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casa)微信公众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人机共生时代——机器人戏剧《巨物之城》中的科 ... ·  2 天前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资讯丨深圳首批12家“演艺新空间”正式授牌: ... ·  昨天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罗伯特·威尔逊作品中的“声域”与“寂静” ·  5 天前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分享丨创意舞台设计融入建筑风格,这样的音乐节 ... ·  6 天前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资讯丨四大板块,2024北京·天桥音乐剧年度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思维碰撞干货满满!2024台湖舞美国际论坛圆满落幕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公众号  · 美术  · 2024-11-03 23:26

正文

点击上方蓝字→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置)标(顶)”





2024台湖舞美国际论坛



2024年11月3日,国家大剧院与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共同主办的2024台湖舞美国际论坛在台湖舞美中心圆满闭幕。本次论坛以“美学、声学、共生”为主题,深入探讨了戏剧舞台上视觉美学与听觉美学的内在关联与相互影响,以及两者如何共同作用于观众的感官体验,创造出无与伦比的舞台效果。强调了视觉与听觉元素在戏剧艺术中的相互依存关系,并探讨了现代科技手段在提升舞台美学效果方面的应用前景。


台湖舞美国际论坛已经举办至第六届,讨论过空间拓展的话题、场域外延的话题、数字化与表演设计的话题、舞美价值的话题等等。本次论坛为期二天的三场论坛,以主旨演讲与学术对谈的形式,集结了近三十位国内外戏剧艺术领域的名家在声学领域留下丰富多维的思维痕迹,掀起一番头脑风暴,共同推动当代戏剧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美学、声学、共生”——2024台湖舞美国际论坛在北京艺术中心顺利开幕

名家云集——2024台湖舞美国际论坛日程及嘉宾介绍公布!


出席嘉宾领导:

国家大剧院领导:

国家大剧院副院长李志祥

国家大剧院副院长管建波

国家大剧院副局级领导、艺术创作中心主任李劲

国家大剧院舞台技术部部长刘宣

国家大剧院舞台技术部副部长许航军

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艺术中心综合管理部部长孙洋

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艺术中心综合管理部副部长饶紫卿


论坛发言嘉宾(按现场发言顺序):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历史与理论研究委员会副主任、编辑部总编赵妍

著名戏剧导演、中国国家话剧院原常务副院长王晓鹰

北京舞蹈学院舞台美术系主任、中国舞台美术学会灯光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任冬生

日本舞台设计松井璐弥

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主任黄凯

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主任胡佐

中国戏曲学院舞美系副主任、中国舞台美术学会特效委员会主任金卅

国家大剧院舞台技术部副部长许航军

场景设计师、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影视与戏剧系荣休教授于海勃

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副主任肖杰

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周立新

意大利舞美设计、服装设计多梅尼科·弗兰基

北京京剧院编剧、导演、制作人李卓群

中央戏剧学院舞美系副教授张武

国家大剧院舞美设计张鵾鹏

中国国家话剧院多媒体设计胡天骥

中国国家话剧院灯光设计王琦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领导: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长曹林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旭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副会长季乔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副会长张庆山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副会长张定豪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副会长梁溪清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副会长韩宏志

中国文旅演艺创作和教育研究中心艺术总监韩生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孙海峰


以及各省市舞美学会领导代表、舞台艺术工作者等共同出席了论坛。


主旨发言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历史与理论研究委员会副主任、编辑部总编赵妍担任学术主持



《从音乐到视觉——歌剧舞台上的诗化意象》


王晓鹰

戏剧导演


详细阐述了《钓鱼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边城》以及《江姐》等歌剧作品的创作经验。在讨论新创作时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就是“诗化意象”。而歌剧正是一种高度诗意化的舞台艺术。


他认为,歌剧艺术最本质的属性是音乐的。歌剧创作的开始是音乐创作,用音乐讲述故事情节、建立戏剧冲突,用音乐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情感;用音乐描绘戏剧场面甚至具体的舞台行动。这种用远离现实的艺术语言表现从现实中来的故事、人物、情感的艺术特性,决定了歌剧在所有舞台表演艺术中,蕴含有更多的“诗意”。


艺术特征决定了歌剧导演艺术与话剧导演艺术的差异。话剧导演的创作思维是全面综合的,包括视觉、听觉。话剧导演必须把音量大小、节奏强弱、速度快慢,这些听觉的、时间性的艺术处理囊括在自己的导演创作思维之中,这当然就包括了音乐的选择、处理和使用。但是,歌剧音乐对歌剧导演具有极大的限定性。一个合格的歌剧作曲,在音乐中包涵了几乎所有的戏剧性表达。歌剧的音乐包括唱段的写作,已经将剧作文本的内容全面转化成听觉艺术形象,每个段落、旋律、乐句,都是对戏剧内容完整、系统的结构性表达,充分地甚至事无巨细地体现了作曲家对戏剧情感的感受和戏剧形象的描述。


因此,歌剧导演的创作要建立在对音乐更多的尊重和理解、更多的感悟和想象的基础之上。并把所有这些听觉形象充分细致地用场面处理和人物行为表现出来。同时,歌剧中肢体演员表演也十分重要,具体视觉形象大量体现在演员表演上。演员的表达、节奏处理,都尽量追求要与音乐的流动性贴合。歌剧表演不是以演戏的名义唱歌,而是以歌唱的方式演戏。



《从演员到设计师——探索边界的舞台空间美学》


沃尔夫冈·梅纳尔迪

德国舞台设计


主要与大家分享了自己作为布景设计师和艺术家的职业经历和艺术理念。他谈到,在做一部剧目的设计初期,总是先绘制草稿。草图设计要完全独立完成,如果不迈出这第一步,布景设计将没有灵魂。初版设计很少能成为最终成品,而是以开放的形式邀请创作团队的各方进行对话,这个过程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创造性发现。


他一直把舞台视为制作中的一个积极角色,塑造表演者的同时也在与他们互动,也许这源于自己作为演员的经历。布景不仅仅是为观众而设的,也应该帮助舞台上的表演者完成表演。


他所追求的戏剧空间,往往具有自己的戏剧性,讲述着自己的故事,它们依赖于转变和不断的变化。他热衷于将第一眼看似平平无奇的事物神奇般地转化为富有诗意、出乎意料、焕然一新的事物。同时,也常常被那些感觉充满生命力的空间所吸引,它们可以起到装饰效果并且可以表达意识或潜意识的状态,邀请观众去探索神秘元素的存在。


希望创造一个舞台,一个能够带给观众独特感受的布景,每个观众都可以沉浸其中。虽然设计对每个人的意义都不尽相同,但还是努力用理智思考,用心去感受。作品也往往因此不拘一格,因为心灵和胃口同样拥有智慧。


近几年,自己也开始尝试导演,这能让他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完成舞台设计师的工作,有了布景设计师和导演的双重身份,便能够在视觉与戏剧情节之间架起桥梁,也能对戏剧制作拥有更全面的认识。设计中的一个核心元素是光,光不是独立的元素,它与布景是一体的,是空间本身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光便能创造边界、搭建氛围、改变场景。


对诗意和舞台的探索驱动着自己更好地完成工作。舞台远不止是一个美学背景。布景与服装设计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对于21世纪戏剧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增强这一领域的艺术独立性,发展自身的创作语言,在当今这个以图像为主导的世界尤为重要。通过在视觉设计领域不断创新,戏剧可以保持活力与相关性,不会僵化或成为历史。



《从音乐剧谈起——中国原创音乐剧舞台视觉探索》


任冬生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灯光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北京舞蹈学院舞台美术系主任


详细分享了音乐剧《在远方》《灵魂摆渡》《火花》《森林诱惑》《理想之城》《南孔》等作品的设计理念与舞台视觉特点。舞台视觉艺术往往可以更简约的形式,表达更深刻的思想内涵。用极简的视觉去呈现出更大的格局和哲学意味。一些看似必不可少的具象表达,实质上也在限制观众的想象空间,反而不利于人们通过舞台去探索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和精神价值。


中国原创音乐剧舞台视觉的探索,是一个融合了传统与现代、技术与艺术的复杂过程。近年来,随着国内音乐剧市场的蓬勃发展,舞台视觉设计作为音乐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在不断创新与突破。


对于未来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发展做出展望:1、数字化应用。技术进步将赋予舞台更丰富的数字表现力,增强观众的互动体验,推动原创剧目的多样发展。2、可持续设计。随着环保意识增强,设计师将逐步倾向于可持续材料和技术,打造环保低耗的舞台作品。3、文化融合。未来的设计将更加注重融合多元文化,创造独特的视听体验,以吸引更广泛的观众群体。


舞台艺术的价值不应止于娱乐,手段丰富的音乐剧更应成为利于文化思想传播的载体。希望向观众传递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生命力和价值。无论是舞台设计,还是光影质感,我们致力于融合历史沉淀与文化传承,希望让人们在戏剧中感受到:历史并不遥远,情怀可以落地。



《舞美设计在原创音乐剧里的创意和坚守》


松井璐弥

日本舞台设计


详细阐述了《太平洋序曲》《The Ghost & The Lady》《苍穹之昴》《莫扎特!》《粉丝来信》的舞台设计理念与风格特点。她在不同作品中,使用了日本古典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传统的手法,将之与科技和现代相结合,去展现角色的情感、精神和意志。同时分享了很多创作过程中的挑战和困境,有时需要与各个部门交涉和沟通,甚至是对立争执的状态,但是即便如此依然还是没有放弃自己的想法。这让大家看到了日本舞台美术设计师对于不同剧目需求做出的不同调整。


学术对谈(一)



赵妍

学术主持


问:戏剧舞台上美学与声学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成就的关系。舞台布景的色彩与材质选择会直接影响声音的反射和吸收,进而影响整体的声学效果;而合理的声学设计又能增强视觉效果的感染力,使美学理念得以更加深刻地传达。因此,设计师需要在创作初期就将美学与声学视为一个整体进行考量,通过跨学科合作,实现两者之间的最佳平衡与融合。首先请黄凯导演聊一下您作为导演在创作中对视觉听觉叙事节奏的掌握?


黄凯

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主任


关于这次论坛主题,在音乐剧的创作中体现地格外明显。从导演的角度出发,主要有两方面思考:一是导演需要在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上做好把控,视觉和听觉都是音乐剧里非常重要的表现形式,首要是对内容、对情感的表达。比如《王二的长征》中,舞台呈现的主要视觉形象非常醒目,具有史诗感、压迫感、高低错落的大台阶给演员带来很多障碍和不便,但同时恰恰也表现出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的意境。音乐剧《聂小倩宇宁采臣》的舞台视觉处理更加写意,舞台元素很少,留白相对较多,为故事呈现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可能性。


二是在音乐剧的创作中,导演是个统筹者,需要与各个部门的艺术家合作,包括舞台设计师、音响设计师、服装设计师、演员等等。创作团队里的各个部门也需要互相交流,相互激发创意。只有大家一起通力协作,才能创作出真正优秀的舞台作品。


赵妍

学术主持


问:声学在歌剧、音乐剧、戏曲,包括话剧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仅是音乐与对话的传递媒介,更是营造氛围、强化剧情、引导观众注意力的关键。不同部门通过协作在视觉与听觉美学共同推动着内容的表达和情感的发展。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是推动美学、声学共生发展的关键。不仅丰富了视觉与听觉的表现手法,更在无形中促进了两者之间的深度融合与共生。谈谈舞美创作的感受?


胡佐

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主任


不管是视觉,还是听觉,首先考虑的是舞台作品要表达的内容主题与核心。新技术、新材料不断地发展,对于作品有什么重要的价值,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关于视觉与听觉的融合,一方面就是从主题的角度出来使视觉与听觉相互融洽,比如,法国著名的舞台美术家玛利亚·布江森设计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作品从音乐的主题出发,设计师通过设计几面墙来构成可变化的空间,通过打开合拢、缩小扩大将莫扎特音乐中的那种向上的趋势体现出来。这就是从主题的角度来思考怎么用舞台美术的视觉形式来诠释音乐的核心。


另一方面是通过适当的手段,通过创造使两者有意义地嫁接在一起、相互结合,从而产生非常强的表现力。韩生老师的作品话剧《一个黑人中士之死》,舞台是一层层由钢板制成的平台。因为这部剧是军人题材,不仅舞台上使用了钢板,甚至角色服装造型也使用了钢板。走路时带来的刺耳碰撞声音,非常恰当的传达给观众剧情所需要的体验感受。


金卅

中国戏曲学院舞美系副主任


美学与声学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在舞台艺术的广阔天地里,这两者共同服务于剧情的推进、情绪的渲染以及情感的传达。当美学与声学在创作过程中能够紧密配合、相互成就时,舞台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与戏剧张力都将获得质的飞跃。


歌剧、音乐剧、戏曲等艺术形式,均依赖于歌唱与声音来传达情感与故事。因此,在构建戏剧叙事时,美学与声学之间的协调与统一显得尤为重要,这对于确保剧中情感的准确传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声音收缩与扩充系统介入的现代舞台设计中,设计者需要具备对材质、新材料以及创作的综合把控能力。这要求设计者不仅要关注美学效果,还要深入理解声学原理,以确保舞台作品在视觉与听觉上都能达到最佳效果。创作者们要不断探索与实践,以推动舞台艺术向更高层次发展。


赵妍

学术主持


问:国家大剧院作为中国重要的文化地标,其发展宗旨深刻体现了“人民性、艺术性、国际性”三个核心理念。近年国家大剧院开始投入制作音乐剧,请从大剧院舞台技术部的角度,聊一下国家大剧院对教育、人才培养后续力量的考量?


许航军

国家大剧院舞台技术部副部长

中国剧院发展研究中心特聘专家


中国音乐剧的发展相对起步比较晚,很多地方需要向国外优秀的剧院借鉴与学习。长久以来国家大剧院一直非常重视优秀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储备,包括表演人才、技术人才等等。在2015年,国家大剧院打造了学员队,培养出一批优秀学员,现在已经成为国家大剧院的中坚力量与骨干。


艺术院校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也越来越精细,例如中央戏剧学院之前只有四个专业,表演专业、导演专业、舞美设计专业与戏文专业,后来新增设了媒体专业和声音专业,自己也特别关注到了声音专业的教检工作。


舞台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更需要我们对专业人员的培养。


赵妍

学术主持


问:在当前世界语境下,中国的戏剧和舞美创作应如何定位,如何葆有自己的风格?


王晓鹰

戏剧导演


在全球文化交流的背景下,对于舞台艺术创作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比如歌剧创作、音乐剧创作等。我们不仅要去吸收,同时也要有效输出。对外输出的文化信息要与国际形成对流,不单是让国外友人感受到我们悠久的历史文化,更要让他们感受到中国文化蓬勃的生命力。


在做艺术创作的时候,以《兰陵王》为例,不是在单纯地讲述、传达传统故事,还而是表达真人与假面之间的关系,赋予意象,探讨复杂的人性。这种传达既有中国文化的根基,也有国际传播的语境。


胡佐

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主任


当前舞台美术的发展趋势是开放、多样、创新,在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我们面临的难题是如何彰显本土文化。


在舞台美术创作当中,自己一直在把写意舞美融合进去。写意舞美不仅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因为20世纪的舞台美术走向了一种综合,从之前一个个的场景的分析,走向了从整台戏去思考舞台美术核心的结构,这与中国舞台美术的写意是相同的,如果把这两者东西结合在一起,更加有助于当代中国舞台美术的思考和探索。


在自己的创作当中,也一直在探索这方面的方向,把它定义为诗意的、整体的、领域空间创造。面对一个作品时,你是怎么样来思考它的整体性的?一部戏的核心内容要讲什么?你需要表达什么?通过什么样的具有艺术表现力的形式来传达出你的思想?


黄凯

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主任


中国的艺术走向世界应该带有我们独特的文化标识和美学追求,现在的音乐剧通常追求视听的强刺激,要求要特别有冲击力,缺少一点点节制。


前段时间刚看到一篇文章,现在戏曲舞台上由于有了扩声设备充满了噪声,那个声音对人的耳朵有损害的。音乐剧舞台上也有这样的现象,当走进剧场看到有一些特别强烈的视听表达的音乐剧演出,有时候听觉上会给人不适的感觉。中国艺术其实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节制、含蓄,所以在美学上的追求,个人认为有些过犹不及,含蓄一点、节制一点可能会更有艺术的味道,会有中国剧场的魅力。


金卅

中国戏曲学院舞美系副主任


我觉得应该是守正创新,守正是守住戏剧本身,创新的话,数字化时代让创作者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提供更多可使用的手段和技术手法,但是需要一戏一味、一戏一品,我觉得适合就好。


无论是声音、还是布景都是为剧目服务的,需要相互配合、相互融合。不同剧目,需要不同的美学、声学的呈现形式,最重要的是考虑适合,只要是适合的东西,不仅是自己认同,也会得到大家的认同。能有效地把自己的观点表达给观众,这也是一种对戏剧能达共生的前提条件。


许航军

国家大剧院舞台技术部副部长

中国剧院发展研究中心特聘专家


创新的前提,是要考虑美学、声学与剧目文学是否合适。有一些演出所做的探索,或者舞台上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是对视觉、听觉产生刺激,而是刺激到整体感官。各种各样的新技术发展,最后回归到本质上,要考虑到对于我们演出是不是合适,具体需要一部戏一部戏认真分析。


赵妍

学术主持


从多元共生到克制平衡,今天上午的论坛中听到了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对“美学、声学、共生”主题的深刻见解和精彩思辨。期待看到未来更多作品,创新转化中国独有的、传统的主题和元素,赋予其更当代、更多维的意义和情感。


主旨发言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灯光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北京舞蹈学院舞台美术系主任任冬生担任学术主持



《看那些经典音乐剧的舞台呈现》


于海勃

场景设计师


详细解析了世界上十大经典音乐的舞台呈现,拓宽了现场观众的视野。他谈到,音乐剧的三元素是歌、舞、剧,后来也有人提出音乐剧应该有四元素,即歌、舞、剧、舞美,自己是音乐剧具有四元素的拥护者。


梳理了音乐剧的起源与发展历史、以及引进中国的重要契机和经典剧目。介绍了国际上特别有名的两大演艺街区:伦敦西区和百老汇。


他表示,音乐剧是最具人民性的剧种,拥有广阔的观众的基础。并详细解析了世界上十大经典音乐剧的舞台呈现,包括《演艺船》《俄克拉荷马》《窈窕淑女》《毛发》《猫》《星光列车》《悲惨世界》《歌剧魅影》《西贡小姐》《吉屋出租》。



《现实题材音乐剧的舞台运用——以和为例 》


肖杰

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副主任、导演


详细阐述了音乐剧《在远方》《理想之城》《风声》三部剧目的舞台运用。舞台美术设计与导演的身份正在慢慢发生微妙的变化,无论是舞台设计师还是灯光设计师,都是从相对变动的状态逐步地走向主动状态,甚至于主动参与到整部剧里非常核心与主导的地位,这也是这个时代赋予舞台设计师非常重要的价值。


从导演角度来看,与舞美设计合作的必须要考虑到的几个条件:目的、时间、巡演、驻场和预算。同时,他分享了自己对于空间的认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剧情所需的环境空间和舞台合成的创作空间。


虽然都是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在远方》的舞台呈现相对比较“实”,舞台美术是从外部入手的,更多的是场景上的组织与构建,舞台运用主要是组合式空间和固定式空间。《理想之城》的舞台呈现相对比较“虚”,主要是从人物情感出发来设计舞台场景舞台运用,是影像与实体的结合,以及演员与舞美的融合。


对于如何创作现实主义题材音乐剧,他表示,在剧本、音乐包括舞美上,都需要找到一颗种子,一颗能让观众感同身受的种子。


最后他分享了音乐剧《风声》的舞台构思与幕后设计细节,他表示观众能够理解舞美设计的特殊用意,这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



《构成·美的三个维度》


周立新

北京舞蹈学院教授


从秩序之美、流动之美、琴瑟之美三个层面探讨舞台空间中的构成形式及其产生的独特美感,阐释了“形式是主观意象的投影”的主旨。


通过介绍舞剧《牧童遥指杏花村》、舞蹈诗剧《原色》的舞台设计,阐述了秩序之美的价值与重要性。秩序是构成的重要因素,它赋予作品和谐的结构,会带来愉悦和满足,以简洁、抽象的美感传达特定的情感和意义。在舞台空间中,有秩序感的形式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并且由于摆脱了“被束缚”的处境,从而直接影响和制约内容的审美价值体现。空间造型、色彩、质感、结构以及构成方式,来自于创作主体的观念。


通过对话剧《面皮》、舞剧《红高粱》的舞台设计进行详细分析,阐述了流动之美的价值与重要性。舞台上的流动是指空间及造型元素的连续性和开放性,在运动中构成。同时又随着戏剧冲突的变化而不断地形成新的构成形式。流动之美,是要在呼与吸之间体现其生命力之美。


通过例举舞剧《长城》《飞将李广》、戏曲音乐剧《广之谷》的舞台视觉特征,阐述了琴瑟之美的价值与重要性。通过视觉要素与音乐要素在演出空间中所形成的“情感构成”。视觉叙事和听觉感受在主观意识中所发酵出的美感。而这种美感是主观意象对现实的重构,也是形而下的表象是形而上的投影。



《由声音衍生而出的想象空间》


多梅尼科·弗兰基

意大利舞美设计

服装设计师和视觉艺术家


分享了自己基于“美学、声学、共生”主题的思考与探索。舞美设计不能背叛他创作的音乐和剧本的本质,这意味着设计师需要深入理解其意义,提出充分尊重原始本质的视觉表现,并与当代观众进行交流。


作为舞台设计和服装设计师,在创作中必须保持视觉和声音之间的平衡和融合。空间舞台设计、角色服装设计、作品的音乐与台词,一切都是基于舞台调度的。


时间的概念必须融入其中。舞台不会永远像绘画、摄影、雕塑那样静态,会随着时间而演变。因此,时间是表达语言的重要特征。时间正是将视觉表达语言和声音语言牢牢结合在一起的成分,时间也是音乐的客观组成成分。


歌剧中声音就是音乐,时间由音乐决定,时间使音乐成为一种独特而迷人的艺术成分,能够以非常直接的方式传递复杂的情感与意义。舞台设计为音乐剧设计布景空间时有巨大的优势,因为他有音乐、剧本,可以在其中找到所有信息,包括气氛、情绪、感觉、背景和动机,作者的意图都包含在其中。


最后通过播放歌剧《托斯卡》的音频文件,让在座观众深刻体会到声音是如何唤起视觉想象力的。


学术对谈(二)



任冬生

学术主持


问:特别希望在当今我们舞台艺术创作当中听一听更加年轻的声音,尤其是今天下午我们也邀请到了李卓群导演,卓群是非常优秀的一个在戏曲方面包括对于戏剧对于音乐剧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我也想既然我们这个论坛主题叫做“美学·生学、共生”,“共生”这个点特别好,我也希望大家能够从各自的领域谈一谈这个话题,除了卓群以外,我们几个都是作为视觉呈现方面的工作,那么由卓群导演开头聊一下对于共生是怎么理解。


李卓群

北京京剧院编剧、导演、制作人


我作为一个编剧导演和制作人的身份进行十多年创作,小时候学的是戏曲,戏曲有一个定义叫“歌舞演故事”,舞台美术和灯光艺术是伴随着戏曲音乐,例如服装水袖是心的外化,一切表演手法以夸张为主,为了让更远的人看到。伴随着厅堂慢慢演变为镜框式的观演关系,中国舞台事业跟戏曲的传承、发展、创新的每一步都是息息相关,环环相扣的,这是一个整条的产业链。


以京剧《见证》为例,说明舞台设计、服装设计、灯光设计如何协同借助光影和空间变化来辅助演员表演,表达生离死别梦会的情景。我觉得青年一代从业者进行艺术本体的创新,也跟舞台美术的发展息息相关的,需要一起进步和发展。


张武

中央戏剧学院舞美系副教授


借这个题目跟我的学生们说一说我最近的一些思考。不知道最早是谁翻译成“舞台”的,听名字就是跳舞才有台,为什么不翻译成戏台或者叫歌台或者剧台?好像中国演出的场所好像只给舞蹈来使用。所以这就是“共生”,有舞台才有舞蹈。


从诗经、唐诗、南宋诗词,谈到中国最早的关于灯光灯影来照明演出的记载——“池影摇歌席,林香散舞台”,月光太高了,照在歌席上的影子只可能是蜡烛,当然这是我读唐诗的感受,也许就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发现,中国演剧史当中最早关于灯光照明的记载。最早的电灯什么时候用在舞台上?当然首先得发明了电灯。过去常规的灯具烛光都是脚光,真正从上面打下来的灯一定是电灯,因为可以直接吊在上面,真正把顶棚拆掉的箱式布景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以后,是电灯在西方舞台上真正使用,这是特别有意思的一个课题。


以中国音乐学院合唱剧《聂耳的歌》、木偶剧《卡尔·博姆》为例,分享了关于音乐、关于经典、关于戏剧的一些思考。


张鵾鹏

国家大剧院舞美设计


以自己音乐剧《西厢》写的诗配上相应歌曲为例,说明传统文化里诗和歌是放在一起的,在最早诗本身就是为了歌,为了唱,诗歌肩负了音乐的旋律和文字的形象,在一起组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意境,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有价值的美学哲学思想。这是从一个原点出发的一个冲动,然后去撞响另外一个创作冲动,不管经历过多少时间、作品的积累,藏在心中的原始冲动是否一直在?


从最简单的二维出发,“西厢”二字扎根在传统文化当中,中国人对西厢的故事很了解。字跟墙结合起来,我把字画都提拉起来做成一堵透明的墙,从俯视的角度看就是西厢这两个字,形成空间的阻隔,在墙里墙外、墙上墙下形成具有中国审美意味、有当代空间构成的视觉构造。


国家大剧院话剧《乌鸦与麻雀》横跨了新旧两个中国,怎样把一个经典电影放在戏剧舞台上?我作为舞美设计跟导演统一了统一逻辑,包括音乐、表演、视觉变换、讲故事的方式,希望在经典框架内能够引发出现代的思考和意味。


胡天骥

中国国家话剧院多媒体设计


科技发展是一个双刃剑,现在也不太确定科技发展对人类未来有是好还是坏的发展。多媒体其实也存在这个问题,对戏剧来说,其延展性、可能性非常多,在戏剧空间这样一个古老的人类的艺术形式之下突然介入的媒体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这是一个需要持续思考的一个问题。


多媒体和整个舞台的各个部门之间的共生关系需要非常的谨慎的处理。它和道具可以非常小的介质之间形成关系,在舞台的各个环节里都可以出现,但是以什么样的形式或者以什么样的尺度出现,我觉得这可能是对于多媒体设计来说一个重大的课题。否则多媒体很有可能在戏剧舞台上成为一个多余的媒体,没有效果、没有用还经常添乱。


王琦

中国国家话剧院灯光设计


每一位老师刚才说到字画、说到诗词,把字作为非常重要的一个美术手段,其实诗和画在一起的时候就形成了一种整体美学,这种美学对于舞台美术来说至关重要。舞台是一个综合的艺术,是各个部门大家共同的审美所达成的,所以一定是共生。


主创在创作过程当中,美学一定是高度的统一。统一的过程,大家对于舞台理解有着无限的可能和假定性,每一个人在创作的过程当中我们都会在现实的基础上偏移、重组、再现,这个创作过程就是呈现出大的美学方向的过程,呈现出了一个凝结集体智慧的作品。


以音乐剧《敬礼》为例,阐述如何尝试通过光的手段在视和听上让观众感受到年代感和空间感,而且是心理空间。“共生”的话题是一个整体美学、心里空间和物质空间的呈现,这个主题可以一直充实在每一部戏的创作里。


任冬生

学术主持


问:大家生长环境、时代的不同,我们是看小说、电影、戏剧这样一个线性的模式下接受和吸纳文化的教育,现在的孩子是刷手机、抖音、短视频成长起来的,在当今这种传播年代里面其实大家的接收文化信息的习惯性方式变了,从线性变成了碎片化,通过教学我发现当下年轻人的接受模式更加的碎片化,很难去界定这样的利弊。


北京舞蹈学院举办的BDA论坛中,我做了三天关于数字表演的论坛,发现了不同代际理念、概念、观念之间的鸿沟,技术给我们的创作带来了什么?这样一个迭代的新科技年代,戏剧艺术本质的是什么?


张武

中央戏剧学院舞美系副教授


这个其实很正常,我上课的时候学生是可以带手机的,而且我鼓励他们用手机,因为我讲课的节奏可能是单一的一条线,但我希望他们首先用脑子思考,其次还应该有一个工具去印证我讲的是否正确。教学当中,大家可以在数字世界当中迅速找到不同版本的剧目,大家一起听一听,之后就觉得原来我说的好像确实是对的。


最近一个问题我也在困扰,如果我们没有掌握新的技术,用的是传统的方式,手工做模型、手绘画图都是用手绘,后来开始运用上了电脑,我的创作方式都被改变了,我不可能现在回到手工制作的时代,因为太慢、太原始。关键的点是必须再进行一次人工的选择,到底我们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人力、物力下,我们实际能完成多少。


王琦

中国国家话剧院灯光设计


科技革命一定推动艺术的发展,这是必然的。随着这些年的创作过程中,跟我有关的就是我对文本的理解。读剧本的时候我的情感来源于哪,是高涨的,是悲伤的,这个在创作过程中没有对错,只是合适不合适,不管是用传统的蜡烛也好,灯具也好。首先是完全自己内心创作冲动出来的时候,我在这个时候的情感表达过程中,再去考虑是否使用技术手段。


李卓群

北京京剧院编剧、导演、制作人


从事传统行业,要求我们要讲文化自信,前提就是你要有自知之明,要有文化自知的,哪些传统是好的,那些是快消品的,你的基本功比传统更传统,你接受的事物比时尚更时尚。


任冬生

学术主持


最早摄影术出现的时候可能我们会觉得二维的绘画死亡了,当第一部电影拍摄出来的时候说戏剧死亡了,但是其实无论绘画还是戏剧依然现在还活的很好,那么即使是ChatGPT的到来,也只能成为创作者的工具。对于未来的舞美设计、未来的戏剧、未来的剧场,现在有请每个人一句话咱们就结束。


张武

中央戏剧学院舞美系副教授


未来是学生,学生是未来。


张鵾鹏

国家大剧院舞美设计


我觉得还是想清楚为什么动,然后再去想怎么动。


胡天骥

中国国家话剧院多媒体设计


我觉得可能是首先是关注好当下的每时每刻,然后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再思考下未来。



王琦

中国国家话剧院灯光设计


我觉得就着今天这个主题来,我们的创作和学习永远都是一个进行时。


李卓群

北京京剧院编剧、导演、制作人


希望我们都化成灰不在的那天,会有美的东西留下来,让后面的人依然能够记得我们。


闭幕式


▲国家大剧院副院长管建波致闭幕辞


为期两天的2024台湖舞美国际论坛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即将落下帷幕。国内外舞美行业的设计师、专家、导演、制作人、艺术院校的学者、教授,围绕着主题结合创作实践案例,分享学术见解,贡献了非常精彩的主题发言和对谈交流。


从理论研究到创作实践,从国际优秀的音乐剧制作理念到国内蓬勃发展的音乐剧生态,大家共聚一堂,积极探讨了戏剧舞台上视觉美学与听觉美学的内在关联与相互影响。让我们看到了舞台视听语言更加立体的呈现样式、更加多元的艺术风格和更加丰富的实践成果,让我们对舞台美术更长远、更明亮、更多元的明天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国家大剧院王宁院长在2024世界剧院北京论坛暨台湖舞美国际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指出:创新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也是剧院经营最重要的品质。而舞台美术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多元融合的过程,随着技术和材料的迭代,从烘托演出到自身具有表演功能,从手工制作到数字化呈现,艺术表现更加精良,发展格局更加开阔。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曹林会长也在致辞中讲到:当代剧场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其集合了所有物质与虚拟的表达方式,并以视觉美学与听觉美学的共生为契机,激发多重感官审美,形成永无止境的创新空间。这引发我们对于科技与艺术如何进一步融合的思考。


昨天在北京艺术中心会场的台湖舞美论坛主题讨论中:


俄罗斯导演阿丽娜·切维克带着她对音乐剧的无限热爱,与我们分享了俄罗斯音乐剧的发展,以及音乐剧在艺术领域中的独特地位与演变历程。互鉴经验,携手努力,相信音乐剧在世界舞台领域的发展必定会是一片新天地。


刘科栋先生结合自己近四年来的创作实践案例,分享了自己的设计理念,以及对于当下创作环境创作手段的独特见解。我们感受到了一名舞美设计师生生不息的艺术思考和不厌其烦的艺术实践以及乐在其中的艺术享受。带着我们回归舞台艺术创作初心,奋辑扬帆。


王翔浅老师以充实的案例带着我们穿越四季剧团近70多年的历史,用一组组鲜活的数据,向我们展示了该剧团在音乐剧制作领域里的艰难的创业历程、孤注一掷的抉择和闪耀辉煌的成就,这对于国内的音乐剧制作来讲是十分珍贵的经验,其剧团深厚的以人为本,以作品为本的职业精神,也将激励我们国内的舞台艺术从业者们。


钟浩导演结合自己的艺术生涯经历,讲述了中国音乐剧的起源、现状与发展。他提到:面对当下中国音乐剧的发展,中国音乐剧应该往更深的层次发展与探索,需要中国的艺术家们精耕细作,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宝库。


今天我们回到台湖舞美艺术中心继续进行“美学,声学,共生”的讨论。


王晓鹰导演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向我们提出了:将音乐形象转化为舞台场面、人物行动;赋予线性的听觉形象以立体的视觉形象。并非以戏剧的名义唱歌,而是以歌唱的方式演戏。这也是他诗化导演艺术理念在歌剧舞台上的新拓展。

松井璐弥女士通过与我们分享她在不同时期的舞台创作经验,生动地向我们展现了舞美设计在原创音乐剧里的创意和坚守。


意大利舞美设计师多梅尼科·弗兰基、德国著名舞美设计师沃尔夫冈·梅纳尔迪、布景设计师于海勃以及国内业界专家任冬生、周立新、肖杰等专家,分别对结合自己在舞美行业里的深耕经历进行了分享和交流。


感谢今天论坛学术主持赵妍女士、任冬生先生妙语连珠、精彩流畅的主持。嘉宾们在学术研究领域、艺术实践中的成果、对未来的思考,让我和在座的每一位嘉宾都沉浸其中、回味久远、也收获满满。



本公众号发布的文章,仅做分享使用,不做商业用途,文章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留言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

作者:赵妍、张丽佳、常嘉怡

摄影:张吉才、国家大剧院摄影团队

责编:张丽佳


各专委会官方微信公众号

  轻按二维码   识别关注  



各省市舞美学会官方微信公众号

  轻按二维码   识别关注  


一键5连击:点赞+分享+在看+留言+星标

总有一款适合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