PCI治疗中重要的一步,能在PCI治疗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患者的心原性死亡及心肌梗死,其中对心肌梗死的降低较为明显。


2004年~2010年间,阜外医院对1528名接受LM PCI治疗的患者进行SS-Ⅱ评分,将患者分为低、中、高危三组人群并对患者进行为期4.4年的随访,结果发现,低危患者的全因死亡事件、心原性死亡、非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TVR的发生率最低。


阜外医院从4万多例冠脉血管再生患者中选出2917例接受冠脉搭桥术(CABG)的患者与1528例接受PCI治疗的患者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发现接受CABG治疗的患者全因死亡率更低。对SYNTAX亚组分析发现,中低危的患者可以行PCI治疗代替CABG治疗,高危患者建议接受CABG治疗。


对所有接受LM PCI治疗的患者随访,30天时,接受有经验术者治疗的患者死亡率及心肌死亡率皆明显低于接受缺少经验术者治疗的患者,3年时,有经验术者治疗的患者心原性死亡率明显低于缺少经验术者治疗的患者。


二、多支血管病变治疗策略选择相关系列研究


2009年发表在 Circulation 上的一项研究对多支病变接受DES治疗和CABG治疗的患者进行了跟踪观察,结果表明,与第一代药物支架相比,多支病变患者接受CABG治疗能降低术后长期死亡、心肌梗死及再次血运重建等事件的发生率。此外,一站式杂交在治疗多支血管病变患者中预后良好,对于高危患者而言,一站式杂交能显著降低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对于多支病变的患者,完全血运重建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晚期不良事件,譬如心原性死亡事件的发生率。


三、分叉病变-临床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及预测


PCI过程中分支闭塞可导致心肌缺血、心肌梗死或患者死亡,所以建立有效的评分系统尤为必要,RESOLVE评分系统主要以主支血管、分支血管、主支/分支关系作为参考指标进行评分,由于其中的QCA检测不方便实际应用,又建立了V-RESOLVE评分系统,两者对于临床风险的预测具有同等价值。


四、总 结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