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正在秘鲁参加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的日本首相石破茂表示,自己原本想与特朗普提前会面,但这个希望目前看来无法达成。
对于这一点特朗普团队则解释称:总统任职前会见外国领导人有违美国法律。
石破茂想见特朗普,结果被后者一口回绝,给出的理由非常站不住脚
(一)石破茂想见特朗普,结果吃了一个“闭门羹”
如果不了解国际史实的人看到特朗普团队给出的这一解释估计会认为很合理,但这个说法非常欠缺说服力,其一,特朗普是一个“政治异类”,从过去他的行事作风看,他根本不把这些规矩当回事,如果他真想见的话,任何规矩也挡不住;其二,这次特朗普胜选后,11月14日于海湖庄园会见了首位外国领导人:阿根廷总统米莱。这位“阿根廷版的特朗普”还在海湖庄园的保守派行动大会上跳起了特朗普的“专属舞蹈”,二人还留了很多合影,特朗普还在大会上对米莱狂吹一番;其三,特朗普2016年首次胜选后,就已在未就任前的11月17日破例会见了时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当时会面地点是纽约的特朗普大厦。
从这几个案例看,显然不是特朗普守规矩不见石破茂,而是他不想见。
香港《01报》表示:最初石破茂对自己的原先规划相当自信:在出席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后,顺道前往美国与特朗普会面。石破茂甚至主动提到,自己已与特朗普通话,双方约定尽早会面。总而言之,石破茂这次笃定自己一定会见到特朗普。
但如今看来,美日对接存在温差,石破茂虽想效法安倍,在特朗普正式上任前强化两国领袖的私人关系,却终究功败垂成。在特朗普喊出“美国优先”的背景下,石破茂的被冷落似乎也为美日关系未来前景投下阴影,更让人猜想,特朗普究竟是在给石破茂下马威,还是侧面宣告日本在美国印太战略的未来角色,已经不复以往特殊。
如果从个人角度分析的话,石破茂和他的老对手安倍比起来可是差太远。2016年,美国大选结果刚刚一出炉让世界感到非常吃惊,因为这和之前的普遍预测、看好度截然相反。此前大家都看好希拉里,甚至就连很多共和党人也认为特朗普没戏,最后获胜的将是希拉里,而且从最终选举投票看,希拉里确实在普选票上超过了特朗普,但选举人团票却输给了特朗普,最终还是特朗普当选。
在这一过程中,除了匈牙利的欧尔班外,美国的盟友也是普遍看好希拉里,有的甚至已经公开做好了希拉里上台的准备,其中安倍就是其中之一。但选举结果出来后,安倍很不安,这不单单涉及自己之前的押宝问题,特朗普在竞选期间就美日贸易所发出的言论更是安倍心中最大的隐忧。因此安倍在特朗普胜选不到10天便迅速跑到纽约的特朗普大厦,成为特朗普首位会见的外国领导人。
2016年,安倍晋三在纽约特朗普大厦与特朗普举行会谈,历时90分钟
若单单就会晤而言,2016年安倍首次见特朗普时,其实还拿了一份厚礼,主要是未来几年日本对美国的投资计划,这可是特朗普最关心、也是最感兴趣的。或许这次石破茂没有见到特朗普,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准备见面礼,在特朗普看来,石破茂似乎有些“不上道”。
(二)2016年,安倍能够提前见特朗普是很多因素的结果
香港《01报》认为: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安倍显然是想提早与特朗普建立私人关系,且当时特朗普首次执政,亚洲政策规划还是一张白纸,安倍因此更有动机前来会面,靠着“见面三分情”影响特朗普的对日决策,进而巩固未来的美日同盟;而从特朗普的立场出发,作为一个注重私人交情、崇尚小圈圈决策的领导人,或许也不排斥与安倍发展关系,以确保未来“美日同盟”的战略惯性,并为两国合作奠定新基础。
而从后续发展来看,日本与安倍确实在特朗普的第一任期内,扮演了某种政治上的特殊角色。当然“美日同盟”并不对等,这种“特殊角色”并不意味安倍能主导美日互动,但论及巧妙利用内外形势,在某些议题发挥影响力、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安倍确实有所收获,尤其是在说服特朗普强化美日同盟、共同围堵中国上。
例如安倍曾在2020年受访时回顾自己与特朗普的2016年会晤,他认为这是美日同盟再强化的新起点。当特朗普询问安倍“中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又是以什么样的速度增加国防经费”时,安倍表示:“中国用了近30年的时间增加约40倍国防经费,全球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用这样的速度增加。”特朗普听后表示惊讶。安倍更以中国的潜艇数量加以佐证,称这些潜艇的目标就是在西太平洋的美军第七舰队,这不光是日本的问题,也是美国的问题,希望美国能维持在区域的存在感。
于是特朗普上任不久后,美日就共同提出自由且开放的印太构想。但类似概念,其实早在2007年安倍访问印度时便已出现,当时表述为“印太交汇之处”是“两大洋的自由和繁荣有机地相融合的地方”。
2016年8月,安倍在肯尼亚发表“自由开放的印度太平洋”演说时,再度提到“自由开放的印度-太平洋”理念。对安倍来说,接近2016年的特朗普,是实现自己国际战略构想的重要机会;而对2016年的特朗普来说,安倍的主张与游说,则是自己作为“素人总统”,认识“大国竞争”、乃至印太秩序的重要参考。
若论和特朗普之间的私交,其实安倍做的很成功,他的姿态放得特别低
此外特朗普的朝鲜政策也有安倍的影子。虽说成效不显,但特朗普任内确实尝试缓和半岛情势。2018年6月,特朗普和朝鲜领导人金正恩在新加坡举行历史性会晤,随后各方开启了一连串外交互动:2019年6月,特朗普、金正恩和韩国总统文在寅在朝韩非军事区举行简短会谈,特朗普更在板门店越过三八线与金正恩握手,成为首位踏上朝鲜领土的美国时任总统。
而针对2018年6月的美朝领导人会晤地点,美方原本在韩国首尔、新加坡等方案间犹疑,最后是安倍建议:如果选在朝鲜半岛举行,很容易被北韩牵着走,因此应该选在新加坡,特朗普这才确认拍板。
当然,特朗普并没有忘记竞选时的口号,也曾在会谈间向安倍提到,日本应该再多负担一些美军驻日经费。
对此安倍回复,美日是“互助同盟”,自己也已变更宪法解释、解禁行使集体自卫权,会在未来持续完善安保相关法案,特朗普因此称赞安倍“十分有勇气”。当然从安倍始终主张“国家正常化”来看,这究竟是被迫迎合美国要求、还是借力使力解禁束缚,恐怕相当耐人寻味。
从当时的大环境看,安倍和特朗普的互动是某种特殊情境与时空下的“一拍即合”,若从私人友谊看,诚然在特朗普上台近4年时间中,安倍确实和特朗普建立了一种密切而又特殊的私人关系。后来即使二人都下台后,特朗普依旧对安倍念念不忘。2022年安倍遇刺时,特朗普特别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祈祷安倍。特朗普在特朗普大厦会见麻生太郎时,依旧忍不住当着记者的面谈起了死去已1年有余的安倍,他还表示自己“很想安倍”。
现在特朗普二次回锅,而安倍已不在,作为安倍的老对手,石破茂也在做相关准备,例如他特别将安倍曾经的英文贴身翻译请了回来,据称特朗普对这位英文翻译的印象很深。
特朗普见麻生太郎时忍不住谈安倍,表示自己很想他
(三)未来美日关系要受到严峻挑战
不过这次石破茂想效仿当年的安倍提前见特朗普,却被对方所拒绝,这凸显出未来美日关系将面临不小的严峻性。
香港《01报》认为:进入石破茂时期,美日关系的表里已与8年前有所不同。过去几年间,美日同盟经历各种利益矛盾,包括贸易摩擦、军费分摊争议;且日本政坛自「后安倍时代」起逐渐陷入混乱,层出不穷的贪腐、政治献金丑闻,严重冲击政坛菁英的统治威信,自民党内更是山头消长、缺乏有力“造王者”,宛如进入战国时代。
在贸易摩擦与经济竞争上,尽管日本是美国的重要贸易伙伴,但特朗普对于日本的贸易顺差长期不满;防务费用分摊问题也是如此,特朗普曾多次批评日本在防务开支方面贡献不够,尽管日本近年增加了防卫预算,但还是无法满足特朗普的胃口。当然这些结构性的问题长期存在,如果美日领导人彼此“说得上话”,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摩擦,甚至为国家争取更多时间与“豁免”,毕竟美日关系的从属性决定了,只要未来特朗普就这些问题向日本施压,后者的余地非常小,只能做一些小的讨价还价,然后默默地照办。从这个视角来看,石破茂作为首相本身,可能更是问题关键。
石破茂虽多次提出加强日本防务能力、成立“亚洲小北约”的主张,但其根本动机,似乎不是要为美国的印太战略服务,而是在试图减少对美依赖,并让日本成为一个能在东亚安全发挥影响力的“正常国家”;其次,与安倍相较,石破茂的对华姿态目前看来相对温和;石破茂的上位过程相当惊险,不仅党内支持基础薄弱,还一度被预测可能是日本“最短命首相”,与安倍相比算是弱势领导人。以上种种,无疑都会影响特朗普对石破茂的观感,降低提前会晤的意愿。或许在特朗普看来,可能自己与石破茂打几次交道后,日本首相可能就要换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