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二爷鉴书
第一时间向大家推荐好书和介绍,同时坚决揭露烂书,以IT、互联网行业为主。个人品味,仅供参考。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烂板套利  ·  AI智能体,最热门的7家公司 ·  昨天  
娱乐资本论  ·  不走2024弯路,今年春节档胜在“合家欢”+ ... ·  昨天  
娱乐资本论  ·  不走2024弯路,今年春节档胜在“合家欢”+ ... ·  昨天  
科技美学官方  ·  小米双Ultra来了 ·  昨天  
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  ·  这一轮科技爆发缘何并非由院士、杰青、长江学者 ... ·  2 天前  
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  ·  这一轮科技爆发缘何并非由院士、杰青、长江学者 ... ·  2 天前  
IDC咨询  ·  2025 IDC CIO峰会 |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二爷鉴书

人类一归纳,上帝就发笑

二爷鉴书  · 公众号  · 科技自媒体  · 2019-11-24 09:40

正文

为了成为一个「成功」的人,我经常偷偷研究其他人的成功经验。研究多了,发现了一个秘密,那就是他们总结的经验常常会互相矛盾。
比如有人说投资要分散,有人说要敢于孤注一掷;有人说成功靠努力,有人说成功靠选择;有人说要善良,有人说想成功必须成为一个混蛋。
商业评论也是张口就来,一会儿说某某之所以成功是因为重视细节,下一篇文章又说某某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花了过多的精力在细节上。
好赖话都让你们给说了,那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能成功呢?
上周读了本有意思的书,叫做《反常识》,这本书告诉我们:别瞎归纳总结了,(目前)没有任何人类能够理解的规则能指向成功,成功是个混沌事件。
这本书有两条逻辑的暗线,一条是说作为人类,咱们的直觉不具备为复杂系统做归纳总结的能力;另一条则是说这世界的规律根本就是一团浆糊,明天会发生什么完全不线性,不可知,不可观察,不可预测。
第一条暗线并不新鲜,已经有大量的心理学和社会学还有行为经济学研究表明,我们用直觉建模的能力一直都不怎么样。
比如我们会混淆相关性和因果性,我们会受到锚定效应或者光环效应的影响,再比如我们会倾向于相信简单的断言,或添加了具体细节的证据。
第二条暗线相对难证,因为我们总还是愿意相信这个世界有某种隐藏在所有表象背后的规律,作者举了很多例子,比如各种历史事件中的偶然性因素,或复杂网络中的相互作用影响等等。
其中最精彩的部分,要属作者在雅虎研究院工作过程中做的一系列基于数据的社会学实验,他借用互联网的数据追踪能力,完整展示了一条信息会如何在社交网络中传播,以及在不同环境下,人们如何给相同的音乐投票排名等等。
特别要提一下的是,在研究信息传播时,作者提出了不少实用的洞察,比如 KOL 并不重要,比如如何通过提高传播链的数量而不是单条传播链的规模去提高传播影响力等等,值得一读。
作者在书里对大众媒体不太客气,说不论发生什么,他们都能讲出自圆其说的故事。这其实就是大众媒体的生存方式,靠讲故事、下断言、煽动情绪这类戏剧性的言论博取眼球。
大众媒体旨在为我们创造一种充满控制感的体验,我们可以在空调房间里喝着咖啡,通过新闻或报纸对世界各地发生的事情「了如指掌」,甚至还认为所有问题的解决方案都是显而易见的——不论是巴以冲突,非洲贫困甚至油价上涨。
其实不止媒体,作为个人,我们也要警惕以常识得出的针对复杂系统的普遍性规律。比如当我们听到有人说 XXX 的本质就是 XXX (比如区块链的本质就是去中心化) ,或发生了 XXX 就是因为 XXX (比如王思聪公司倒闭就是因为他天天去夜店) ,再或者只有 XXX 才能 XXX (比如只有工作狂才能成功) ,我们都要当心,这可能是常识给我们设的陷阱。
常识主要来自于生活经验,是利用直觉逐渐建立起的野生智慧。它面对一些日常生活琐事还挺有效,但如果面对的是治理公司、制定政策这类事情,就无能为力了。
在书的最后部分,作者给了几个反常识的解决方案,如果说他前半本书都在「破」,那最后这部分算是有些仓促地稍微「立」了一下。
虽然给的不是系统性的解决框架,只是几个方法论。但确实都很实用,比如作者用 Zara 举例,说如果不知道怎么解释市场和预测市场,干脆别管它,只要供应链反应足够快,完全可以根据市场反应进行产线的实时调整。
这点倒是跟互联网的产品思路很像,不相信预测,而是相信迭代和数据反馈。一个团队最大的产品不是生产出来的那个东西,而是团队本身和它的生产方式。
还有提到「亮点法」和「自助法」也很有意思。亮点法指的是面对问题,先看看有没有身处系统内的人已经发现了解决方案,将它拿来推而广之。
自助法指的是设计顶层的原则和制度,然后充分下放权力空间,局部动员,推动广泛合作,在合作者网络中倒逼出解决方案。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