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智先生
有幸与你见证这个时代。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读嘉新闻  ·  深夜,暴涨! ·  13 小时前  
读嘉新闻  ·  深夜,暴涨! ·  13 小时前  
芋道源码  ·  关于DeepSeek的最新认知 ·  昨天  
芋道源码  ·  年后面试的兄弟们注意了。。。 ·  2 天前  
芋道源码  ·  Redis Plus 来了,性能炸裂!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智先生

2024年,欧美是真的急了

智先生  · 公众号  ·  · 2024-03-08 21:00

正文

对于电动车的未来,欧美市场已经弥漫着一股悲观情绪。

当苹果解散了代号 「泰坦 」 的电动车项目后,十年造车梦沦为泡影,就如多米诺骨牌效应,激起了新一轮化学反应。

几乎同一时间,奔驰宣布暂缓2030年全电动化的战略,未来十年将继续燃油车的研发和生产。

奥迪、福特、通用等大厂也全在电动化上做减法,让人产生一种奇妙错觉,似乎西方车企正集体抛弃新能源,回归内燃机的舒适圈里。

从一开始的兴致勃勃,到意兴阑珊,欧洲车企都经历了什么?

一个很现实的原因,他们这些年搞电动化没有赚到钱。

与燃油车业绩的全线飘红相比,电动车销量显得惨淡无比。

就以奔驰为例。

根据官方财报,在2023年,奔驰全年营收1532.18亿欧元,净利润高达145.31亿欧元。

其中乘用车销量达到204.4万辆,而纯电动车销量只有24万多点,是乘用车的12%左右。

尽管奔驰没有公布电动车业务的营收情况,不过从销量来看,奔驰的全面电动化战略算是遇到滑铁卢了。

当初期待有多高,现在失望有多大。

福特没有公布自家的电动车销量,却贴心注明了,电动车让它亏了多少钱。

福特2023年的营收是1762亿美元,净利润43.5亿美元,比起上一年扭亏为盈,但电动车板块的亏损达到47亿美元, 亏得有点惨。

于是顺理成章,福特 立即宣布削减对电动车的研发投资,至于传说中的下一代电车,只能回归传闻了。

既赚不到钱,还要亏损,且没有时间表,这就是目前西方传统车企在转型时面临的至暗困境。

连特斯拉都表示,它不看好2024年的销售预期,号称特斯拉终结者的Lucid也表示附议。

那为什么,电动车在欧美越来越卖不动了?

倒不是欧洲老百姓不努力工作,而是被电车的高昂价格实力劝退。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在去年4月就发出警告:「多数欧洲人买不起电动车。」

市场调查机构JATO Dynamics的报告显示,欧美电动车平均售价在7.1万美元左右,比中国的3.28万美元多一倍不止。

西欧国家的人均收入比较高,电动车渗透率能达到20%以上,但在人均收入不高的中欧、南欧等地区,渗透率连10%都不到。

欧洲百姓觉得,如果要贷款买电车,还不如继续守着车库的二厢小钢炮和老爷车更划算呢, 等什么时候电车价格下来再说吧。

那欧美系的电动车价格,又什么时候能降下来?

不清楚。

因为决定电车成本的是产业链完善程度,想降下来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作为和燃油车截然不同的品种,电动车的供应链顺利击中了欧洲盲区, 不说别的零部件,仅仅电动车的核心组件——电池,欧洲就一直没整明白。

严格来说,欧洲一直是电池研发的重要基地,早在2012年,作为电动车的先行者,戴姆勒就已经生产出了锂电池。

到2018年,锂电池巨头博世曾有机会抢占先机,批量生产电芯,但最终还是擦肩而过。

毕竟当开荒牛的成本很高,第一个吃螃蟹的风险太大了,他们不愿冒这个险。

商业决策不能说对错,只论对时机的把握。

当全球新能源汽车崛起时,欧洲饱受电池产能不足之苦,这时才幡然醒悟,要赶紧建立本土的电池产业链。

但在 电池这一块, 欧洲已经错过了关键时机,再 想追 赶就不是 那么容易 了, 产量严重跟不上需求,最后只能依赖进口了

直到2021年,欧洲生产电动车所需的电池,大部分都来自亚洲,其中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中国企业占据主要份额。

除了电池等成本大头,欧洲的高收入体系,对本土制造业来说一直是个大难题。

比如德国。

根据德国金属工会的数据,德国车企工人的每月税前工资是4200欧元。

瑞士银行曾分析,如果比亚迪在欧洲建厂,其业务成本会比直接出口整车的费用,也就是车价、运费、关税等加起来的总额高10%以上。

中欧电动车在产业链方面的成本差距非常大。

为了弥补成本差距,欧洲各国以支持环保名义,对电动车进行补贴,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在巅峰时期,德、法两国在电动车板块的补贴力度,一度达到6000欧元每辆,让 新能源车的 销量爆增

可好景不长,欧洲的疯狂补贴潮在2022年以后逐渐平息了,英国、瑞典、挪威等国率先退出补贴行列。

因为欧洲正承受俄乌冲突带来的反噬:难民危机、能源短缺和经济受挫等,日子不怎么好过。

而能源短缺问题,更是给欧洲车企的电动化战略造成致命一击。

在俄乌冲突大背景下,欧洲天然气成本急剧上升,在电力结构严重依赖天然气的情况下,欧洲各国的电价也跟着暴涨。

这使得电动车的充电成本高得离谱, 许多 买得起车,却用不起车,相当滑稽。

百姓买电动车本来就是为了充电省钱,现在却和燃油车的使用成本差不多,那谁还愿意买电车了?

哪怕地缘局势相对平缓了,天然气价格逐渐回落,但欧洲公共充电桩的价格依然惊人。

国内有一位汽车博主到法国现场实测充电体验,发现充电桩数量少,而且充得慢,远不及国内主流的一半水平,充满一次电的价格甚至需要30多欧元,一般家庭真的难以承受。

欧洲要在短时间内普及充电桩,也是一件相当难的事。

那一栋栋充满历史痕迹的老房子,连装个空调都费劲,更不要说搞新能源配套设施了。狭窄逼仄的街道,也让欧洲百姓出行更愿意选择两厢车,在路边停车时,车头车尾甚至紧贴在一起才能放得下。


更不要说,欧盟以环保的名义补贴电动车,却也让环保组织持续反对电动车,整天搞环保,这下回旋镖都打到了自己。

3月5日,德国当地部门表示,有人纵火焚烧了特斯拉德国工厂附近的高压线,导致特斯拉在欧洲唯一的工厂中断电力,被迫停止了德国工厂的生产。

德国激进环保组织「火山集团」声称对这起事件负责。

马斯克直接在社交媒体大骂:「这些人要么是地球上最愚蠢的生态恐怖分子,要么是那些没有良好环境目标的人的傀儡。」

另外,作为欧盟的幕后大哥,美国不给盟友们抚恤慰问就算了,反而疯狂加息,出台《通胀削减法案》,完全不顾欧洲弟兄们的死活。

明面上看,美国对本土电动车产业提供高额补贴,是针对中国的电动车企业,其实也把欧洲囊括在内, 因为法案列明:一切海外生产的新能源汽车均排除在外。

这样一来,本就生产成本高涨的欧洲,出现了大量资本外流,很多欧洲企业都把生产线移到美国吃红利去了。

美利坚的这手卸磨杀驴+落井下石,玩得真溜。

到2023年年底,德国宣布暂时停止电动车补贴申请,目前还在继续补贴的只剩法国了,不过走的也是排除异己、扶持本土企业的路线。

当补贴退坡后,再加上电力和原材料价格暴涨,欧洲电动车的销量急剧暴跌, 之前销量暴 假象而

当梦想化为一地鸡毛,奔驰们只能回归现实。

为了给各大车企找个体面台阶下,各国也是煞费苦心。

比如在去年,欧盟好不容易通过了2035年燃油车禁售令,结果在多国反对下,被迫开后门,允许2035年以后,继续销售使用合成燃料的燃油车。

到9月20日,英国又把禁售燃油车的时间,从2030年推迟到2035年,说是要与欧盟禁燃令在时间颗粒度上保持一致。

几天后,欧盟通过一份欧7排放立场文件,只是严重削弱了排放限制,基本可以官宣作废。

所以面对西方车企的一系列复古操作,有人开始对国产电动车失去信心,说 别再买新能源车了,连欧洲大品牌都不搞电车等等的声音, 压力全面倒向了我国这边。

但这 事的实际 情况, 没那么夸张。

欧洲车企只是暂缓电动化,并不是完全放弃,最起码欧美电车一哥特斯拉还在,马斯克要怎么暂缓,总不能他也去搞燃油车吧?

居安思危是要有,反应过度就没必要了。

西方车企的躺平,最根本原因是 产业链跟不上,成本又压不下来,没办法保证竞争力,所以才要 回归燃油车基本盘,稳住大后方,如果能组团打压一下中国的电动车进程就更好了。

现在我国新能源车的发展势头,确实有吓到许多海外伙伴,外面车企都已经携手 涨价保利润,没办法顾及有多少人买得起电动车了,而这边的中国电动车价格,甚至可以干到1万欧元以下,组装的质量还更稳定。

去年9月的慕尼黑车展,41%的参展厂家来自中国,这种猛龙过江的架势, 德国经济 周刊站出来发文,说 为什 么慕尼黑车展正 成了「 中国展 」?

最后总理朔尔茨还得稳定军心,说德企应该被激励,而不是被吓到, 他坚称 德国汽车 的竞争力 在增强,「优势在我」。

慕尼黑车展刚结束两天,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宣布,将对中国电动车发起反补贴调查,而这时的 德法两国,却还在对本国的电动车进行补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