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唐韧
前非著名程序员,现不知名产品人。畅销书《产品经理必懂的技术那点事儿》作者。喜欢聊聊产品、说说职场、谈谈个人成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清廉蓉城  ·  濯锦风丨“光远”前行为人民 ·  3 天前  
成都本地宝  ·  期待!成都两所“树德”学校预计今年招生! ·  3 天前  
清廉蓉城  ·  中国纪检监察报关注成都:居有所安 ·  4 天前  
成都本地宝  ·  终于官宣!成都多场大型演唱会定档!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唐韧

有人退场

唐韧  · 公众号  ·  · 2024-09-24 13:05

主要观点总结

作者通过自身经历分享了互联网圈中的现象和趋势,特别是关于AI的发展。文章描述了作者如何从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时代跨越到AI时代,强调了拥抱新技术的重要性,并提醒人们思维和认知的升级是跨越周期的关键。同时,作者提到了互联网趋势有两种,一种是表面趋势,另一种是经过周期和规律理解后的趋势,鼓励人们选择相信未来而不是只看到未来。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互联网圈现象和趋势

当互联网圈聚集讨论新主题时,往往意味着新技术的兴起。目前互联网圈的各种会议以AI为主题,表明AI成为新的热点。

关键观点2: 作者的个人经历

作者通过自身经历,从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时代跨越到AI时代,强调了拥抱新技术的重要性,并分享了在这一过程中的感受和思考。

关键观点3: 两种人的态度

在新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会出现激进派和保守派两种态度。激进派敢于拥抱新技术,而保守派则持观望态度。

关键观点4: 作者自己的立场

作者认为自己在思维上激进但在行动上保守,注重理解新技术的基本逻辑和全貌,不愿意轻易动手,以免误导别人。

关键观点5: 未来的挑战和选择

作者强调了面对未来,思维和认知的升级是关键。有人会因为无法适应新技术而退场,但那些敢于拥抱变化、升级思维和认知的人将有机会继续留在场上。


正文

今天文章的「安可时刻」里我放了一段视频,建议你能花 20 分钟看看。


在此之前,也建议你先看完这篇文章。


互联网圈有一种现象,就是当大家越来越多聚在一起讨论、办沙龙、开行业会议的时候,一定是有新 事物产生了。


时间回到 12 年前的 2012 年,那年我 24 岁,同样是个本命年。


那一年我就参加了很多行业会议,而这些会议的主题都是同一个,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


翻了下抽屉,当时参会的一些胸牌我至今还保留着。



12 年过去,又是我的本命年,我发现这个现象似乎又像规律般重演了。


只要你搜索,你会发现互联网圈的各种会议又多了起来,只不过这次大家的主题变成了,AI。


我是在 2010 年知道 Android 和 iOS 这种基于手机的操作系统,并开始研究,然后在 2011 年做出了自己的第一款 App 产品。


此时,距离移动互联网大范围普及还有 3 年时间。


21 个月前的 2022 年 12 月,我向 ChatGPT 提出了自己的第一个问题,那时候我有被震撼到。


从那以后,我开始研究 AI。


从底层技术逻辑、到基础设施、到应用产品、到行业解决方案,这两年时间里我每天都在接触这些信息。


原因很简单,因为我知道 12 年前的那种感觉又回来了。


如果我们不知道 AI 的「啊哈时刻」到底什么时候会来临,如果我们不知道 AI 真正的大范围普及会是什么时候。


至少,我们可以提前拥抱它。


原因很简单,因为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


我在昨天的文章里说了,现有的产品不会因为 AI 的出现而被重新做一遍,但现有的产品以及更多垂直行业会因为 AI 的出现而被改造。


有意思的是,这个过程中会出现两种人。


一种是激进派,一种是保守派。


激进派是新技术的拥抱者,他们敢于放弃过往的所有优势和既得利益然后 all in。


保守派是新技术的观望者,当他们还无法亲身感受到新技术和新产品带来的实际价值前,他们会谨慎投入。


激进派的极端体现是信仰,保守派的极端体现是反对。


我觉得,自己属于在思维上激进但在行动上保守的那一类。


对我来说,如果不把一个新技术的基本逻辑和全貌了解清楚,我是不会轻易动手的,因为那会误导别人。


所以,这两年我的很多业余时间都花在了对 AI 的研究和了解上。


随着接触的信息和人的逐渐增多,过程中我也产生了另一种感受,那就是有人会退场。


这个现象,在 12 年前也同样发生过。


我印象非常深刻,当我开始做 Android 和 iOS 开发的时候,有学长和前辈曾叮嘱过我说,这东西你玩玩就行了,如果要找工作的话还是好好学学 JavaEE 吧。


还有一句让我记忆至今的话,你要是想做手机开发,最好去学诺基亚塞班系统,Android 太小众了。


的确,那时候用 Android 手机的人很少,而且 Android 的应用程序在丰富度上跟塞班也完全没法比。


没过几年,这些人退场了。


很幸运,跟我年龄差不多大的人至少横跨了互联网的三轮周期,并且至少完整经历了一轮整周期。


我们在 PC 互联网末期入行,走过了整个移动互联网,然后站在了 AI 互联网的早期。


互联网的第一驱动力是技术,但凡是最先拥抱新技术的那批人,或多或少都占到了红利。


这里面有个悖论,如果你已经在某个领域产生了优势,基于这种优势能赚到钱,你是没有理由和动机去放弃这种优势的。


原因很简单,放弃带来的损失比拥抱带来的收益更大。


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代际的变化,一定会有人退场。


要想跨越周期,真正难以跨越的是思维和认知。


从年龄来看,我已经不是小年轻了,但好在我敢于拥抱变化,也愿意放弃优势和重启自己。


从程序员到产品经理,从创业公司到大厂,从大厂裸辞创业,每一步对我来说都是拥抱变化。


很庆幸,我没有一直选择做一个程序员。


当然,我不是说程序员不好,而是我希望自己有限的人生能多一些不同风景的精彩。


我不想提前退场,那就变换思维、认知、能力,然后继续留在场上。


说了这么多,其实也是通过自己的经历跟你们分享我对自己的理解和判断。


我们经常说趋势,说未来。


在我看来,趋势有两种,一种是别人嘴里说的趋势,另一种是自己经历过周期和对规律理解后的趋势。


同样,未来也有两种,一种是能看到的未来,另一种是能相信的未来。


如果是你,你是会选择先看到再相信,还是先相信再看到?


我,选择先相信。


凡是过去,皆为序曲。


有限的经历、结果、思维、认知告诉我,拥抱未来,是一种上行空间很大且下行风险可控的选择。


既然如此,那就争取做个不退场的人。


乾坤未定,你我皆有机会!


推荐阅读:《 我决定了,开干!
················· 唐韧出品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