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鸿观
一起涨姿势~
近几年,国内城市房价的飙涨让很多年轻人“望房兴叹”。日前,国家统计局对外发布的一组关于全国人均住房面积的数据引发了大家的广泛讨论。这篇题为《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文章称,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40.8平方米。
按照国家卫生计生委2015年发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我国家庭户均人数为3.02,那么,平均每户家庭的居住面积可达到123.2平米。这样的水平,已经超过多数欧洲发达国家,也包括日本、韩国等亚洲经济发达国家。只是,很多人不会有这样的感受,反而产生了“被平均”的感觉。
很显然,这又是一组表现与感受不一致的数据。虽然我们也相信这是统计部门经过抽样调查取得的,而不是拍脑袋,但是,为什么会出现数据与感受不一致的现象,是不是抽样的方式、手段,以及样本的选择、评价等存在问题,选取的样本不具有代表性呢?因为,不同城市选择的数量和标准不同,抽取的样本不一样,都会对抽样调查的准确性、客观性、科学性产生影响。稍有不慎,就会出现数据表现与实际感受不一致的现象。
毫无疑问,此次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住房数据,是存在一定争议的。按照目前居民住房的实际情况,是很难达到户均120平方米以上的。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很有可能是抓取点问题。譬如城镇以中小城市为主,农村以发达地区为主,那么,这个抓取点算出来的住房面积,肯定要远高于实际住房面积,“被平均”的现象就会比较严重。相反,如果抓取点刚好相反,则有可能出现另一种现象,同样不能正确反映住房的实际情况。所以,抓取点对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准确性很重要。这就要看,统计部门进行这样的调查,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证明住房条件已经得到改善、迫切需要通过数据来反映呢,还是想了解住房的实际情况,以便于决策层更好地进行宏观决策。如果是为了第一种情况,就不可避免地会存在抓取点被人为控制的现象。
事实也是这样,如果某项调查,只是为了满足某些方面的需要,证明某些方面取得的成就,就很难不出现人为控制抓取点、人为控制调查结果、人为调整数据的现象。那么,这样的调查结果,不仅企业和居民不能接受,不会认可这样的数据,决策层也容易受到误导,影响宏观决策的准确性、可行性。
实际上,就住房问题来说,公众反映强烈的是房价,亦即房价上涨过快,让多数居民出现了买不起房、买了房就当“房奴”的现象。而对人均住房面积,兴趣并不大。所以,有关方面完全没有必要用这样的数据去刺激公众的神经,去点燃公众对住房数据真实性的质疑。就算这组数据没有任何问题、没有任何水分,在高房价下,也不可能成为幸福指数的体现,而极有可能是痛苦指数的反映。因为,面积越大,房奴的“含金量”也就越高。对房奴来说,是不可能从人均住房面积中感受到幸福与快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