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京报传媒研究
传媒圈里圈外,新闻台前幕后,这里大概是离新闻一线最近的地方,给你不一样的视角,新闻从未如此有趣。关注我们~~~因为你除了帅,还有脑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华社  ·  有哪吒!元宵晚会节目单出炉! ·  昨天  
人民日报  ·  “望宇”“探索”,定了! ·  昨天  
人民日报  ·  以为是糖,结果放嘴里炸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京报传媒研究

朋友圈那些磨皮褪色锥子脸,意识不到自己修图过度了吗 | 周末谈

新京报传媒研究  · 公众号  · 社会  · 2018-06-30 10:01

正文



本文来自果壳网(ID:Guokr42),未经授权不得二次转载,

如有需求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作者: 李子李子短信

编辑:Ent、拇姬



在星巴克看到洋子本人的时候,竟没能把面前的她和朋友圈里的照片联系起来。


个子不高,短发烫卷,眉眼端正有神,不过素颜的她稍显疲惫。脸算小,但有点儿圆、皮肤也不算白,大概跟许多亚洲女孩有着同样的烦恼。“我知道我没下巴。”洋子语气直白而爽朗,“我算是有南洋血统吧,这也是我的特点。”


洋子丝毫不讳言自己“ 自拍+修图高手 ”的定位。我又打开朋友圈里看了她昨天的自拍——不敢说完全是另外一个人,但自拍中的信息让人无法联想到眼前的她。她用右手不经意地遮住下巴一角,暖光下皮肤的质感像绸缎一样柔和,脸侧向一边,眉眼的轮廓有欧亚混血的感觉。


左图是作者自己自拍,右图是同一时间、地点,按照洋子的指示进行的自拍和修图 | 李子李子短信


说实话,我很好奇我的自拍在“修图大师”的手下会变成什么样子——我邀请洋子来为我的自拍进行一下日常的加工。按照她的套路,我得先用一款叫 b612 的 app 拍照,然后用“美图秀秀”的美颜功能 把下巴往后收一点 黑眼圈涂掉 ,再把 眼珠子稍微放大 。最后,她用 VSCO 选了一款滤镜,换了个更加 明快的色调 。全程大概只花了2-3分钟。


我看着“精修”过的自己,的确变得更好看了,几乎必然能在朋友圈里引来点赞。然而他们赞的是什么呢? 是“ ”,或者是一张经过修饰而 符合大众审美的脸 ,还是我穿着印花连衣裙在咖啡馆里喝冰美式这样 一个故事


在修图时代,或许上述都是。


修图技术下的我们


说到手机修图,“美图秀秀”是国内份额最大的app。今天我们熟练使用的人像修图功能,一开始只是其电脑版上一个不起眼的小按钮,但却意外地受到用户追捧,这让创始人吴欣鸿看到了机会。2011年,美图秀秀正式发布了手机移动版。而同一年,拥有自动美化滤镜功能的社交app Instagram 正式上线,仅一年后就被 Facebook 以创记录的价格收购。 2013年 是美图公司官称的“ 自拍元年” ,在这一年,美颜相机正式推出、美图秀秀功能升级,牛津英语辞典更是正式收录英语的自拍“selfie”一词。洋子大量用手机自拍,也始于2013年。


图 | 1337x.to


如今,美图秀秀作为一款工具类软件,在全球范围内装机量超过11亿,2018年4月的月活超过1.2亿。而整个拍照 p 图 app 的行业市场渗透率为47.4%[1],也就是说, 接近一半的手机用户都在自己的手机里下载安装了修图app,用于修改自己的照片 ——从给照片加点光,到扭曲背景的“美颜瘦身”。


根据美图秀秀给的用户画像, 美图秀秀的用户是“生活在大城市、16-30岁、追求美”的女性。 对女孩子来说,修图仿佛已经成为了手机拍照标配。85后的洋子坦承,“不能忍受没有p过的自己”,不想别人看到她没修图的样子,因为“把控不了”。95后大二在读的美夏则告诉我,身边只用系统摄像头拍照的“大概只有两个人”,绝大部分人起码要用修图软件调个色。


这个趋势已经蔓延到了中老年和男性群体中。 美图秀秀的数据显示, 有1/3的用户是男性 一名30岁的男性朋友来北京找我吃饭,例行合照之后,他看着照片叹了口气,“脸太大了,得修一下”。当我惊讶地发现我母亲的朋友圈照片也磨过皮,我才意识到, 年龄也不再是美颜修图的限制


未经修饰的自己似乎丑陋到不可接受,而 p 图则给了自己一次“新生”。“如果 p 完图还像自己,那就没有意义了嘛。”美夏笑说。她给我展示了她最满意的修图成果,图中的原片已经由拍照app“b612”的一款滤镜进行了自动美化,皮肤白得没有一丝瑕疵;然后是一系列拉伸眼睛、瘦脸和发际线调整等操作,图里的女孩儿几乎和原图不再相似。美夏视作“重要”的照片,都会经过如此一番精修加工。


美夏提供的精修前后对比,应采访者要求并未放全脸 | 李子李子短信


但在美夏熟练地进行这套操作的同时,她,以及大部分修图的人,都并没意识到, 修图的“套路”很大程度上是技术产品的逻辑决定


这一方面是图像技术的实现问题。所谓 磨皮 实际上是面部高光加强之后的高斯模糊,用于提亮肤色、同时减少脸部图像细节——这大概是最简便地提高颜值的方式,类似于摄影中的补光灯和反光板。而 瘦脸瘦身、放大眼睛 的功能,来源于Photoshop里的“液化”。减少面部细节、缩小脸的轮廓,并将主要制造视觉焦点的眼部予以突出,这种相对简单的美化效果非常流行,但是也难以避免特征的消失和趋同。


而另一方面,技术“翻译”成产品的过程,也影响了修图的呈现。我找到美图秀秀app的产品负责人姜晗聊了聊,他表示,用户的偏好是产品开发的决定性因素,因此 从技术到产品的流程,一定会受制于大多数用户的审美。 “人像美化是美图秀秀最关键的功能、也是最为频繁使用的功能。磨皮、瘦脸、瘦身居使用前列;其次是局部调整和修整瑕疵。”他说。装机数量、使用的频次和时长构成了产品评估的核心,而产品会根据用户使用的数据进行优化,会将高频的功能强化、便利化,让用户更愿意使用。


例如,很多人打开 app 之后的第一个动作是“一键美图”。“我们在一键里面,优化集合了最高频的几种功能,根据用户的喜好进行调整。”姜晗向我解释道,“大部分用户都习惯一键功能。”。按照产品逻辑,使用者想要的磨皮、瘦脸的高频功能,以及肌肤调白、咬肌内收、放大眼睛等效果,实际上左右了这个“一键”的最终呈现。“ 美图秀秀的确反映了大众想要的主流审美方向。 ”姜晗对我说。


同样的,2011年,Instagram开了“自动滤镜”的先河,通过对亮度、对比度和饱和度的综合运算,将多个步骤在一个过程中完成;在国内,则是“小清新”“Lomo”等风格滤镜的自动调色。大部分流行的滤镜都体现为过曝、低对比度,以及阴影和高光色相的偏移。尽管滤镜选择很多,但环顾朋友圈,大家的自拍都呈现出有限的几种风格。 甚至一款成功的滤镜,往往会成为一个新 app 站住脚的决定性因素 例如 VSCO 的“褪色滤镜”。


朋友圈里的白净女孩子和清一色的小清新滤镜,的确看得我审美疲劳,然而她们自己不知道这一点么?技术产品必须反映用户的“需求”,那么问题就在于, “美”是可以客观量化的需求,还是主观认知的产物?


为理想中的自己而修图


注意到修图同质化趋势的人已经不少了,微博、朋友圈里时常可见对于修图假脸的批判。 洋子就十分反对“蛇精脸”路数的修图 ,“已经完全失去自身特点了,没有意义。”她给我展示了朋友圈里几个她认为的“修图过度”的典范,其中一个姑娘的脸立即让我联想起所谓“网红”——“爆款”的尖下巴、平眉和超大的眼睛成为了仅有的视觉焦点。


图 | 美图影像实验室 mtlab.meitu.com


美图当然也清楚这一点。他们试图摆脱现有图像技术的千篇一律化,主动出击去“驯服”技术。姜晗介绍,公司有一个“美图实验室”,来自前沿的图像技术在那里被适配为人像处理技术,比如五官的“微调”,以及用 AI 加强的人脸识别等等。“ 随着技术的成熟,用户也可以追求个性,达成更‘自然’的美图效果。 ”姜晗继续解释道。


更“自然”的言下之意, 并不是和自己更相像,而是技术实现更“隐秘” 。美颜软件出现之前,用户当然也可以使用 Photoshop 等软件来修改自己的照片(事实上,胶片时代的照片编辑技术就已经颇为成熟了),但包含着大量且繁复的手动调整。现在,它们都被打包进了诸如“五官微调”这样的懒人操作里。


便捷化的进程还不止于此:如今调整的过程已经可以做到实时呈现——在人脸识别智能的辅助下,打开前置摄像头,我们就能看到一个美化过的自己;而美图公司出的手机则干脆更进一步, 把这种功能干脆内嵌进了拍照程序里,这一切都不需要“修”这个动作。


可是如果修改过的面容,能如此自然地呈现,那么对你来说,修过图的自己,是否已经替换了脑中自己真实的模样?


美夏告诉我,她使用这些软件的目的,是将镜头里的自己拉回“正常”的样子。“感觉自己脑中的自己,就是美过图的自己了。”我也问了洋子脑中的自己是怎样。洋子思索片刻,也点头承认,她会将修过图的自己代入想象。


看到理想中的自己出现在手机屏幕上,无疑是修图带来的即刻满足。


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的女性学者伊莎贝尔·科伊-迪布里(Isabelle Coy-Dibley)将社交网络上的修图称之为 “数字化扭曲” (Digitized Dysmorphia), 对应心理学中的“体像扭曲”一词 [2]。体像扭曲本是一种自我判断的失常,例如厌食症的女孩在文化和心理的双重作用下依然觉得自己胖。而修图技术普及至今,我们打开摄像头就看到美化过的自己,那么 社会审美对于身材和样貌的判断,便会通过前置摄像头,不断扭曲着我们对于自我的审视 。修图的技术,满足了自己对于容颜的期望,帮我们将“理想的自己”内化为理所当然。


而又是谁、通过什么样的手段,定义了我们内心中的理想?


是摄影师,是模特,也是观众


实际上, 我们对于美的判断,大部分源于大众文化所体现的价值。 我们也并不是最近才暴露在修饰过的影像中,Photoshop已经流行了很多年,在各类媒体上出现的人像,尤其是女性,总是呈现出经过修饰的姿态——年轻、身材苗条、皮肤光洁无瑕。上世纪80年代的我们把鹅蛋脸的画报女郎奉为女性的美之标准,而当下的大众文化受西方传媒中女性形象的影响,窄脸、白肤、双眼皮大眼睛称为了美女标配。


大众文化价值指导下的修图,无疑是把“PS”从工业级变成了消费级, 配合社交媒体的出现,普遍程度更高,渗透能力更强。 美夏告诉我,她时常会在微博上关注一些博主提供的修图教程以及修图 app 推荐。在她的指引下,我看了一连串关于如何去除双下巴、消除油皮的步骤,并在她的推荐下用了一款“日系自然妆”滤镜——美夏看到我按照她的建议做出的自拍,直呼“果然漂亮”。


左图是 iPhone7 前置摄像头。右图是同一时间和地点拍摄,通过“一键滤镜”修图 | 李子李子短信


我立马翻了一下朋友圈,短短5分钟,这个风格的照片就出现了不下3次。朋友圈里的美人在这几年似乎骤然增多,朋友圈里许多人都有着“牛奶肌”和“斩男唇”——当然,还有与这些相符的消费项目,比如无数多个色号的口红以及制造牛奶肌的气垫粉饼。


更重要的是,社交网络为审美提供了另一个重要的模式: 与大众文化的单向影响不同,我们自身在社交网络里成为了被观看、被比较的对象。 一些研究显示,社交网络上无处不在的、经过修饰的照片——不管是名人还是同龄人的——都会通过与自己、与他人的比较,变本加厉地制造着焦虑[3]。


哪怕是洋子这样公认的美女,也会非常在意自己在朋友圈呈现的形象,平均要拍上6-8张,才会选上1-2张精修。某次,她在其他人手机上无意间看到了自己的一张“崩照”,一度陷入恐慌——咧着嘴大笑,鼻孔朝天,这怎么能接受?“有时候别人也会告诉我,说觉得我太累,太‘端着’了。”洋子说。


女性的身体焦虑格外强 ,某方面是因为女性长期处于一种被观赏的位置,观赏价值构成了核心价值之一。如果你是一个被观赏的存在,你就一定会有这种被评判的焦虑。”微博女性科普作者 @女王 C-cup 对我说。“希望别人夸自己,或至少觉得自己好看,带着这样的期望自然会陷入相对应的压力之下。哪怕是加个滤镜让自己皮肤看起来好一点,人们也很难抵挡这个诱惑。”


自拍的N种pose | detached.tumblr.com


然而,修图也并不只是提供焦虑——至少美图不这么认为。姜晗用笃定的语气告诉我,美图秀秀所做的事情,其实是更加“正能量”的:“让每个人都能追求美,都能有自信。”他表示, 就跟化妆、整形一样,修图也是变美的手段。 但是免费的手机app,无疑能让没有条件的人也可以靠近理想的自己。而他们产品开发的使命,就是通过技术去满足这些愿望。


这些愿望投射在社交网络里,不仅仅是对自己身体不满的掩盖,还有自我满足、自我表达,乃至人与人之间带有恭维的的互动。


洋子毫不讳言, 女孩子之间互相点赞的图片社交,实际上是一种“商业互吹”。 即使很多赞扬并非真心,但洋子笑说,“对我的心理健康来说是挺必要的”。


她也毫不避讳地承认,自己的真实形象也是“好看的那种”,朋友圈的反馈、周围人的赞扬,又不断地强化了这个印象。实际上,对自己形象满意的人,会不断追求更好的形象展示——2017年一项基于韩国女性的研究也指出,对自我认同有更高需求、对自我形象更加满意的人,才会更倾向于频繁修图、并在社交平台上晒出[4]。


美妆功能 | 美图影像实验室 mtlab.meitu.com


一个产品方面的细节可能更能说明问题:大部分美图 app 拍出来的照片也是默认镜像的。虽然“镜中的自己是否更好看”,心理学并没有提供确凿的证据,但姜晗表示,这是从产品设计上的考虑——在生活中,我们的确更习惯镜中的自己。美颜app服务的对象,首先是使用者自己而不是观者。而大大小小的审美标准,都必须经过自己的内化,转换为对自己容貌的期望和认知。


在社交和修图的年代,我们自己同时担任着观众、摄影师和模特 ,亲身反映着、并且加强来自社交网络的偏好、期望和价值选择[5]。通过互动,产品不断引导着我们重复这些动作——拍出符合自己期待的照片,晒出符合自己期待的内容,并接受符合自己期望的点赞。


这也是“数字化扭曲”的另一个位面:我们并不是被动接受判断,而是通过不断的修饰、自我表达、自我满足,主动成为整个评判体系的一部分,成为大众文化的传播载体。


“不真实”又如何


修图工具生产美,社交网络定义美,我们即使把工具握在手中,也难以左右自己的认知。我们离真实也越来越遥远—— 人们不在乎真实与否,而是身份符号,以及被技术和资本左右的理想自我。 就像科伊-迪布里在展望“数字扭曲”的未来时所说,最终我们会逃避我们真实的肉身,将修过图的自己作为一个虚拟的身份。


然而,对虚拟的理想的追求,依然是资本觊觎的对象。 社交网络 影响了人们对于美的认知,制造了焦虑,又促使我们自己不断表达、传播,真金白银地创造消费的欲望。 所有人都觊觎着 Instagram 的成功——用铺天盖地的美化图片告诉用户这就是美,再提供一些办法让你变美,用户便会非常爽快地掏腰包,再骄傲地把它晒给更多人看。美图创始人吴欣鸿口中的“美丽生态圈”的逻辑大抵也如此。


这样的现象也已经不限于女性了。C-Cup给我讲了一个例子:一个90年生的“钢铁直男”,本来一直觉得打理外表是“不man”的,但无意间看了一个讲眉毛的帖子,开始意识到自己外表的不足,并开始注意修眉。“他被输入了这些概念,并最终促成了一种自我认识和需求。”C-Cup说,“女性很难摆脱这种与外表有关的消费主义,但 我觉得男性不会一直站在岸上,他们也会掉下来。


男性修图 | Miguel Benitez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