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林采宜
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著名人文学者,国泰君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金融40人论坛特邀成员,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著有随笔散文《假装思考》、《肆无忌惮》和财经专著《中国理财地图》、《告别速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爱可可-爱生活  ·  【[80星]r1-ktransformers ... ·  18 小时前  
爱可可-爱生活  ·  【[165星]wild-card-ai/ag ... ·  18 小时前  
王开东  ·  少年情怀总是诗 ·  2 天前  
王开东  ·  少年情怀总是诗 ·  2 天前  
量子位  ·  阶跃Agent生态首曝光:手机汽车IoT机器 ... ·  2 天前  
命里有票  ·  用DeepSeek和豆包分别计算了一个日期问 ... ·  2 天前  
命里有票  ·  用DeepSeek和豆包分别计算了一个日期问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林采宜

是爱,都不会永恒的

林采宜  · 公众号  ·  · 2017-10-27 18:38

正文


林采宜/文



总有些人在问,这世上有没有永恒的爱情?


佛法说,世间万物,无不在成、住、坏、空的轮回里面。一切都在变化,唯有无常是不变的。爱情,作为荷尔蒙所驱动的心理意象,应该比任何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固体都变得快。


但有人偏偏就是要追求永恒的爱情,用复杂的“美”和仪式感,来掩盖简单的真相。


关于“永恒”,有一种理解就是:你爱我,生生世世只能爱我一个人,不许变心,不许斜觑,不许心有旁骛…….如此执着地追求永恒,于是把爱变成了监狱,彼此囚禁。我是狱卒,你是囚徒,爱情在双方都没有选择的监狱里被固化、被永恒。


其实,我们来的时候是一个人来,走的时候也是一个人走,生死之际都是孤独前往。

人生路上,缘分如同一朵花的寿命,可能长也可能短,有开的时候就有谢的时候。爱,不过是一段值得珍惜的短暂相处。


看见了生死,看见了无常,才能真正懂得爱情。


但有些爱情偏执狂,偏偏要追求永恒,在追求“永恒”的执念中,画地自狱。


还有一种“永恒”:十八岁时有人爱,二十八岁有人爱,一直到了八十岁,还有许多仰慕的眼睛在追随……..比如杜拉斯,她永远被爱。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情感之花绽开,每一段感情都踩着它自己的时区,带着季节的色彩。一个人在生命的不同“时区”恋爱不同的异性,与不同的异性演绎情感的故事,是最正常不过的。正如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所说的:“逢场作戏和终身不渝之间的区别只在于后者的戏演得稍微长一些。”


实际上我们从小听说的“永恒的爱情”多半来自于文学故事:罗密欧与朱丽叶双双殉情,留下千古唏嘘,人死了,爱在死亡的祭祀中获得永生,这是悲剧;而我们活到七老八十的芸芸众生,打打闹闹也好,相濡以沫也好,多半都是习惯使其不离不弃,这是貌似喜剧的悲剧。


时间,是蒸发爱情的蒸笼,谁也逃不过。


说到底,大多数爱情的结局是:要么人死了,要么爱死了。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生死相许,许的都是当下。


我们在五岁的时候喜欢的玩具,和十五岁的时候不一样。那么在二十岁的时候喜欢的异性和五十岁的时候怎么可能是一样的?


所以说,永恒是一种妄念。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婚姻,大多数都挺长寿的?


那是因为,在婚礼上信誓旦旦的时候,婚姻很容易被理解成道德契约;可是,到了分手决策的时候,绝大部分夫妻都会把婚姻看成是经济契约,这是出轨多发离婚很少的根本原因。


当“原谅对方”可以减少家庭损失的时候,大部分人选择了原谅;当“回归家庭”代价最小的时候,大部分人选择了回归,在成年人的理性选择中,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清晰的利害。


所以说,是爱,都不会永恒的,那些永恒的,都不是爱。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文学者、经济学家林采宜的原创文章,转载请在文章标题下注明作者及出处。





阅读相关文章: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