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
#中国传统服饰##明代服饰#
《明 · 朱瞻基行乐图》绢本 设色
作者:佚名
规格:纵36.7厘米x横670厘米
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在明代宫廷绘画中,为皇帝服务的帝王肖像画和宫中行乐图颇为盛行。帝王肖像画如5月25日微博介绍的《明光宗朱常洛像》; 帝王行乐图既反映皇室宫廷生活,展现一定的生活情景,又兼具帝王肖像画性质,如5月19日微博《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和1月3日微博《朱瞻基斗鹌鹑图》等。此幅《朱瞻基行乐图》描绘的是明宣宗朱瞻基在御园观赏各种体育竞技表演的场面。 画面共分为六个部分,从右至左依次为射箭(图二)、蹴踘(图三)、马球(图四)、捶丸(图五),以及投壶(图六)五种活动,最后一部分是朱瞻基乘轿回宫。场面宏大繁复而又具体入微,生动地表现了当时宫中的文体娱乐活动状况。捶丸是我国古代以球杖击球入穴的一种运动项目,前身可能是唐代马球中的步打球,类似现代的曲棍球。
与《明宪宗元宵行乐图》相似,此画卷也是由宫墙将人物分成六个部分,描绘的人物较多,但每部分的人物均为明宣宗朱瞻基以及宦官们,他们穿着的服饰均为曳撒,只有图五中的右上角有一个穿蓝色袍的腰部以下没有马面,看似是贴里,不知道是否是画家画错了使着装不统一了,还是什么其他原因。曳撒的前身是元代服饰——质孙服,质孙服从款式上分为直身袍和断腰袍。直身袍作为蒙古族服装的主要款式一直流传至今,而断腰袍除蒙古人继续穿着外,直接为明朝统治者所借用,并一直延续到清,是蒙古族服饰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种,曳撒是断腰袍在明代被赋予的新名称。其基本形制为交领,右衽,前襟分为两截,腰部以下作马面褶,左右两侧有摆;后襟为通裁,上下不断开。衣上大多饰以云肩、通袖襕、膝襕纹样,或在胸背处饰方补。皇帝腰部系有金镶玉宝绦环,穿曳撒时常配白色麂皮靴。宦官腰部系绦环用以悬挂红线牌穗,牌穗内悬牙牌或乌木牌,上系青绦,系挂于腰带上。牙牌用象牙制造,其上刻有所属某监衙门及职衔。平时宦官们在宫内穿曳撒或贴里时,都要悬挂青绦、牌穗和牙牌。
#大明服饰#
《明 · 朱瞻基行乐图》绢本 设色
作者:佚名
规格:纵36.7厘米x横670厘米
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在明代宫廷绘画中,为皇帝服务的帝王肖像画和宫中行乐图颇为盛行。帝王肖像画如5月25日微博介绍的《明光宗朱常洛像》; 帝王行乐图既反映皇室宫廷生活,展现一定的生活情景,又兼具帝王肖像画性质,如5月19日微博《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和1月3日微博《朱瞻基斗鹌鹑图》等。此幅《朱瞻基行乐图》描绘的是明宣宗朱瞻基在御园观赏各种体育竞技表演的场面。 画面共分为六个部分,从右至左依次为射箭(图二)、蹴踘(图三)、马球(图四)、捶丸(图五),以及投壶(图六)五种活动,最后一部分是朱瞻基乘轿回宫。场面宏大繁复而又具体入微,生动地表现了当时宫中的文体娱乐活动状况。捶丸是我国古代以球杖击球入穴的一种运动项目,前身可能是唐代马球中的步打球,类似现代的曲棍球。
与《明宪宗元宵行乐图》相似,此画卷也是由宫墙将人物分成六个部分,描绘的人物较多,但每部分的人物均为明宣宗朱瞻基以及宦官们,他们穿着的服饰均为曳撒,只有图五中的右上角有一个穿蓝色袍的腰部以下没有马面,看似是贴里,不知道是否是画家画错了使着装不统一了,还是什么其他原因。曳撒的前身是元代服饰——质孙服,质孙服从款式上分为直身袍和断腰袍。直身袍作为蒙古族服装的主要款式一直流传至今,而断腰袍除蒙古人继续穿着外,直接为明朝统治者所借用,并一直延续到清,是蒙古族服饰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种,曳撒是断腰袍在明代被赋予的新名称。其基本形制为交领,右衽,前襟分为两截,腰部以下作马面褶,左右两侧有摆;后襟为通裁,上下不断开。衣上大多饰以云肩、通袖襕、膝襕纹样,或在胸背处饰方补。皇帝腰部系有金镶玉宝绦环,穿曳撒时常配白色麂皮靴。宦官腰部系绦环用以悬挂红线牌穗,牌穗内悬牙牌或乌木牌,上系青绦,系挂于腰带上。牙牌用象牙制造,其上刻有所属某监衙门及职衔。平时宦官们在宫内穿曳撒或贴里时,都要悬挂青绦、牌穗和牙牌。
#大明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