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随着社会进程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有人提出“泛阅读、快阅读、浅阅读、碎片化阅读”等概念。如何看待这种现象或说法?
张大春:我常常强调,读书可以不要那么满,你可以读得快,读得多,读得量大,但不要忘了反复读,有些书是值得反复读的。说来惭愧,我自己中文系毕业,到现在算起来已经有40年了,可《五代史》还没有读完。我也在困惑:为什么这部书读得特别慢?后来觉得,就是在那么慢的状态之下,才能让我建立起讯息和讯息之间的关系。读得快的那些书,通常读完之后,感觉自己消化了,但是反复再读,却发现前面看得不太对。所以在读某些书时,可以跟自己产生争议和辩论,推翻从前的自己,别有一番滋味。至于永远读不完的书,特别慢地读完,也不表示高明,而是和读的人有特殊亲切的关系而已。我在读不同的书的时候,是不同的人。
梁晓声:我觉得快阅读和泛阅读本身不是问题,甚至手机阅读和纸质阅读也不是问题,只要阅读成为生活方式就好。阅读这件事,我个人的体会是,一定是超年龄的,才有意义。也就是说你在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要读中学生看的书,甚至可以读高中一、二年级看的书,只有这样看,这些书才能和人建立最直接的关系。如果整个幼儿园的孩子都在看一本童话,你也是其中之一,那你只不过是同类中的一个,只不过是读了书而已,对你的成长没有直接的关系。
我个人觉得,小学五、六年级所识的汉字基本上够我们读长篇小说了。举个例子,《悲惨世界》中写到冉阿让的三条原则,其中第三条是:“君子是少数人,但是作为一个好人,大多数的我们可以身体力行,有时你因为做一个好人感到自己吃亏而不情愿,而郁闷后悔,但是最终,你还是要做一个好人吧,因为这符合人性的进化。”这段话放在今天叫说教,但我们12、13岁的时候,非常相信;22、23岁的时候,次之;42、43岁的时候再看,那不过就是一行字。所以一本好书,一定是超龄的,不要把书籍单纯当成娱乐,娱乐的方式那么多,最后还要把书也当成娱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